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面有天书三十六行,皆是天罡星;背后也有天书七十二行,皆是地煞星,下面注着众义士的姓名”。面对何道士的解读,梁山众好汉目瞪口呆。宋江言道:“鄙猥小吏,原来上应星魁,众兄弟也原来都是一会之人。上天显应,合当聚义。今已数足,上苍分定位数,为大小二等。天罡、地煞星辰,都已分定次序,众头领各守其位,各休争执,不可逆了天言”。众人皆言:“天地之意,物理数定,谁敢违拗?”

——整理自施耐庵:《水浒传》

材料二   公元1620年9月23日,一批英国清教徒乘五月花号邮轮到达北美。上岸前,他们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内容主要有:

……我们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地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的被认为是对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

——据戴安娜·拉维奇所编《美国读本》


分别概括两则材料中所蕴含的东西方政治理念,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8-02-10更新 | 142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安乡县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于是,出现了所谓的智者学派。
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道德沦丧的现象,他针砭时弊……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人教版《历史》必修③


材料二: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在这些工商业城市中,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日益自信,贵族和教会失去了昔日的权威。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也追求现世的享乐;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胜过关心虚幻的神学说教。但是,当时统治文化思想的教会却要求人们听从上帝的安排,祈求来世幸福。这样,一场思想变革首先在这里出现了。
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故乡,意大利人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还有机会得到拜占庭帝国保留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典籍。于是,一些对宗教文化钳制思想不满的先进分子,在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找到了共鸣。

——人教版《历史》必修③


材料三: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教版《历史》必修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智者学派关于人的价值阐述是什么?针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的问题,苏格拉底提出了什么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因素有哪些?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人既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的需要,也必须调整人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的规律,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根本要义。现代考古表明,中华文明在史前时期的存在,不是一花独放,而是像满天星斗一样。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上古的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本质,即中国人自古以来并不愿意将思想统一、凝固在一种教条形态上。张骞通西域,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文明,尤其是印度的佛教文化。儒、释、道三家并用,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不知经过多少次大大小小的变革。就带有全局性的制度而言,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从城市的里坊制到街巷制,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

——摘编自《中华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材料二   17世纪末叶以后,一批西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甫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好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承认传教士和伏尔泰交口称赞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7世纪中华文明取得空前成就的原因和欧洲学者对西方文明产生怀疑的背景。

4 . 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和贵胄家中,中国龙纹的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西方观念中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材料二   欧美的文明,只在物质的一方面,不在其它的政治方面。
——孙中山
材料三     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韩东平《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各时期,西方人严重“中国龙”形象形成的原因。
(2)在孙中山之前,中国持与材料二中孙中山相似看法的还有那些人,简要分析这些人误读西方的原因。如果要反驳孙中山的观点,你可以提供哪些论据?
(3)材料三中,西方环保主义者到中国来的政治背景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4)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如何才能或减少文化交流中的“误读”?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这个法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令制止人们为非作歹。……用人为法(人定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限制它发挥作用,也是不允许的;使它全部无效,更是完全不可能的。元老也好,人民也好,都不能解除我们服从这一律法的责任。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

——西塞罗

材料三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自然法与人定法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比较韩非子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异同。运用相关史实分析说明两者思想的实践效果。
6 . 阅读材料

——据约翰·赫斯特《极简欧洲史》改编
请你以材料图示为标准,运用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编写一份类似的示意图,并对你的示意图命名。
2016-06-0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湖南常德高三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