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传统农业往往是单一经济作物模式,经济和生态方面都不能取得很好的效益。生态农业是应用生态学原理,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的现代化农业。鳅田稻,指在同一块稻田既种稻,又养鳅,形成“水稻护鳅,鳅吃虫饵,鳅粪肥田”的天然食物链,是一种现代化农业模式。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命系统的结构上讲,稻田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_____,水稻与泥鳅的种间关系是_____
(2)若要调查稻田中的双子叶杂草密度,可使用_____法。在对稻田的管理过程中,人们要对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进行清除。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鳅粪中的能量来自_____的同化量。
(3)实践证明,稻田中引入泥鳅起到了很好的防治虫害的效果,这是因为这一措施使稻田的_____稳定性提高。
2022-06-01更新 | 17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四月联考生物试题
2 . 入侵物种福寿螺喜食水稻幼嫩部分, 因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缺少天敌等原因, 在我国南方的淡水域迅速蔓延。在广西也几近遍布全自治区的水田、沟渠、河流, 给各地农业带来灾难。
(1)为研究福寿螺与本土田螺的种间关系, 开展了以下实验: 在同一个饲养盒混合饲养做为实验组(标记为a和b) , 在两个饲养盒中分开单独饲养为对照组(标记为c 和d) 。结果如图所示。这说明两种螺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2)为进一步探究两种螺之间的生态胁迫的原理, 将两种螺分别置于如下图所示特殊饲养盒中的两侧进行单独饲养(挡板上的圆孔仅允许水流通过) 。定期检测两种螺的生存率的变化,发现与混合饲养实验所得结果基本类似。据此推测,其中福寿螺可能通过________进而对另一种螺起到生态胁迫作用。

(3)为调查统计福寿螺的种群密度,研究者通常采用样方法,原因是________
(4)福寿螺给各地农业造成巨大损失,部分地区通过轮作旱地植物来降低福寿螺种群的________以控制其数量。请你提出其他安全环保、有效的防治措施________(答出2点) 。
2024-03-22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生物试题
3 . 蝗虫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害虫,有散居型和群居型两种类型。为了防治蝗灾,科学家对蝗虫的生活习性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多种防治措施。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调查农田中蝗虫的发生状况,通常采用_____法调查其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需要注意_____(至少答出一点)等,从而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2)4~5只独居蝗虫聚集之后,可产生信息素以吸引更多蝗虫聚集,聚集后的蝗虫个体之间可通过触碰后肢某个部位来传递信息,从而开始群居生活,这表明_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若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雄性蝗虫,可改变蝗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导致_____下降,从而降低蝗虫种群密度。
(3)图甲是某区域在若干年内发生的111次蝗灾的月份统计图。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对气温、降水量变化与蝗虫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乙所示。

图甲、乙的描述属于_____模型。据此模型分析,_____是蝗虫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4)鸭子是蝗虫的天敌,对散居状态的蝗虫控制效果较好。农业生产中采用牧鸭治蝗时,应考虑到鸭子对于生存环境和水源的要求、鸭子的放养数量等因素,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原理。
2024-01-14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东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四)生物试题
4 . 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是主要的蝗灾害虫,为加强对蝗虫的防治,科学家对蝗虫的种群特征、迁飞等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经界定属于不同的物种,判断的依据应是____
(2)蝗虫有散居型和群居型两种类型。散居和群居体现的是种群的____(数量、空间)特征。4~5只独居蝗虫聚集之后,可产生信息素以吸引更多蝗虫聚集;随蝗虫密度的增加,释放的信息素含量也会迅速增加,进一步促进蝗虫的聚集,这体现出蝗虫的聚集过程属于____调节。聚集后的蝗虫个体之间可通过触碰后肢某个部位来传递信息,从而开始群居生活,这表明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
(3)图1是某区域在若干年内发生的111次蝗灾的月份统计图。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对气温、降水量变化与蝗虫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

图1、2的描述属于____模型。据此模型分析,____是蝗虫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4)为调查稻田中二化螟、卷叶螟和稻飞虱等害虫的发生状况,通常采用____法调查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并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如利用性引诱剂吸引雄性害虫进行诱杀,阻止害虫的正常交配,降低害虫的____,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
(5)鸭子是蝗虫的天敌,对散居状态的蝗虫控制效果较好。某科研小组通过在试验田放养鸭子研究对蝗虫的控制。下表为某段时间内植物和蝗虫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4 kJ),鸭子可捕食蝗虫和试验田中植物,该时间段内系统无有机物输出。

