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
19世纪40年代起开眼看世界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1894-1895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898戊戌变法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
1911武昌起义
1912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1912-1919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1915新文化运动开始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中国历史上,士人阶层自身的演化与历史的演进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材料一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旗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文人文化”。……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诸如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关系而结成的友谊。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的认识及其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于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当资本主义的浪潮席卷西方并猛烈冲击东方的时候,自觉的、强烈的时代意识,是新知识分子群得以产生的思想契机,也是他们区别于社会其他阶层的明显特征。“仁义礼智”被“奇技淫巧”打得落花流水,明智的知识阶层开始检讨传统学术的价值,摒弃了偏见与无知,新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中学的根基上,积极地、有选择地吸纳西学。……中国古代士人素来以治国平天下为自己的学术成就与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最终唯有通过政治的实践和检验来确证它的价值。在新的时代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双向的角色认同。一方面他们继承并发扬士大夫,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另一方面他们又萌生与政治决裂、向知识回归的自我意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宋时期新型士人阶层的历史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推动这一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历史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认为现代知识分子应如何实现个人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19年12月,胡适说:“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他认为中国过去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国故”,而“国故”包括了国粹和国渣,“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必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功夫”。这表明胡适:
A.希望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B.对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有所怀疑
C.赞扬了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
D.存在“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李大钊指出:“西方文明之特质,全为动的,西洋文明是建立在工商经济上的构造,具有一种动的精神,常求以人为克制自然,时时进步,时时创造。”这说明李大钊
A.全盘否定了中国文化
B.希望中国改革政治制度
C.主张加快工业近代化
D.肯定了西方文化的长处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函一1907年。近仁老叔大人尊前:半年之中通问殊少,吾叔或能谅我懒也。日前,乃以儿女之私,辱吾叔殷殷垂示,侄非草木,宁不知感激遵命。……老叔欲得何家诗集者,请以书名见示,当为老叔得之也。此颂道安!侄骍顿首函二1914年。近仁老叔足下:得六月十三日手书,喜极。此函之前,曾有一书,收到后已奉答,想曾达览矣。……近读何书?亦乞见示。匆匆奉白,即祝珍摄!并请菊坪夫人秋安!适顿首函三1917年。胡近仁君:匆匆一别,已隔百余里。……此法无论如何,终有益无损耳。匆匆不及见湘帆一别,见时乞代致意为荷。菊夫人处亦望致意。适函四1920年。老近:谢谢你的信。我的病好些了。……可惜我病中不能细谈诗。我的女儿名素菲,身体还好。你们修县志,修的怎么样了?适

——摘编自《胡适书信集》

(注:以上信函为胡适与胡近仁小叔来往信函。1910—1917年胡适留学美国。)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有关20世纪初中国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
A.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B.语言发展的规律性
C.中华文明的完整性
D.中西文化的关联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理学家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说,“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批判旧礼教。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

——摘编自张锡勤《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历史根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儒家伦理观的认识。
2017-09-23更新 | 339次组卷 | 16卷引用:辽宁省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19年前后,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的有新潮社、国民社、少年中国学会等;在《新青年》的影响下,新式刊物如《新潮》《国民》等也纷纷发行。上述现象反映出
A.五四运动唤起国人对政治的关心
B.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革命路径
C.思想的解放推动了新思潮的涌动
D.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等道德规范。董仲舒按阳尊阴卑理论,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主从关系,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朱熹进一步阐释“君为臣纲”就是臣下对君主尽心竭力,臣下做好“忠”的角色是天下太平的关键;“父为子纲”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对父母的行孝延伸出弟对兄的“悌”,孝悌是子、弟的责任和使命。“夫为妻纲”的关键是“节”,它用于规范夫妻构成的家庭式人伦关系,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极力贬斥夫丧改嫁的做法。“三纲”是“天理”在人伦道德中的表现。

——据徐广东《三纲五常的形成和确立》等整编

材料二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自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忠、孝、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三纲之说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共和立宪制,不彻底除“三纲”之说,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摘编自陈独秀《青年杂志》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三纲”之说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三纲”之说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谈谈你对“三纲”之说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新青年》最初连赠送交换在内,每期只印1000本,发行6号之后,就停刊了半年。对此,陈独秀指出:“本志出版半载,持论多与时俗相左,然亦罕受驳论,此本志之不幸,亦社会之不幸。”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思想禁锢,万马齐喑
B.思想争鸣,兼容并包
C.西方文化已被广泛接受
D.启蒙报刊兴盛,竞争激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