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0 道试题
1 . 某湿地经过多年科学有序的综合治理,自然生态空间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已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惹人驻足。为保护某濒危物种,将其引入此湿地,一个多世纪内其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甲,图乙是在某调查阶段该物种种群数量变化的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甲可知,该物种在增长速率最大时的种群数量大约是____只。据图乙可知,该种群在第5年时年龄结构是____。第5—20年间,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____年。
(2)该物种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cm的草丛间产卵,取样时可采用____法调查该物种卵块的密度。
(3)该湿地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决定植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生物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____
(4)若干年后发现该群落出现了分布比较均匀的山毛榉种群,调查该物种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①选择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5千米宽1千米的长方形地块;②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样方;③样方为边长5米的正方形;④每个样方内山毛榉的数量记录如下:

样方第一样方第二样方第三样方
个体数354
①根据该同学的调查,该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____
②该调查结果并不可靠的原因是____
2 . 研究人员研究了某区域中蓝马鸡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R) 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 年和B年的R 值相等,蓝马鸡种群数量相同
B.B年和C年蓝马鸡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O~E年间蓝马鸡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易脱落则结果偏大
3 . 桃蚜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喜欢群居,活动能力较差,危害多种作物。在桃蚜生活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草蛉等多种昆虫都会捕食桃蚜,科研人员发现,当桃蚜数量爆发时,桃蚜分泌的信息素能吸引草蛉的成虫,使其迅速定位猎物。
为探究合适的桃蚜防治方法,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选取植株健康、长势一致的同种作物若干,随机均分为CK、T1、T2三组,每组接入桃蚜成虫100只,CK组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T1组每隔7天投放一定量的草蛉,T2组每隔7天喷洒相同浓度的吡虫啉悬浮剂(1种杀虫剂,存在生物富集现象),3周内定期调查各组作物上桃蚜的种群数量,并进行重复实验取平均值(CK组后期桃蚜数量爆发不再记录)。实验结果为:

组别

处理前

处理后1天

处理后7天

处理后14天

处理后21天

CK

100

184.33

287.55

T1

100

106.86

75.65

53.22

37.12

T2

100

7.58

14.11

21.78

38.36

回答下列问题:
(1)捕食桃蚜的草蛉属于第_____营养级。为调查某片农田中桃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
(2)在草蛉定位桃蚜的过程中,桃蚜分泌的信息素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过程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
(3)实验组T1使用的防治方法属于_____防治,请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T1组出现处理后1天实验结果的可能原因:_____
(4)由实验结果可知,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T2组的防治效果_____,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与T2的防治方法相比,T1组防治方法的优点是_____(至少答出2条)。

4 . 在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拥有自然形成的高山常绿杜鹃植物群 落,且动植物资源丰富,各种鸟类在树冠、林间灌木和地面的不同高度上取食和筑巢。下图为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中不同鸟类的分布情况。


(1)不同鸟类的觅食生境不同,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2)图中所调查鸟类的觅食生境都相对稳定,说明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 稳定的 _______,其意义是 ________ ,产生的原因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__的结果。
(3)芦花黄雀与大山雀都捕食飞虫,它们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_ ,对两个种群分布的影响是 ______
(4)调查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常用标记重捕法。在一次调查中,第一次捕获N1只并 全部标记,第二次捕获 N₂只,其中有M 只被标记。若大山雀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数量比实际值________ (填“偏高”或“偏低”),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年来沙漠蝗虫灾害在东非地区持续蔓延,蝗灾从非洲蔓延至亚洲;蝗灾的大爆发严重威胁粮食生产和草场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发现干旱年份,土壤含水量下降,有利于蝗虫卵的孵化,极易发生蝗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飞蝗迁移能力强,调查其幼虫的密度宜用标记重捕法
B.鸡对蝗虫的捕食属于调节蝗虫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C.气候干旱是引起东亚飞蝗种群爆发式增长的直接原因
D.“挖卵灭种”的主要目的是改变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
2024-02-0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6 . 林分密度是影响林木生长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因子,常指株数密度,即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科研人员调查、统计不同林分密度的人工白桦林中的白桦平均胸径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林分密度/(株·hm-2

白桦平均胸径/cm

草本数/种

灌木数/种

800

11.1

15

11

1000

10.9

19

13

1200

10.8

28

17

1400

10.2

14

15

1600

9.8

12

13

(1)表中数据是对若干标准地(20m×20m)统计的结果,该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该方法一般用于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不用于调查单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原因是___________。采用上述方法分别调查草本植物物种的数量(①)和某种草本植物的数量(②),调查结果可取各个标准地平均值的是_____________(填“①”或“②”)。
(2)人工白桦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
(3)欲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工造林时较为理想的林分密度是___________株·hm-2,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
(4)据表可知,白桦平均胸径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从种群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
2024-01-3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
7 . 某地实施退耕还林若干年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系列跟踪研究。
(1)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逐渐过渡为灌木丛和林地,在这一过程中,群落的结构越来越___,迁入的动物类型越来越多,林地里的动物出现了较为稳定的分层现象,其形成原因是___。研究发现,该地段已形成较为稳定的群落,决定该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为___
(2)在调查面积能代表森林群落类型最小面积的前提下,科研人员采用___法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不同环境群落特征各异,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情况进行分析,其结果如表所示(数值越大,重叠程度越高):
种名山桃丁香油松刺槐
山桃1
丁香0.1241
油松0.1250.8341
刺槐0.1480.7610.8841
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种间竞争最激烈的是___。造成种间竞争激烈的原因可能是___(写出一个即可)。
(3)研究人员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本片林地里中华蟾蜍的数量。在某一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中华蟾蜍,第二次捕获30只中华蟾蜍,其中有标记的中华蟾蜍有10只,在该调查范围内中华蟾蜍的种群数量约为___只。若在调查过程中部分中华蟾蜍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种群数量的估算结果___(填“偏大”或“偏小”)。
2024-01-2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8 . 森林天然更新是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人员研究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的问题,对不同林分密度的华北落叶松幼苗年龄和株数进行调查后,得到下图结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注:林分密度是指调查区域内单位面积成年华北落叶松的株数
A.可采用样方法对森林中华北落叶松幼苗数量进行调查
B.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林分密度下的幼苗年龄和株数存在显著差异
C.林分密度为750株/hm2的区域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前景最理想
D.林分密度比较小时林下光照更充分,充足光照可促进幼苗生长
9 .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玉米害虫,具有极强的远距离迁飞能力。有研究人员在广东省多个地区监测草地贪夜蛾成虫数量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草地贪夜蛾卵的密度
B.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变化无地区差异
C.2020年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普遍高于2021年
D.草地贪夜蛾虫害的发生与作物布局、人工管理等因素关系不大
10 . 云南大山包景区多年前为发展畜牧业而种植了多种外来植物,其中以豆科植物白花三叶草扩散能力最强。某科研组为研究外来物种对该区域原有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分析调查结果时应在去除外来物种平均丰富度数据后再进行对比
B.有外来物种分布的群落丰富度高可能与白花三叶草的聚氮增肥效应有关
C.外来物种可能与本地物种长期和睦共处,也可能严重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
D.探究外来植物对本地植物的影响还要调查生态位、种群密度等种群特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