项目

净同化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植物

108

75

21

58

蝗虫

7

10

1

3

鸭子的同化量为____kJ,第一营养级至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百分数,保留一位小数)。农业生产中采用牧鸭治蝗时还应考虑到鸭子对于生存环境、水源的要求、鸭子的数量等因素,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原理。
2023-11-24更新 | 27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生物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林分密度(单位面积林地上的立木数量)是影响林木生长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因子。为确定人工造林的最佳林分密度,以实现获得优质林木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科研人员在不同林分密度的人工白桦林中设置若干标准地(20m×20m),调查并统计白桦胸径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林分密度/株•hm-2

白桦平均胸径/cm

草本数/种

灌木数/种

800

11.1

15

11

1000

10.9

19

13

1200

10.8

28

17

1400

10.2

14

15

1600

9.8

12

13

(1)研究中,调查林下植物多样性常用的方法是 _______,不同林分密度下的植物种类存在差异体现了群落的 ________结构。
(2)随林分密度的增大,白桦对________的竞争加剧,影响自身生长,导致平均胸径减小。研究表明,人工造林时较为理想的林分密度是________
(3)人工林在维持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揭示林分密度对人工林碳汇功能的影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科研人员测定了不同林分密度下植被及土壤中的碳储量,结果如图。

①在人工林中碳主要以________形式循环,植被中碳的去向有_______
②与林分密度为 800 株•hm-2相比,1000 株•hm-2、1600 株•hm-2时,土壤碳储量均较低,两者原因不完全相同,前者主要是_______,后者主要是________
③研究表明,适宜的林分密度能较好地实现土壤对碳的固存,从全球碳平衡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________,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4)通过人工造林发展碳汇林业,人工林的发展体现了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________进行。实践表明,不合理的人工林组成与结构及经营措施会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这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最终影响碳汇林业的可持续性。
2023-09-16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基地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生物试题
6 . 黑龙江长白山脉林场的樟子松人工幼林规模较大,但鼠害(有平鼠、田鼠、花鼠、鼢鼠等)严重影响着其生长质量。
(1)由于栽种时间相同,同一片樟子松人工幼林长势比较整齐,没有明显的高株和矮株。此地的樟子松人工幼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________(填“有”或“没有”)分层现象,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一个鼠种群而言,它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为了调查该区域内田鼠和平鼠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鼠装置。捕获结果统计如表:
捕鼠总数田鼠平鼠
第一次捕捉10046(标记后放生)43(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10242(其中6只标记)36(其中9只标记

该区域田鼠大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林区采用不育剂、拒避剂(老鼠阳到会远离)等环保型鼠药治理鼠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种群的数量特征考虑,不育剂、拒避剂的使用使林区鼠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4)在人工幼林中引入蛇、猫头鹰等可以抑制鼠类的繁衍和生长,防鼠效果好而且持续时间长。从K值的角度分析,该措施防治鼠害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研究人员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森林灌草层动植物的组成、林区灯下趋光性昆虫的多样性等进行了相关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公园气候条件、人为干扰因素以及马鹿、梅花鹿等顶级消费者(东北虎、东北豹)的捕食对象的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可确定国家公园内东北虎、豹的___。公园环境逐年改善,相较于其他动植物,东北虎、东北豹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但总数仍较少,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原因主要是__
(2)灌草层是有蹄类动物取食的主要区域,该区域根据林木覆盖程度可分为郁闭林和开阔地两种主要地形。收集并检测几类常被取食植物的生物积累量,发现开阔地生物积累量显著高于郁闭林,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有机物的积累。区别开阔地、郁闭林中不同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这种差异体现了群落的____结构。
(3)该生态系统中,东北虎捕食摄入体内的能量,其去向包括_______、尸体残骸等流向分解者。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国家公园内丛林鼠的种群密度时,由于丛林鼠的记忆力较强,会导致调查结果与真实结果相比____。若利用鸟鸣声调查某种候鸟的种群密度的时,主要运用了______的原理。若利用红外线技术调查某山区昼伏夜出且善于攀援的灵长类动物的种群密度,还需使用的技术或手段主要有_______
(4)为研究公园林区灯下趋光性昆虫的多样性,研究人员在1月到12月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该灯的杀虫机理是运用光、波、色、味四种诱杀方式杀灭害虫,其应用原理涉及信息传递中的___信息。
②调查时杀虫灯每天需____打开和关闭,据下图调查结果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____
A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导致个体总数的增加   B.趋光性昆虫在4月份时增长速率最大
C.个体总数和物种丰富度存在季节性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