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林麝具有特殊的腹腺,可以分泌一种具有特殊香气的分泌物,阴干后是名贵的中药材—麝香。由于栖息地破坏、非法狩猎等因素的影响,其野外分布区和种群数量锐减,目前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现存林麝主要分布于少数自然保护区内,数量稀少,极度濒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林麝自然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
B.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各自然保护区内林麝的种群密度
C.栖息地破坏属于影响林麝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D.麝香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 . 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往长期不合理的捕捞和利用曾导致生态系统严重破坏,长江江豚成为极危物种。后来我国采取了长江禁渔10年、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成立繁育中心等措施对江豚进行保护。近期调查显示,长江生态系统已得到较好的修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江豚最有效的保护方式
B.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导致江豚受惊会使估算的种群密度偏大
C.研究长江生态系统时绘制的生态金字塔均呈上窄下宽
D.长江生态系统在采取保护措施后抵抗力稳定性增加
3 . 东亚飞蝗,别名蚂蚱,为杂食性害虫,主要危害禾本科作物的叶片和嫩茎。东亚飞蝗分为卵、若虫(跳蝻,活动能力很弱)、成虫三个发育时期。雌虫也能进行孤雌生殖,即雌性产生的卵,可以直接孵化和正常发育,且繁殖力惊人。世界范围内,蝗灾对农业、经济和环境构成重大威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团队发现,东亚飞蝗能够产生一种群聚信息素,飞蝗种群在群聚激素影响下,由散居型转变为群聚型,形成超大型种群,从而导致蝗灾。
(1)调查跳蝻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法,但该方法不适合调查蝗虫成虫,原因是__________。有人提议采用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蝗虫成虫的种群密度,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该技术的优点是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科研人员通过性引诱剂捕杀雄性蝗虫,破坏了种群正常的__________,但发现不能有效地控制蝗虫的数量,原因是__________
(3)为确定飞蝗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中,哪一种为群聚信息素,科研人员分别向A、B区通入不同的物质,记录飞蝗在不同区域的停留时间,结果如下表。

组别

A区

B区

通入物质

停留时间(s)

通入挥发性物质

停留时间(s)

第1组

溶剂

430

苯乙腈(PAN)

170

第2组

溶剂

190

4-乙烯基苯甲醚(4VA)

410

第3组

溶剂

285

苯乙醇(PhA)

315

研究人员据此初步确定4VA是群聚信息素,PAN和PhA都不是,做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
(4)为进一步确定4VA的作用,科研人员利用4VA及溶剂进行图1(黑色表示添加了4VA的样方区域)所示的室外草地诱捕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①采用图1所示的方法进行室外草地诱捕实验时,需要设置样方,并将诱捕器置于样方内。图1中设置样方时需考虑的因素有__________(答出2点)。
②据图2结果得出的结论是4VA能在自然环境中吸引和聚集飞蝗,其依据是__________
(5)研究表明,蝗虫的触角上存在感知4VA的嗅觉受体。据此提出防治蝗灾的设想:__________
4 . 布氏田鼠是草原的主要害鼠,喜栖于植被低矮稀疏的环境,其天敌有草原雕、草原狐等。某研究小组研究道路和放牧等干扰对布氏田鼠种群动态的影响,在放牧草场和禁牧草场内,沿道路的平行方向,由近及远各设置4组样地,调查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布氏田鼠天性警觉,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时结果会偏小
B.与禁牧草场相比,放牧草场由于牲畜啃食而有利于布氏田鼠的生存
C.道路附近田鼠的种群密度偏大与其天敌对道路、车辆趋于回避有关
D.天敌对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群落中某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称为相对多度。科学家统计了某退耕地中五种草本植物相对多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已知裂科草和须芒草能将土壤中硝酸盐和氨态氮的浓度降到更低水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演替时间10到40年间,草地早熟禾因其相对多度最高而成为优势种
B.可以采用目测估计法对样方中植物的相对多度进行统计进而绘制以上图像
C.草地早熟禾在演替时间10-20年间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D.剪股颖被淘汰的原因可能是对土壤中低水平氮元素的利用率更低
6 . 科研团队在某林地(面积:1km2)选取5个样方(样方面积:20m×20m)进行植物多样性调查,下表为3种乔木的部分调查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样方
编号
马尾松(株)麻栎(株)枫香(株)
幼年成年老年幼年成年老年幼年成年老年
10191420710
200620401121
302616221000
40071822912
50091530600
A.估算该林地麻栎种群的个体数量是50000株
B.林木的种群密度越大,林木的总生物量越高
C.该林地马尾松、麻栎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增长型,群落分层现象明显
D.该林地处于森林演替中,采伐部分马尾松能加速演替进程
7 . 在自然界中,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下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调查时选择封闭性较好的环境,主要是考虑到了种群的迁入和迁出问题
B.随着猎物逃避捕食能力的提高,部分捕食者将捕捉不到食物,不利于种群的发展
C.该曲线模型的数量变化说明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D.自然群落中所有的捕食者和猎物种群数量变化都符合上图曲线模型
8 . 由于气候变化,2020年东非遭遇了25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蝗灾。为治理蝗灾,人们探究了影响蝗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多种因素。图甲是在35℃下沙漠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影响的曲线:图乙是在不同温度和湿度下沙漠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蝗虫产卵数量常用样方法,用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直接决定蝗虫种群密度的因素是______;若调查蝗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则数量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增加,理由为______
(2)由图可知:天气越干旱,沙漠蝗虫数量越少,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3)沙漠蝗虫所在的一条食物链为:植物(24500)→沙漠蝗虫(75)→沙云雀(5.5),相关数据表示同化量(单位:103J·hm-2·a-1),据数据分析可知沙漠蝗虫和沙云雀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在10%~20%区间,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4)自然状态下,沙漠蝗虫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蝗虫的______。研究表明,植物释放的气味对蝗虫食物的选择行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
(5)构建一个当蝗虫种群数量增加时与青蛙种群之间负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9 . 动物粪便中含有少量脱落的肠道细胞,其中DNA的特有序列可作为识别不同个体的标记。调查某马鹿种群时,第一次收集到90份粪便,经检测来自50只个体;一段时间后,再次收集到100份粪便,经检测其中30份来自与第一次相同的20只个体,其余70份来自其他46只个体。据此估算该马鹿种群数量应为(       
A.300只B.250只C.165只D.110只
10 . 布氏田鼠天性警觉,被捕获一次后再被捕获难度增大,草原鼢鼠营地下生活,善于挖掘,可在地表形成土丘,常通过调查土丘数目推算其数目。为了解某草原的鼠害情况,研究人员对该草原的布氏田鼠和草原鼢鼠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结果比实际值高
B.调查草原鼢鼠种群密度时,需首先获取鼢鼠数与土丘数的比值
C.草原中布氏田鼠和草原鼢鼠的数量发生周期性波动可能与食物有关
D.通过调查土丘数目可以准确推算出鼢鼠种群密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