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人细胞和小鼠细胞的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物质结合,使两类细胞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当这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时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但在37 ℃下保温0.5 h后,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呈均匀分布。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和小鼠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属于构成膜结构的______(物质)。
(2)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表明了组成细胞膜的______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3)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这表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______
(4)如果该融合实验在20 ℃条件下进行,则两种表面抗原均匀分布的时间将大大延长,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0 ℃下培养40 min,则发现细胞仍然保持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
2 . 研究人员在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标记的亮氨酸,通过检测放射性的聚集和转移情况,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如图表示胰腺腺泡细胞的部分结构和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采用了________法进行研究,以追踪相关物质的去向.根据放射性在不同结构中聚集和转移的先后顺序,表明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大致是:首先在④________中以标记的亮氨酸等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这一段多肽链被一起转移到⑤________上继续其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________内进行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________结构的蛋白质.图中②这一结构叫________,它依赖于生物膜具有________的结构特点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后,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________。最终,由高尔基体膜形成的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2)细胞内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量,故细胞代谢旺盛.胰腺腺泡细胞与人口腔上皮细胞相比较,与此功能相适应的结构表现有:细胞核中________(结构)较大,有利于核糖体的形成;核孔数目较多,便于________;细胞质中有些细胞器会增多,如内质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11-29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3 . 根据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点,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1)189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通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这说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____
(2)科学工作者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将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起初,一半膜发绿色荧光,另一半膜发红色荧光。一段时间后,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均匀分布,如下图所示:

①该实验结果说明细胞膜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
②若在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后,将融合细胞置于0℃条件下保持40分钟,则融合细胞仍是一半膜发绿色荧光,另一半膜发红色荧光,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07-26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景德镇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7月月考生物试题
4 .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药K,能有效增加机体血液中白细胞数量,提高免疫力,但是具有使血液中胆固醇浓度升高的副作用。为了验证新药K的上述作用,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并分析相关问题。
实验材料:白细胞数量偏低的小鼠若干只、新药K溶液(用10%葡萄糖溶液配制而成)、10%葡萄糖溶液、白细胞计数仪器、注射器、胆固醇测量仪等。(要求与说明:本实验给药次数、因变量具体测定过程不做要求;实验过程中小鼠不再分组)
(1)实验思路:
①取生理状况相同的_________,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②采集血液用白细胞计数仪器统计白细胞数量,_________,计算_________并记录;
③给每只小鼠注射_________溶液,培养一段时间后重复步骤②;
④给每只小鼠注射_________溶液,培养一段时间后重复步骤②;
⑤对上述实验数据_________
(2)分析与讨论
①白细胞能够吞噬病菌,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
②进一步研究发现,新药K是通过阻碍胆固醇运输,从而使血液中胆固醇浓度升高。胆固醇穿过膜进入细胞的方式为_________;胆固醇也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细胞膜中磷脂的运动具有_________作用。
③本实验中未对小鼠分组,而是采用了自身前后对照,试推测原因是_________
2021-06-29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6月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5 . 科学家分别用红色绿色荧光染料标记人和小鼠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使两种细胞分别发出红色和绿色荧光,现用某种方法促使两个细胞相融合,在37℃下保温45分钟,两种颜色的荧光在融合后的细胞上呈现均匀分布,如图一所示。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细胞膜结构的探索过程,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这一科学方法的作用。
(2)若将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提取出来并进行高温加热后,蛋白质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若此时加入________________试剂,出现的颜色应为________________
(3)细胞膜不是静止不动的,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0℃下培养45分钟,发现融合细胞表面荧光仍为一半红色、一半绿色,如何解释这一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二是由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它可以将药物运送到特定的细胞发挥作用。在脂质体中,脂溶性的药物应包裹在________________处(填序号),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下图甲表示某种高等生物细胞中蛋白质X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乙表示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使细胞能合成并分泌一种含35S的蛋白质X,测得相应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丙是该细胞分泌X时,相关细胞器膜面积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

