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入侵植物可通过3种途径影响食物网:一是入侵植物能够直接被土著草食者取食,通过上行效应按照原有的路径进入土著食物网;二是入侵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引入新的消费者或者转变流通路径形成新的食物网结构;三是入侵植物通过非营养作用造成食物网中各级消费者的种群密度和行为活动等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著生物群落和食物网结构。图中灰色部分表示植物入侵前土著食物网的物种组成,空心部分表示植物入侵后食物网的物种组成。

(1)三种途径中表示入侵植物不能被土著草食者摄食,而是通过引入新的草食者形成新的食物网结构的是途径____
(2)途径Ⅰ中C和N的种间关系为____,途径Ⅲ中C同化量的去向有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和________
(3)如果食物网中广食性消费者较____(填“多”或“少”),则入侵植物主要以途径Ⅰ影响食物网。
(4)以下案例是通过途径Ⅲ影响食物网的有____(多选)。
a、裂稃燕麦入侵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半干旱草原后产生的碎屑能够增加土壤的湿度,从而促进土著植物的生长,导致食物网结构发生改变
b、林下入侵植物葱芥能够通过根系向土壤中分泌芥子油苷,抑制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互利共生)的生长,从而影响土著植物的生长繁殖,改变森林群落组成
c、穗状狐尾藻入侵河口湿地后,为一些无脊椎动物和幼鱼提供了庇护场所,形成了更为复杂的水生食物网结构
d、其地入侵植物含羞草可被当地多种植食性昆虫取食
(5)某植物入侵某地区后,生长迅速,导致当地动物多样性降低的原因有_____。如果要控制该植物的种群密度,除了人工除去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写出一点即可)。
2 .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属于高山草甸生态系统(图1),主要植被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此的植食性小型哺乳动物高原鼠兔,主要利用植被高度较低、视野开阔的草地生境。野外收集该区域的香鼬和艾虎粪便进行分析,发现高原鼠兔在这两种动物的食物中出现频次非常高。
   
(1)高原鼠兔取食、挖掘、排泄、刈割等活动会使草甸表面形成土丘和裸露斑块,经过一段时间恢复,裸斑上逐渐有植物生长,但植物盖度较低,称之为秃斑。形成秃斑的过程属于______(初生/次生)演替。
(2)以下关于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多选)
A.信息双向传递B.能量双向流动
C.受全球变暖影响D.存在能量倒金字塔

研究人员采用堵洞盗洞法估测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计算公式为:种群数量=有效洞口数/洞口系数。将待测区域内高原鼠兔的洞口全部填埋,连续3天每天记录被盗开的洞口数并计算平均值,即有效洞口数;在附近另一片较小的区域内测定有效洞口数后,用夹捕法捕尽区域内的高原鼠兔,计算有效洞口数与种群数量的比值,即洞口系数。
(3)关于堵洞盗洞法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______。(单选)
A.该方法依据的是数学中的抽样原理
B.测有效洞口数时,连续3天均应于同一时间段记录
C.每天记录好被盗开的洞口数后,均需要重新填埋
D.幼年高原鼠兔尚不能掘土打洞,会导致估测数量偏大

(4)如图2,较小区域B内的有效洞口数为4个,共有高原鼠兔35只。则待测区域A内的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大约是______只。
研究人员选取了处于同等放牧条件下的研究区域,以扰动最强处为中心向扰动弱的方向,根据有效洞口数将高原鼠兔扰动由强到弱划分为4组,探究了高原鼠兔不同强度扰动对高山草甸生态系统和放牧质量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

样地组别

每百平方米有效洞口数(个)

植物总盖度(%)

0-40cm土壤水分(%)

物种多样性

禾本科、莎草科植物占比(%)

①强扰动

9~16

50.8b

41.0a

2.08b

23.5

②中强扰动

5~8

94.1a

47.3b

2.56a

33.75

③中弱扰动

3~4

96.4a

38.6a

2.37a

48.83

④弱扰动

1~2

93.8a

35.1a

2.53a

25.6

注:禾草和莎草为家畜适口性好的牧草。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5)根据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______。(单选)
A.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数与扰动强度呈负相关
B.植物总盖度随着高原鼠兔扰动强度上升而呈显著下降趋势
C.高原鼠兔扰动越强,越有利于土壤渗入水分和养分循环,物种多样性越高
D.强扰动后,草甸生态系统会因高原鼠兔另辟新壤而转向另一稳定状态

