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封建君主专制
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19-01-19更新 | 105次组卷 | 25卷引用: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选修)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度
B.陈腐的封建伦理纲常
C.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度
2019-01-19更新 | 101次组卷 | 26卷引用: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9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黄宗羲提出:“盏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
A.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B.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
C.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
D.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
2017-02-24更新 | 538次组卷 | 3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文)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理学,亦称为新儒学,又称为“道学”或“宋学”。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四   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1)依据材料一,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的核心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是新儒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
5 . 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2016-11-27更新 | 2676次组卷 | 68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如“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等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
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
C.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完全沦丧
D.诞生了成熟的启蒙思想
2016-11-27更新 | 286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苏盐城市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7 .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宋明以后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但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对三纲的解释是: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这种现象的出现直接反映了明朝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市民文化开始兴起
C.思想界对理学的批判
D.民主启蒙思想的萌发
2016-11-27更新 | 657次组卷 | 26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马坝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焚书》

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藏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藏书》

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然也。

—《续焚书》

(1)根据材料,归纳李贽的主要观点及其时代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016-11-27更新 | 244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2016-11-27更新 | 219次组卷 | 31卷引用:2016届江苏扬州中学高三下期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10 . 材料一   A:民为贵、君为轻。B:施政要“仁义”“王道”并用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四:“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二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3)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
(4)据材料四,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
(5)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