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列宁全集》

材料二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冲击”“围攻”所对应的政策,分别指出这两种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举措并对此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2-10-06更新 | 241次组卷 | 17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如表是苏联集体农庄的相关数据,这一时期的苏联(     
1929年1930年1934年1937年
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57.085.9233.3243.7
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数(单位:百万户)1.06.015.718.5
集体农庄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3.923.671.493.0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4.933.687.499.1
A.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B.建立了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C.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D.从小农国家发展为工业强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34年2月,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要求消费品生产以高于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进行,但到1939年,重工业超额完成计划,轻工业则没有完成计划。这说明,当时苏联(     
A.已认识到工业结构失衡的弊端B.将建设重心转向了消费品工业
C.受到了西方工业化模式的影响D.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合理化调整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出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第 93 页

材料二   在中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风云新途》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41 年 6 月 22 日凌晨 3 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一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 100 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希特勒微笑的声称,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仪式,但他很快就笑不出来了, 德国不但被全线遏制,而且开始遭遇反攻,希特勒不明白,已经失去西部工业基地的苏联, 为什么会越战越强。即使在最艰苦的 1942 年,苏联的飞机产量,仍达到 2 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场,迎战德军。”

材料三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 7 卷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1)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图片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斯大林模式进行简要评价。
5 . 1975年,苏联数学家、经济学家康托罗维奇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指出,以线性规划构建最优化的方法将有可能大大提高经济工作的质量,从而有效利用资源,增加国民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他的这一思想对西方数理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这表明(     
A.宏观调控仍是基本共识B.自由主义传统开始衰落
C.西方认可了斯大林模式D.减少国家干预成为主流
2022-09-02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2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B卷)
6 . 1927年,苏俄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扩大和巩固城乡国民经济一切部门的社会主义经济命脉,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成分的方针。”据此可知,该方针(     
A.保障了工业化建设进程B.旨在改变农业落后面貌
C.加速了新经济政策结束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发展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

——《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联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则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材料三   赫鲁晓夫顶住了压力,勇敢地站出来揭露斯大林,破除个人迷信,成为苏联第一个改革者,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不能抹杀的深深印痕。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改革持积极态度,力图通过改革扭转经济下滑趋势。但从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开始,保守、僵化与停止改革的趋势日益明显。

——摘编自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强攻”、“围攻”所分别对应的政策,分别指出这两种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举措并对此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模式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陷入困境的共同原因。从苏联改革的失败中国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022-06-21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如表为1937、1940、1950与1953年苏联集体农庄数量与播种面积、谷物生产状况统计表。这表明当时苏联
时间集体农庄数量(万)公有播种总面积(万公顷)谷物生产(万吨)
1937年24.35116009370
1940年23.69117709100
1950年12.37121009010
1953年9.33132009560
A.农业机械化日益推广B.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C.农民积极性逐步提高D.农业生产关系亟需调整
2022-06-07更新 | 835次组卷 | 13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1937年,苏联工业领域中,资本主义私有制已被彻底排除,国有企业产值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占99.8%;在农业领域中,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播种面积达到总播种面积的99%。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功B.国营经济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C.斯大林模式具备社会基础D.社会主义公有制已基本建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如图为1929-1932年苏联谷物出口情况统计(万吨)。据此判断,苏联
A.农产品市场因世界经济危机扩大
B.生产关系变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经济建设受到国际政治局势影响
D.农业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需要
2022-06-01更新 | 656次组卷 | 15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7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