(6)请结合表数据和题中信息,从利、弊两个角度分析高原鼠兔对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影响,并给出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的管控建议______
3 . 淡水水域富营养化会形成让人讨厌的水华。水华不仅影响水环境景观效果,还引起水源污染。为更好修复水体,开发、利用水生植物,某研究小组设计了4组实验:①香菇草单独种植(T1)、②石菖蒲单独种植(T2)、③香菇草和石菖蒲混合种植(T3)、④不栽植植物的水样(CK)。探究了香菇草、石菖蒲对富营养化池塘污水中总氮质量浓度的净化效果以及它们种植前后鲜重的变化量,结果如图a、图b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香菇草、石菖蒲除了具有抑制水华发生、净化水质作用以外还具有景观美化效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工业污水中的重金属进入池塘后会在香菇草和石菖蒲体内积累、浓缩,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研究小组选择水生植物修复污水而不选择陆生植物修复污水,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原理。
(2)据图a可知,空白对照组污水中总氮质量浓度也会降低,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3)据图a、图b可知,香菇草和石菖蒲混合种植时污水的净化效果比香菇草单独种植时污水的净化效果______________,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优化富营养化水体造景实验材料,研究小组拟以香菇草和石菖蒲混合种植、香菇草单独种植为对照组,从植物造景的美学性以及植物选择多样性角度设计下一步实验。他们设计的实验组可能是____________
(5)为开发、利用香菇草,研究小组的设计方案是:香菇草和糖渣等加工成饲料→饲料用于喂猪→猪粪用于喂鱼→塘泥作为甘蔗肥料→甘蔗用于制糖。请从物质和能量角度评价该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4 . 为了解不同害虫防治策略对梨园土壤线虫和其他生物的影响,科研人员将某梨园划分为三个区进行一年的实验研究。实验处理如下:
常规区:频繁化学防治,喷施化学杀虫药剂9次;
实验1区:农药减施防治,喷施化学杀虫药剂4次;
实验2区:植物源药物减施防治,喷施药剂4次。
(1)为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科研人员在梨园中随机选择若干取样点,采用_____法采集和调查各种小动物。

(2)三个区线虫数量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该实验结果说明_____
(3)科研人员还从从梨园土壤中分离得到了酵母菌。图2表示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图3是b时刻用血球计数板(已知血球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1mm×1mm×0.1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5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_____个。
(4)梨园中的细菌、酵母菌、线虫和植物等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各种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结构。土壤线虫食性多样化,使土壤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加复杂,这对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研究者在青藏高原某人工草地试验站选取了经过12年(1999年~2011年)演替变化的六个样地,分别标记为I、Ⅱ、Ⅲ、Ⅳ、V、Ⅵ,这六个样地是多年生禾本科人工草地的不同草种组合。此外他们还选取围栏外天然草地(冬季用于放牧、生长季休牧)作为对照(CK),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演替度是一个相对值,数值越大,表示该群落稳定性越大,种类组成越复杂,草地生产性状越好。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图1     1999年与2011年多年生禾本科人工草地、天然草地物种丰富度比较

图2   多年生禾本科人工草地6个样地在不同阶段的演替度
(1)从人工草地建植初期(1999年)到2011年,群落进行了_____________演替。多年生禾本科人工草地中某种草长势参差不齐、有高有矮,这_____________(填“体现”或“不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2)由图1可知,与人工草地建植初期(1999年)相比,样地_____________的物种丰富度变化最大,但人工草地均未达到围栏外天然草地的物种丰富度,这表明适当放牧能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从优势种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过度放牧可能会影响草地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2可知,随着时间延长,多年生禾本科人工草地逐渐向_____________方向演替,其中2011年草地生产性状最好的是样地_____________
非选择题-实验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农田中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未被利用的氮、磷等污染物汇入周边流域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科研人员以“稻-鸭(杂食动物)-鱼(以浮游生物为食)”共作的生态农业模式(RDS)和常规种植模式(CK)下的水稻田为研究对象,探索两种模式下水稻生长各时期水体中氮、磷浓度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水稻生长时期各处理区氮磷浓度变化
(注:TN表示水体的总氮量,TP表示水体的总磷量 )
(1)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往往以单一的农作物种植为主,虫害严重,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RDS模式对灌溉水至分蘖前期中TN、TP的去除率均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无显著差异”)CK 模式,一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减少了化肥的使用;二是因为鸭的穿行与啄食而刺激了水稻根系的生长,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又测定了不同生长时期水稻田中的浮游藻类生物量,发现RDS组显著低于CK组,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2点)。
(4)RDS模式通过鸭、鱼的引人最终实现了稻鸭鱼多丰收。请结合该模式中鸭、鱼、水稻、浮游藻类、害虫种间的关系,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对上述结果进行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7 . 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图是某人工湿地构造示意图(箭头示水流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____________,人工湿地的上行池和下行池中栽有芦苇、香蒲、菖蒲、美人蕉等具有一定净化污水能力的湿地植物,这些人工湿地植物一般宜选用本地物种,避免__________,以保证当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根据污水中成分含量的变化,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
(2)挺水植物能通过____________抑制水中藻类的繁殖,挺水植物如香蒲、美人蕉等还能向水中分泌萜类化合物、类固醇等,抑制藻类的生长,也能开鲜艳的花,吸引昆虫,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能__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3)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能消除污染、净化水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若某化工厂违规排放大量污水,引起部分浮游动物死亡,会进一步加重污染,进而导致更多生物死亡,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调节。
(4)好氧性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分解效率,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有_____________和控制污水流入人工湿地的速率。这样既有利于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还有利于_____________
8 .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牧场类型,分布于此的高原鼢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掘类啮齿动物,数量过多对草地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1)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措施对高原鼢鼠进行防治,效果如表。人工捕杀措施主要是通过提高种群的________控制高原鼢鼠的种群数量;造林整地是通过降低________实现降低种群密度的目的。为使防治效果达到最佳,往往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根据下表,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组合方案是________
不同防治措施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的影响(种群密度单位:只/hm2

