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苏格拉底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两者都体现了()。
A.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B.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
C.追求理性的自由主义D.追求自我的个人主义
2017-11-19更新 | 144次组卷 | 17卷引用: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文)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
A.普罗塔哥拉B.苏格拉底
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3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美德即知识”。

材料三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段独白

材料四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是古希腊时期哪位先哲的思想?

(2)材料三中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哪一重大变革运动?其核心是什么?材料三反映的内容与材料一、二有何关系?

(3)阅读材料四,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学说的人文主义色彩?

2017-11-10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4 . “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此话最有可能出自
A.泰勒斯
B.普罗塔哥拉
C.苏格拉底
D.芝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在欧洲文化史上,苏格拉底被誉为“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以下言论能体现其对真理矢志不移追求的是
A.“未经过考察的生活并不值得过”
B.“人生而平等”
C.“上帝的恩典不是赐给所有人的”
D.“人是万物的尺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普罗泰格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结果其著作被公焚。公元前399年,检察官阿尼图斯、悲剧诗人美勒托和修辞学者吕孔控诉苏格拉底不敬城邦认可的神、另立新神和腐蚀青年而判处死刑。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B.城邦精神排斥多神崇拜
C.城邦政治王权和神权相结合D.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2017-11-02更新 | 577次组卷 | 2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古代希腊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下列对他们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A.从自然现象探寻世界本原
B.力图理性地认识人和世界
C.理念世界才是真实永恒的
D.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
2017-10-30更新 | 269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4-2015学年辽宁师范大学附中高二10月模块测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苏格拉底提倡“美德即知识”。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他还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苏格拉底的这一主张(  )
A.是对智者学派思想的反思B.彻底否定人是万物的尺度
C.表明他否定希腊的民主制度D.说明了知识是人类生存之本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他不像智者们那样靠传授知识收取学费,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他的“精神助产术”对后世影响是巨大的,它能够让对话者自己发现真理的结果,……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他认为与其留下著作给后人看,还不如直接传授同时代的人们以知识,再由他们传给后世来得直接。体现上述观点的学者是
A.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10 . 中西古代都出现过对人重点研究的思想,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等道德规范。董仲舒按阳尊阴卑理论,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主从关系,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朱熹进一步阐释“君为臣纲”就是臣下对君主尽心竭力,臣下做好“忠”的角色是天下太平的关键;“父为子纲”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对父母的行孝延伸出弟对兄的“悌”,孝悌是子、弟的责任和使命。“夫为妻纲”的关键是“节”,它用于规范夫妻构成的家庭式人伦关系,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极力贬斥夫丧改嫁的做法。“三纲”是“天理”在人伦道德中的表现。

——据徐广东《三纲五常的形成和确立》等整编

材料二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三纲”之说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人文精神的核心及其社会根源。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西方学者在对人的研究有哪些不同。

2017-10-1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