(1)细胞中与X物质的加工、运输和分泌直接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是________(填标号),它们的膜与________________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甲图中的b曲线所指代的细胞器是________;乙图中的f曲线所指代的生物膜所属的细胞结构是________
(3)请写出35S在甲图的细胞各结构间移动的先后顺序(用“→”和序号表示先后顺序) ________。该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
(4)以上实验说明:各种不同的生物膜的成分和结构________,它们之间密切联系,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
2019-11-26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二)生物试题
非选择题-实验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用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人细胞和小鼠细胞的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物质结合,使两类细胞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当这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但在37 ℃下保温0.5 h后,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就呈均匀分布。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和小鼠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属于构成膜结构的____________物质。
(2)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表明了组成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由此可以证实与细胞膜结构“模型”相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成立的。
(3)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该融合实验在20 ℃条件下进行,则两种表面抗原均匀分布的时间将大大延长,这说明______。若在0 ℃下培养40 min,则发现细胞仍然保持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 研究者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上某些分子进行处理,并使膜发出荧光。再用高强度激光照射细胞膜的某区域,使其瞬间被“漂白”,即荧光消失。随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如图1。检测该区域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得到荧光漂白恢复曲线,如图2。

请回答问题:
(1)细胞膜以___________为基本支架,此外还含有糖类和蛋白质等成分,实验中通常对膜蛋白进行荧光标记。
(2)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有:①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___________;②被漂白区域内外分子相互运动的结果。
(3)研究发现如果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膜结构上蛋白质分子停泊的“平台”拆解,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缩短,说明胆固醇对膜中分子运动具有___________作用,该结果支持推测___________(填“①”或“②”)。
(4)最终恢复的荧光强度比初始强度低,可能是荧光强度会自主下降或某些分子___________
(5)此项研究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性。
9 . 研究者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上某些分子进行处理,并使膜发出荧光。再用高强度激光照射细胞膜的某区域,使其瞬间被“漂白”,即荧光消失。随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如图1。检测该区域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得到荧光漂白恢复曲线,如图2。
请回答问题:

(1)细胞膜以_________为基本支架,此外还含有__________________等成分,实验中通常对膜蛋白进行荧光标记。
(2)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有:①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____;②被漂白区域内外_____分子相互运动的结果。
(3)研究发现如果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膜结构上蛋白质分子停泊的“平台”拆解,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缩短,说明胆固醇对膜中分子运动具有_____作用,该结果支持推测_____(填“①”或“②”)。
(4)由图2可知最终恢复的荧光强度比初始强度____,可能是荧光强度会自主下降或某些分子_____
(5)此项研究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
10 . 下列有关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研究,请回答相关问题:
(1)人红细胞中K+浓度比血浆中高30倍,而Na+浓度却只有血浆的1/6。红细胞维持膜内外K+、Na+不均匀分布_____________(“需要”或“不需要”)消耗ATP,该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功能。
(2)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提取所有磷脂并铺成单分子层,其面积正好为红细胞细胞膜面积的两倍。其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的成熟红细胞吸收的葡萄糖可通过________(“有氧”或“无氧”)呼吸产生ATP,当红细胞缺乏ATP时,会导致Na+进入多于K+排出、Ca2+无法正常排出,红细胞会因___________________而膨大成球状甚至破裂,体现了膜的____________
(4)氟中毒会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细胞代谢。科学家用含不同浓度NaF的饮水喂养小白鼠,一段时间后,培养并测量小白鼠红细胞代谢产热及细胞内的ATP浓度,分别获得产热曲线和细胞内的ATP浓度数据如下,请回答:
   
①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及结果判断,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细胞产热量及ATP浓度: C组产热量峰值高于A组而ATP浓度低于A组,原因可能是:高浓度的NaF __________(“抑制”或“促进”)了细胞代谢中有关的酶的活性。
2019-10-1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