造林整地

药物治理

人工捕杀

整地

方式

整治前

整治后

药物

种类

整治前

整治后

捕杀

月份

整治前

整治后

块状

70

60

药物A

62

24

5月

53.33

36.67

鱼鳞状

67

55

药物B

57

34

8月

61

48.33

水平沟

72

54

药物C

58

37

对照

69

174

对照

54

141


(2)高原鼢鼠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需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复。图1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植物组成。

高原鼢鼠所属的群落类型为________,群落恢复过程中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演替。在第3~6年阶段,群落内“其它一年生植物”的生物量占比呈现________的趋势,说明在演替的过程中________
(3)为研究高原鼢鼠对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对某地区进行了区域划分,图2中CK(对照)、A、B、C、D表示不同土丘密度的区域,“点”表示土丘。图3表示演替至第6年时各区域的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结果显示________,表明高原鼢鼠对群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4)基于上述研究及种间关系等,写出两点高原鼢鼠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________
9 . 下图是一中学新建的一个人工湿地:池塘边有一片芦苇滩,池塘底定植了大量睡莲,水中放养了大量鱼类。一段时间后,睡莲全部被鱼吃光,后来学校每天用食堂的剩饭、剩菜饲喂鱼苗,“水体严重富营养化”等问题又出现了。该校生物兴趣小组尝试将池塘水泵入芦苇滩以净化水质。请分析回答:

(1)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监测池塘水质的变化,兴趣小组在每周周六的7:00、12:00、17:00三个时间点测定池塘水的pH,推测pH最高的时间点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改善池塘水质,学校每天上午9:00开始将池塘水泵人芦苇滩,再从出水口引回,如此循环处理6h,6h循环水量约为池塘总水量的10%。下表是兴趣小组某天从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采集水样测定的相关指标的结果:
位置
时间
指标
11:0013:0015:00
进水口出水口进水口出水口进水口出水口
总磷含量0.390.360.350.310.390.34
总氮含量2.192.062.212.022.161.91
化学耗氧量(COD)10.088.4210.088.569.357.92

①与进水口比较,出水口的总磷、总氮含量均有所下降的原因是芦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除上述因素之外,芦苇滩生物净化水质的途径还有(写出2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所学知识,请为该校改善池塘水体富营养化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01-12更新 | 38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1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
10 . 2009年夏天,太湖爆发蓝藻灾害,导致水质恶化、毒化,严重侵害人们的健康。“太湖蓝藻的爆发,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国家环保总局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从自然因素上来讲,太湖水位比往年要低,水少;另外,由于2008年是暖冬,那年4月无锡气温在20℃左右,适合蓝藻生长。但是,人为因素也非常重要,上游河流污染物排放严重,太湖湖体中的氮、磷浓度升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1)太湖蓝藻爆发时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部分游客认为这是绿藻而不是蓝藻。对此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具有_____来判断。
(2)水位低是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之一,从本质上来看这是降低了太湖生态系统的_____。而温度是通过影响细胞内_____来影响蓝藻的生长。
(3)有毒物质一旦进入生物体后,一般很难分解,往往随着营养级的增加,体内有毒物质的量逐渐加大,这是生物富集现象。假设太湖中有四种生物A、B、C、D,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捕食关系。若测定某脂溶性有毒物质X在各生物体内的相对含量如下表,请据表分析,画出四种生物间最可能存在的食物网:

生物

ABCD
X相对量1.3×1088.9×1051.0×1042.5×101

_____
(4)经调查在太湖中存在一食物网(如图),若一种生物摄食上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如果E增重3千克,则最多消耗A_____千克。
(5)为了防止太湖水源被污染,环保部门加强对太湖上游流域沿岸工厂的监测,现怀疑某工厂是污染源之一,并对其排污口进行了检测。检测员沿河每隔100m取水样一次,共取9份并依次编号为①~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水口。检验员对所取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
Ⅰ。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
Ⅱ。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为三等份,编号B、C、D,其中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D组不添加无机盐。然后均加入等量的蓝藻,放置在阳光下若干天,再检测水样中蓝藻数量,统计数据如下表(蓝藻数量,单位:百万细胞/mm3),请回答有关问题:
水样编号
A组(原始水样)0.20.30.311010776.5
B组(添加N)11.522.52016181718
C组(添加P)899.510119.57.57.57
D组(无添加)0.20.20.31109776.5

①通过A组数据可以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依据是_____
②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其中D组起_____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工厂上游和下游水域限制蓝藻增长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
(6)结合上述事实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知识,请为太湖治理蓝藻侵害,提出合理化建议(至少2条以上,否则不能得分)_____
2020-10-13更新 | 5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启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