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年经济大危机使各国进出口大幅萎缩。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该法案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关税大战,法案一经实施即有33个国家提出抗议,7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1年底,欧洲各国进口税比1929年提高60%-100%,关税混战彻底动摇了资本主义世界自由贸易体制。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1952年中国成立对外贸易部,统一管理对外贸易,按经营商品实行分工,下设15个对外贸易专业进出口公司。各级外贸公司的盈利一律上缴中央财政,亏损亦由中央财政负担;国家制定对外贸易的指令性计划切外贸活动必须按照指令性计划进行。

1984年中国政府正式推行贸易改革,简政放权,减少中央对贸易的集权控制。到1985年,只有约100种产品根据指令性计划出口,另外,有约100种产品根据指导性计划出口,国家只下达这些产品的总出口指标,其余产品全由市场决定。各省市和部委逐步被批准建立自己的外贸公司,广东和福建还享受一些特殊的外贸政策。1988年开始推行承包责任制,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摘编自赵志芳《中国工业化的历史变迁与对外贸易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关税战的目的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在建国初期和20世纪80年代外贸体制形成差异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经济运行机制,确认市场机制作用的中枢地位。这一阶段的经济改革是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国企改革目标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从政府行政控制下解脱出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国企改革探索以厂长负责制、工效挂钩、劳动合同制为内容的企业领导、分配、用工等管理制度改革,实行承包制、租赁制等经营形式,增强企业活力。与此同时,各项改革措施全面推进。企业人、财、物和供、产、销逐步纳入了市场调节轨道;逐步形成以市场价格为主体的价格体制;改革商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银行体制,推进银行商业化进程、实行财政包干制;对部分城市实行计划单列,减少管理层次,扩大地方自主权。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企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企改革的意义。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材料二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见图4)

材料三联产承包责任制……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这种趋势,预示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振兴将更快到来,从而为实现党的十二大战略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条件。

——摘编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诗中描述的生产方式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产品的销售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