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经达到了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A.资本主义世界正爆发一场“生产过剩”的危机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C.苏联加入了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 . 在国内改革问题上,与其说赫鲁晓夫失之于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还不如说失之于未摆脱传统体制而使改革不彻底。”文中的“传统体制”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3 . “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D.实施新经济政策
4 .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在工业化时期,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主要是指
A.牺牲农业、农民的利益为工业提供粮食、资金和原料
B.余粮收集制
C.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实行供给制
D.大规模开荒,提高粮食产量
5 . 1935年6月,访问苏联的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这一“浪潮”带来的成果是
A.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
B.推动农业蓬勃发展
C.丰富了人民物质生活
D.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2017-09-06更新 | 266次组卷 | 14卷引用:第三单元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练习-【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修二
6 . 1936年法国作家纪德写了《从苏联归来》一书,书中有一个苏联大学生在回答他关于外语学习问题时说,“几年以前,德国和美国还有几点可以给我们学习,但现在我们无需向外国人学习什么了。那么,说外国话有什么用处呢?”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的民族自豪感
B.成功地突破了西方世界的经济封锁
C.减少对深陷经济危机的西方世界的依赖
D.高度集中体制下民众的盲目自满心态
7 . 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户不再逐户加入农庄,而以整乡整区农民集体入社,有些地区纯粹是连片划入集体农庄。这突出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A.调动了农民入社的积极性
B.推动了苏联工业化进程
C.以行政命令干预强制推行
D.改变了土地的经营方式
8 .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西方技术和设备的最大买主。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到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订货。上述材料表明(  )
A.美苏关系由对抗转向合作B.苏联利用西方危机进行经济建设
C.苏联由封闭走向对外开放D.西方各国向苏联转移过剩产能
9 . 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强化城市政权便于镇压反革命
C.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
D.杜绝城乡人口的流动
10 . 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这一做法
A.给苏俄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B.不利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较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为苏联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