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下表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粮油产量统计表,它反映了当时中国
时间粮食产量(百万吨)油料产量(百万吨)
1978年304.775.21
1980年320.567.69
1984年407.3111.91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B.人民公社化解放了生产力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农产品出口激增D.市场经济体制已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2 . 1977年11月20日,安徽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通过“省委六条”,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正当的家庭副业”等六项内容。这一举措旨在
A.巩固计划经济的地位B.完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
C.肯定包产到户的做法D.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021-05-21更新 | 128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着灯”。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经营和分配方式变化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C.农村生产工具的改变D.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4 . 1958年,存在大量盐碱地的鲁西北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下广泛种植小麦,但产量很低;到了80年代,当地农民改种棉花后卖给国家换取粮食,因而流传一首民谣:一亩小麦吃不饱,半亩棉花做贡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改变了统购统销政策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C.中国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D.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
2020-10-21更新 | 309次组卷 | 16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有数据表明,我国1986年户均土地规模为9.2亩,1990年下降为8亩,1997年又下降为7.65亩。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少的人均土地面积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的政策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
C.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D.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6 . 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带,“大量闲散人口开始从土地中‘溢出’,在票据经济的禁锢下,他们无法进城,于是‘洗脚上田’,开始在城市之外‘村村点火,乡乡冒烟’,从事各种非农产业。”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参加“一五”计划建设
B.计划经济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展开
D.包产到户使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7 . 1982年,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1985 年,全国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全部结束,许多乡镇还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这些举措
A.改变了农村的土地性质B.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C.推动农村改革深入发展D.实现了农村村民的自治
8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B.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D.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2019-08-14更新 | 2724次组卷 | 4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1980年,某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一位老农高兴地说:“土地又归俺所有了,我愿种啥就种啥……”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
B.这种责任制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
C.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10 .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1981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实行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