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生物多样性丧失原因及其保护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7 道试题
1 . 长江的鱼类资源正处于全面衰退的边缘,长江白鲟没能活到2020年,白鳍豚已被宣告功能性灭绝,江豚种群数量已少于大熊猫,鱼类的天然捕捞量正逐年递减,对上述状况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保护珍稀濒危动物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B.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减少
C.过度、非法捕捞和水体污染是导致长江鱼类资源下降的主要原因
D.适度捕捞、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控制好水体污染等举措是应对上述危机的重要对策
2024-05-0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2 . 2023年4月25日,在湖北荆州,4头迁地保护长江江豚回到了长江的怀抱。这是中国迁地保护的江豚首次放归长江,也是人类首次实现迁地保护濒危水生哺乳动物的野化放归。这标志着我国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技术初步形成闭环,对于长江江豚保护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极大彰显了“长江大保护”的成就,彰显了独一无二的中国智慧。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江豚依靠声纳信号回声定位,这种信号属于物理信息
B.为研究野生江豚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般要调查其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C.迁地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将受保护的物种再迁入原栖息地,恢复其野生种群
D.经迁地保护的江豚回归长江后,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量增加
3 . 万州二中“阳光农场”是一个校园微型农场,里面种着各种常见作物,塘里养的有鱼。去年,“阳光农场”里的水稻在扬花时遭遇了二化螟和褐飞虱虫害,稻穗成熟期又遭遇以麻雀为主的鸟害,导致严重减产。二化螟以水稻茎秆纤维为食,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叶片汁液,鸟类主要吃谷粒,也吃二化螟和褐飞虱。褐飞虱在水稻上寄生后会导致水稻产生的防御性挥发物发生变化,“气味”有所不同;稻螟赤眼蜂是二化螟的天敌,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回答下列问题:
(1)褐飞虱、二化螟和麻雀的种间竞争程度较____(强/弱)。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褐飞虱、二化螟和麻雀虽然都对水稻造成危害,但它们还是具有____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____
(2)本学期,“阳光农场”里增设了绿肥桶,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____
(3)题中A、B两侧不同“气味”属于____信息。研究发现,褐飞虱改变水稻“气味”能使二化螟虫卵不易被稻螟赤眼蜂的卵寄生,说明____
(4)“阳光农场”可以看成一个微型生态系统,但这个生态系统离开同学们的日常维护会很快崩溃,原因是____
4 . 分布于碎片化生境中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个体数量极少,一般都已低于种群延续所需要的最小数量。若不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保护,这些极小种群植物将在当地消失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属于生物多样性
B.若是长时间不可逆环境退化导致某种植物出现极小种群则应采取易地保护
C.若建立生态廊道联系碎片化生境,可增加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
D.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目的是保护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5 . 生态足迹理论将生态承载力(单位:10-2hm2)和生态足迹(单位:10-2hm2)相比较,得到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用于评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测得某省4市相关数据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万元GDP生态足迹
1206.7331.81
2177.64131.83
329.3343.05
2586.9878.41
注:万元GDP生态足迹是指产生一万元GDP所消耗的生态足迹,通常用来反映资源的利用效益。
A.4市均出现生态赤字,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B.乙市万元GDP生态足迹最大,资源的利用效益最高
C.丙市人均生态承载力最大,区域提供资源能力最强
D.丁市人均生态足迹最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最大
6 . 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保护生态与经济建设共同发展是近年来我国多省份多地区发展的重要策略。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立了该地特有的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人工生态系统;西部开发计划中,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变化,重点关注草原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改变。请结合所学知识和下图完成问题:

(1)建立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这类人工生态系统主要遵循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原理,而且在较短的食物链中,___________(能量利用率/能量传递效率)大幅提高。
(2)蚕粪富含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等营养物质,是猪、鱼、羊的理想饲料。某种鱼专以蚕粪为食,假设蚕从上一个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为2.4×106kJ,那么这部分能量最多有___________kJ被这种鱼所同化。
(3)该人工生态系统向外输出的产品主要有___________。与一般的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较,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稳定性较低,需要人们不断输入物质与能量。
(4)桑基鱼塘、蔗基鱼塘的生产方式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主要的优点有___________(至少答2点)。
(5)“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是西部恢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目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提高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7 . 2023年8月24日,日本将核污水排入海洋,因核污水中含大量放射性核元素而引发全球关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核污水入海会污染海洋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B.放射性核元素易导致细胞损伤和癌变,属于物理致癌因子
C.放射性物质进入海洋后可能会被生物吸收进入食物链,导致生物富集现象
D.核污水进入海洋后,由于海洋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不会破坏生态平衡
8 . 科学家统计了1961~2014年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地球为人类提供资源的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人类的生态足迹总量增长远远高于生态承载力的增长,生态盈余增加
B.全球的生态赤字持续扩大,会不断加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C.适龄婚育、优生优育控制人类自身发展可以提高生态承载力
D.生态承载力指的是地球能为人类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水域面积的总和
9 . 线性基础设施(公路和铁路)建设带来了经济上的发展,但也可能带来环境风险。这些基础设施会打破地球表面生态系统的自然连接,造成许多物种的生境碎片化。生境片断化间隔距离过大,其灭绝的概率有所增加。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关系
B.对生物最有效的保护就是根据碎片化生境的大小来建立自然保护区
C.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不知名的生物,该生物没有价值
D.加强线性基础设施建设不会引起种群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变小和某些物种灭绝
10 . 下图表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生态系统一定是草原生态系统
B.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
C.生物入侵可以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