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抗菌肽又名多肽抗生素,由20~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是广泛存在于昆虫及两栖类动物、哺乳类动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其作用原理是吸附在细菌细胞膜上并形成跨膜的离子通道,造成细胞内容物泄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最新研究表明,某些抗菌肽对癌细胞甚至病毒等均具有强有力的杀伤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抗菌肽在细菌细胞膜上形成跨膜离子通道,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抗菌肽改变了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细胞渗透压升高,从而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
C.利用酵母菌来生产抗菌肽时,抗菌肽的后期加工更容易,可能与其含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
D.利用酵母菌来生产抗菌肽时,要用到发酵工程
2022-07-04更新 | 207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生物试题
2 . 根尖等的分生组织细胞中有许多来源于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小型原液泡,随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原液泡通过相互融合等作用,不断扩大形成中央大液泡。光合作用的中间产物柠檬酸和苹果酸可被转移到液泡中,以避免细胞质基质的pH下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液泡膜与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相似
B.根尖细胞内中央大液泡的形成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C.液泡可以通过调节细胞液的pH维持细胞内部相对稳定
D.柠檬酸、苹果酸跨液泡膜的运输所需能量均来自线粒体
3 . 细胞核在细胞增殖时发生消失与重建。重建细胞核时,膜小泡聚集在单个染色体周围,形成核膜小泡,最终形成细胞核,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膜小泡的组成成分有磷脂和蛋白质,是生物膜的组成部分
B.核膜小泡形成细胞核的过程与生物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C.重建后的细胞核中会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和染色体解螺旋
D.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4 . 下图表示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和“”表示细胞各自膜表面的蛋白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该过程支持了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D.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相同是实验成功的基础之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细胞膜的特性和功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的脂质结构使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
B.由于磷脂双分子层内部是疏水的,因此水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
C.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有物质运输功能
D.细胞的生长现象不支持细胞膜的静态结构模型
2023-07-30更新 | 498次组卷 | 56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生物学试题
6 .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骨架”的说法错误的是(       
A.构成多聚体的每一个单体如葡萄糖、氨基酸等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B.细胞骨架维持细胞形态,锚定并支持许多细胞器
C.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和纤维素组成的网架结构
D.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
7 . 下图表示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它可以作为药物(图中◎表示)的运载体,将药物运送到特定的细胞发挥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脂质体的形成仅与磷脂分子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特点有关
B.图a中是能在水中结晶或溶解的药物,图b中是脂溶性的药物
C.若要让携带药物的脂质体与特定细胞起作用,可在脂质体膜上镶嵌某种蛋白质
D.当脂质体与特定细胞接触时,图a的药物可能通过膜融合的方式进入细胞内
8 . 如图为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细胞膜主要成分都是脂质和蛋白质
B.温度会影响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膜蛋白的运动速率
C.该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特性
D.该实验可证明细胞膜上的一些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9 . 研究发现,细胞中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或损伤的细胞器与一种被称为泛素的多肽绑定标记后最终被送往溶酶体降解,以维持自身稳定,具体机制如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泛素在蛋白质和损伤细胞器降解过程中起到“死亡标签”的作用
B.吞噬泡与溶酶体融合后,溶酶体合成多种水解酶将其降解
C.吞噬泡与溶酶体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D.线粒体膜被降解后可产生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
10 . 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在细胞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包括三个步骤:绿色荧光染料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细胞膜上呈现一定强度的绿色;激光照射淬灭(漂白)膜上部分绿色荧光;检测淬灭部位荧光再现速率。实验过程如图甲,结果如图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降低实验温度,漂白区域荧光强度恢复到F2的时间将延长
B.理论分析,漂白区域恢复足够长的时间荧光强度F2仍小于F1
C.用绿色荧光染料与膜上的磷脂结合开展实验,淬灭部位荧光也会再现
D.应用该技术可以测定膜上单个蛋白质的流动速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