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天下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棉田是我国最优质的棉花生产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在种植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制约因子,如喜食棉花的棉桃、花和叶的棉铃虫就是较难防治的害虫。推广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导入Bt基因)、设置模拟树桩(如图)等措施能有效控制棉铃虫的种群数量,显著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实践发现,单一种植抗虫棉的初期棉铃虫的种群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但随时间推移,棉铃虫种群密度逐渐增大。回答下列问题:   

(1)棉铃虫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该种群的________。棉铃虫种群中存在对Bt蛋白敏感程度不同的变异类型,长期单一种植抗虫棉对棉铃虫起到了________作用,使________________,导致棉铃虫数量增加甚至爆发。
(2)研究人员选择面积为一公顷的开放的棉田若干,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并定期调查棉田中棉铃虫的种群密度,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模拟树桩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从而减少了棉铃虫的种群密度。图中可以看出树桩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防治害虫的效果较好。
(3)除上述方法外,由于棉铃虫雌虫能通过特殊腺体分泌信息素,这些信息素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因此还可以利用信息素吸引并诱杀雄虫,降低棉铃虫的数量。某兴趣小组预通过实验验证昆虫之间是否存在化学信息的传递,在夜幕降临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材料及用具:从农田中捕获若干只生长状态相同的棉铃虫雌性成熟个体(放在通气良好的容器中)、笼子、窗纱、遮光布(透气性良好)
②实验步骤:实验设置为3组,并编号A组、B组、C组,笼子外包均裹窗纱;________________,将笼子在夜间放回农田,距离为30-50m,等待2~3小时后,观察和统计笼子外吸引雄虫的数量。
③实验结论:若实验现象为________则证明昆虫之间存在化学信息的传递。
7日内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生物试题
2 . 假设将细菌的基因型当成一个二维平面(如图),适应度表示为基因型平面上的高度。细菌的耐药性进化常有多个适应峰,把细菌的耐药性进化看作是其随机朝着不同方向“上坡”的过程,而在不同的适应峰之间会有一个进化分支点,当细菌在进化过程中的基因型在此进化分支点时,它未来的进化路线就有了多种可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产生进化Ⅰ型、Ⅱ型菌株与基因突变的随机性、不定向性有关
B.野生型菌株耐药性变异的产生最可能与抗菌药的使用有关
C.Ⅰ型菌株和Ⅱ型菌株的适应度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发生相应变化
D.据图可知两个突变体距离越近,可能说明它们的基因型或表型越相近
3 . 某学者按选择结果将自然选择分为三种类型即:稳定选择、分裂选择和单向选择,如图所示。结合资料和图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资料1:19世纪中叶以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的,后来由于工业污染,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的桦尺蛾成了常见的类型。
资料2:某海岛上风力较大,昆虫只有残翅(无翅)和翅特别发达两种类型,而飞行能力一般的昆虫则逐渐被淘汰。

A.资料1和资料2中生物适应性的形成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B.资料1中的选择属于上述自然选择三种类型中的分裂选择
C.资料2中的选择属于上述自然选择三种类型中的单向选择
D.据图分析,稳定选择有利于表型频率高的个体生存
2024-02-20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4 . 某地因工业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该地植物树干被熏成黑褐色。图1显示了该地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甲虫的体色由A和a基因控制(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
B.该种群经长期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这两个种群间个体相互交配可能会产生可育后代
C.种群1所在地区的环境污染持续改善,预测该种群后代中a的基因频率将减小
D.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科学家对某地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A.中间体色可能更适应环境,不易被捕食
B.三种体色的蟹之间一定存在着生殖隔离
C.体色深和体色浅的个体生殖能力很弱
D.中间体色是一种适应性更强的定向变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