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
1 . 1980年中共75号文件,是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第一书记专门讨论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并通过了座谈纪要而成。文件指出:“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现行的生产责任制群众满意或经过改进可以使群众满意的,就不要搞包产到户”。据此说明
A.多数领导人还未摆脱“左”的束缚
B.农业包产到户在全国全面展开
C.人民群众满意生产队的管理方式
D.在一般地区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16-06-0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山西大学附中高二3月考历史试卷
2 . 2014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曾经提到的山西清末举人刘大鹏,辛亥革命后仍以清代遗民自居,直到民国二十六年后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促使刘大鹏观念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D.中华民族抗战的实现
2016-05-3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山西太原五中高三4月段测文综历史试卷
3 .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材料强调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
B.使农业耕作方式出现倒退
C.恢复了小农经济的单干模式
D.充分调动了小农的生产积极性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4 . 据统计,1978年我国总就业人员为40152万人,农业就业人员28318万人,占70.5%;第二产业就业人员6945万人,占17.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4890万人,占12.2%。据此可知(        )
A.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明显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力的解决了当时的就业困境
C.此时我国就业结构还是农业国家的就业结构
D.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了市场经济体制
2015-10-2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二9月模块诊断历史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1950年代,上海机械厂的产业工人正在听苏联专家讲话。在西方国家与中国关系紧张的年代,苏联为中国提供了技术和支持。

图2   1980年代,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宣布给上海工厂颁发许可证,由麦道公司提供飞机部件,在上海组装生产MD—82双发飞机,并交付中国民航总局。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20世纪50-80年代中国经济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6 .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摘于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语录
材料二 自中外通商以来,彼族动肆横逆,我民日受欺凌,凡有血气孰不欲结发厉戈,求与彼决一战哉?……彼之谋我噬膏血非噬皮毛,攻资财而不攻兵阵,方且以聘盟为阴谋,借和约为刀刃,迨至精华销竭,已成枯腊,则举之如发蒙耳。故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郑观应《商战》上,《盛世危言》卷3
材料三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英美两国对传统市场经济模式创新分别是什么?两国新的市场经济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
(2)材料表达了中国早期维新派什么强烈的愿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曾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简要回答中国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的方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材料二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9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1)从新中国成立到“二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2)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简要说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状况的原因。
(3)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有什么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10-06-01更新 | 9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山西太原五中高三5月末考试文综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