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1 道试题
1 . 制度创新、政策调整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明清时期)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的商业联系,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入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大额交易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在商业资本日益膨胀的趋势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人集团。
但他们(商人集团)往往又带有地主、高利贷者的身份,其相当一部分资本转向购买土地、放高利贷或交结官府谋求特权保护,并未投入大规模的商品生产。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人资本“并未投入大规模的商品生产”的原因。
(17世纪后期)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俄国的彼得大帝还在南征北战,建立专制帝国;德国和意大利则四分五裂,人民正期待着强有力的王者出现……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剧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的崛起》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材料中“历史性的转变”应该是从         社会转向 社会,结合史实从政治、思想、科技三方面概括英国“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的表现。
在陕甘宁边区,关于地主和农民的关系,主要采取了这样一些办法:凡地主土地在苏维埃时代(泛指国共对峙时期)未被没收的,不再没收,土地所有权仍属地主。已被没收土地房屋的地主,回到边区,{由政府分给与农民相同的一份土地房屋,并享有公民权。地主出租土地给农民,只要地租不苛刻,政府不加任何干涉。这些办法实行后,许多地主、富农、资本家陆续返回边区。……在晋西北,行政公署于1940年4月颁布了减租减息条例。
——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稿》(下)
(3)依据材料比较“苏维埃时代”与“陕甘宁边区”时期共产党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作用。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4)依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6-11-18更新 | 3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卷(文综)
2 . 1949-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图

——根据《中国城市年鉴2009》整理
以下对该图表理解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初期城市化水平提高是因为人们向往城市生活,从而导致人口流向城市
B.城市青年上山下乡是导致是七十年代城市化水平停滞的原因之一
C.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曾现出持续增长趋势
D.2000年以后,城市人口所占比例超过了农村
2016-09-2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辽宁葫芦岛一中高二下期初摸底历史试卷
3 .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全面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二 对18世纪的英国,市场机制究竟如何发挥作用,以及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出现了“斯密派”和“马克思派”。“斯密派”和“马克思派”都承认18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市场经济,商品价格最终由供需决定。其分歧在于,市场竞争在多大程度上是完美的,该在何种程度上实行自由的市场竞争以及随之产生的影响。“斯密派”认为“看不见的手”占绝对优势。在他们看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应当归因于早在18世纪英国经济就实现完全的自由竞争,与之相伴的还有稳步扩展的市场,以及其所提供的创新和增长的广阔平台。“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以众多英国人变为完全依赖工资的劳动力这一事实为例,他们认为没有政府的合谋协助是不可想象的。
——[荷]皮尔·弗里斯《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
材料三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民主)制度社会转变等。
——郑杭生《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的显著的不同点》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难以启动”的原因和结果
(2)依据材料一、二,对于英国在工业化上“高歌猛进”的缘由,你赞成哪一派别的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分析1978年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有利形势?
2016-10-11更新 | 3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统测历史试卷
4 . 中国古代是农耕为主的国家,重农抑商是我们传统的经济政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外来侵略的加剧,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经济结构开始调整,并逐渐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请回答以下问题。
(1)古代中国经济结构是什么?其中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历史地位如何?
(2)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农业有何变化?你如何认识这一变化?
(3)结合图示,指出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4)综上所述,导致我国近现代两次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何不同?
2016-04-19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苏泰州中学高二下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连年战争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巨量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出现4次大规模上涨风。物价的大波动,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

材料二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

时间粮食植物油猪肉
1957年2032.45.1
1960年163.51.851.55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建立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

(2)材料二的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国家为解决该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三所示票证反映了我国当时怎样的解决体制?结合改革开放后的相关史实、分析票证制度取消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相关情况统计:
(1)根据材料中的表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西汉末年到明代粮食生产发展概况。
今后,随着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联产承包制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同时有大量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粮食的继续稳定地增产是可以预期的。
现在只将各项指标截至1979年为止。1979年粮食播种面积比1949年增加不过2.4010,而复种指数则增加23.2%,粮食总产量增加了近两倍。耕地面   积亩产提高了两倍半还多(2.59)。与历史相比,1979牟的耕地面积亩产570斤,相当于清中叶367斤的155.3010,比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情况最好的1932年的295.4斤更大大增产,相当于后者的1.93倍。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
(注:耕地面积指年初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经常进行耕锄的田地;播种面积指实际播种或移植农作物的面积;复种指数指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2)根据材料中的统计数据,概述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较之古代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概括1979年粮食生产的特点。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生产的认识。
2016-08-10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四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1976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统计表
年份
项目
1949
1952
1957
1965
1966
1967
1968
1973
1975
工农业产值(亿元)
466
810
1241
2235
2534
2306
2213
4147
4467
国民收入(亿元)
358
589

1387
1586
1487
1415
2318
2503
粮(亿吨)
1.1
1.63
1.95
1.94
2.14
2.17
2.09
2.69
2.84
钢(万吨)
15.8
13.5
53.3
1223
1532
1092
904
2522
2390

材料二 就经济方面来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1965年同1957年相比,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1966年到196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试列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4) |
8 . 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南海县志》卷21
材料二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商品零售额
95.8%
4.2%


材料三   

—— 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历史条件。
(2)据材料二,分析这种经济成分变化的原因。这种变化对我国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2016-06-2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苏宝应县高一下期中调研联考历史试卷
9 . 2014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曾经提到的山西清末举人刘大鹏,辛亥革命后仍以清代遗民自居,直到民国二十六年后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促使刘大鹏观念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D.中华民族抗战的实现
2016-05-3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山西太原五中高三4月段测文综历史试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统治者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嫁之人” 。虽不必使工者尽归于农”,但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清政府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
­­——白寿彝《中国通史》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1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认为,所有的人都为追求本身利益而生产商品。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他认为,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
——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
——钱满素《美国文明》
材料三:“一五”到“九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和西欧采取的不同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机制做出的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调整经济的历史意义。(3)据材料三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在调整中做出的历史贡献。
(3)材料三中“六五”(1976-1985年)时期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与“六五”时期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相比,其增长有何特点?造成这个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2015-10-23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二上期开学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