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5 道试题
1 . 董仲舒结合阴阳家的五行学说、法家的刑法学说以及道家的气论学说,重新构建了将天道、王道、人道融为一体的“天人感应”学说,人们称经他改造后的儒学为新儒学。董仲舒新儒学(       
A.具有明显世俗化色彩B.延续了黄老无为思想
C.与孔子学说立场一致D.适应了集权统治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我国各地汉墓出土了许多被定名为“泗水取鼎图”的画像石,这些画像石上.都刻有秦始皇于泗水上观看取鼎时的一个关键情节:鼎已被发现并“系而行之”,然而遭“龙齿啮断其系”,终“不得”,令秦始皇绝望以致失态。这反映了汉代
A.存在天人感应观念B.泗水取鼎图的情节真实可信
C.传承秦朝政治制度D.青铜铸造的技术超越了秦代
2021-04-27更新 | 681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自汉武帝时代以后,士人数量剧增。一方面,博士弟子的人数从汉武帝时的五十人增至西汉末的三千人,再增至东汉时代的三万人,郡国也开始设立学校;另一方面,私人教授也愈来愈普遍,“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由此可知,两汉时期(     
A.儒学思想影响渐广B.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C.教育体系已趋完备D.士族势力日益强大
4 . 关于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两个历史现象的正确分析是(   
A.两者手段、方法相同,本质相同B.两者手段、方法不同,本质相同
C.两者手段、方法不同,本质不同D.两者手段、方法相同,本质不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后汉书·舆服志》:“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彰德,尊仁尚贤。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由此可知,汉代
A.官场腐败现象得到遏止B.社会生活体现传统观念
C.世家大族势力严重削弱D.皇权受到礼制思想制约
6 . 东汉时期,民间碑刻对远古祖先的书写多追溯祖先源头或姓氏由来,内容玄远不经;对近世祖先的描写则强调支系流布,但未必真实;对父祖的书写则以官职的有无和高低为准,如实书写。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长期稳定B.经学世家崛起
C.历史记载断裂D.官僚政治确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西汉中期后,一遇到重大灾害,皇帝往往主动要求官员大胆批评自己的施政方针,官员则响应号召,上书揭露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这些批评一般集中在三个方面:皇帝生活作风问题、皇帝用人问题和内外政策问题。这种现象在当时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表明君权受到了严重制约
C.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D.深受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朝廷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由各家儒生讨论形成共识后,再由章帝亲自裁决,会后班固将会议内容编订为《白虎通义》刊布于世。据此可知,这次会议
A.推动学术的自由发展B.强化了思想大一统
C.带来思想活跃的局面D.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9 . 董仲舒说:“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周无道而秦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 ”这一论述的主要意图是
A.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B.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
C.希望君主实行“仁政”D.探讨历代王朝兴衰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汉武帝时,在长安设太学,置五经博士,“以养天下之士”。据史料记载,武帝时学生仅50人,昭帝时100人,宣帝时200人,元帝时达1000人,成帝时增至3000人。太学的设立和发展
A.拓宽了官员晋升的渠道B.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C.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