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6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楚王闻之,召令尹子西而问焉:“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昭奚恤对曰:“此欲观吾国之得失而图之,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夫珠宝玩好之物,非国所之重者。”王遂使昭奚恤应之。

昭奚恤发精兵三百人,陈于西门之内。为东面之坛一,为南面之坛四,为西面之坛一。秦使者至,昭奚恤曰:“君,客也,请就上位东面。”令尹子西南面,太宗子敖次之,叶公子高次之,司马子反次之,昭奚恤自居西面之坛,称曰:“客欲观楚国之宝器,楚国之宝者贤臣也。理百姓,实仓廪,使民各得其所,令尹子西在此。奉圭璧,使诸侯,解忿悁之难,交两国之欢,使无兵革之忧,太宗子敖在此。守封疆,谨境界,不侵邻国,邻国亦见侵,叶公子高在此。理师旅,整兵戎,以当强敌,提袍鼓以动百万之师,所使皆趋汤火,蹈白刃,出万死不顾一生之难,司马子反在此。怀霸王之余议,摄治乱之遗风,昭奚恤在此。唯大国之所观。”秦使者戄然无以对。昭奚恤遂揖而去。秦使者反,言于秦君曰:“楚多贤臣,未可谋也。”遂不伐楚。

(节选自《新序·杂事一》)

材料二: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节选自《国语·楚语》)

1.材料二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诸侯A之好B币具C而导之D以训辞E有不虞F之备G而皇神相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是“之乎”的合音,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不识有诸”的“诸”用法相同。
B.宝,意为“珍视”,与《谏逐客书》中“可宝者多”的“宝”意思相同。
C.相,指主持赞礼,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愿为小相焉”的“相”意思不同。
D.所以,表原因,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欲伐楚,因楚有卞和之璧和随侯之珠这两件宝物,便以“观宝”为名派使者去楚国探听虚实。楚国的昭奚恤识破了秦的真正意图。
B.按当时的礼节,宴会上的座次以东方为上座。昭奚恤把秦使者当贵宾,请他坐了上座,自己作为宴会的主人居末座,这种安排是合乎礼数的。
C.晋国大夫赵简子故意使自己身上的佩玉发出声响,含有炫耀之意。接下来的“问玉”明其所关心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生活上的奢求。
D.王孙圉胸有成竹,沉着应对,语气于平淡中见正气,其从容大度的外交家风范,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和赵简子形成鲜明对比。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封疆,谨境界,不侵邻国,邻国亦不见侵。
(2)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5.两则材料中,昭奚恤、王孙圉谈到的“楚之宝”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重点高中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迁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予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安石性强,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久之,以早引去,泊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神宗熙宁元年夏四月乙巳,王安石始至京师,时受翰林学士之命已七越月矣,诏安石越次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安石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耳。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同济此道。冬十一月,郊。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诏学士议,司马光曰:救灾节用,当自贵近始,可听也。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争议不已。帝曰:朕意与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案卡上对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卿可谓A责难B于君C恐D无以副E卿此意F可悉意G辅朕H同济I此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的“因”意为依靠,与《谏太宗十思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的“因”意思不同。
B.文本一“至议变法”的“至”与文本二“至简而不烦”的“至”意思相同。
C.文本一“上以为然”的“然”与文本二“安石曰:‘不然’”的“然”意思相同。
D.“人言不足恤”的“恤”意为顾念,忧虑,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恤国事”的“恤”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神宗肯定了王安石以改变风俗、建立法度作为其施政之先的观点,并设置三司条例司,任命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掌管。
B.王安石性格倔强,非常自信,对自己决定了的事从不改变;经常引经据典与朝中大臣们争辩变法事宜,大家都驳不倒他。
C.王安石认为皇帝应该效法尧、舜,尧、舜治国简明、扼要且容易,并非高不可及,而唐太宗治国则烦难迂阔,不值得效仿。
D.在国用不足问题上,王安石认为是由于没有找到善于理财的人:司马光则认为与理财无关,所谓理财就是设法夺民而已。
4.把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概括王安石所上“万言书”的具体内容。
昨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偕隐。”至死不复见。

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曰:“以记吾过,且旌人”。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以贵富有人易,以贫贱有人难。今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穷矣,贱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反国有万乘,而介子推去之,无以有之也。能其难,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

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悬书公门,而伏於山下。文公闻之曰:“嘻!此必介子推也。”避舍变服,令士庶人曰:“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万。”或遇之山中,负釜盖簦,问焉,曰:“请问介子推安在?”应之曰:“夫介子推苟不欲见而欲隐,吾焉知之?”遂背而行,终身不见。

人心之不同,岂不甚哉?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唇干嗌,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今得之而务疾逃之,介子推之离俗远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

[注] ①带:又称“叔带”,襄王之弟。②龙:喻重耳。③五蛇:指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和介子推。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晋初A定B欲发兵C恐他乱D起E是以F赏从亡G未至H隐者介子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欲隐”的“隐”是隐藏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的“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中的“隐”含义相同。
B.“未图其功”的“图”是考虑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唯君图之”中的“图”的含义相同。
C.“且旌善人”的“善”是好、善良的意思,与《鸿门宴》的“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的含义不同。
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居住在城内的人,上层为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子推携母归隐的想法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介子推说晋文公能登王位,是因天意而不是臣子的功劳。
B.晋文公当上国君之后,介子推的母亲劝他向晋文公求赏,但介子推意志坚定,坚决不受禄。
C.晋文公到处寻找介子推,但是没有能够找到,最后只好在绵上封田警示自己并缅怀像介子推一样的人。
D.晋文公返回晋国后,虽拥有了万辆兵车,但是介子推却离开了他,这是由于晋文公已经不再贫贱了。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夫介子推苟不欲见而欲隐,吾焉知之?
5.文本二结尾说“介子推之离俗远矣”,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介子推“离俗远”的表现。
昨日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十一月中,项羽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羽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文本二: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纣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B.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C.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D.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与“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两句中的“封”含义不同。
B.“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与“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两句中的“固”含义不同。
C.“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与“故君子有不战,战则必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句中的“有”含义不同。
D.缟素,缟指白色精细的生绢,素指未经染色的生绢,均可引申为白色。因此,在古代有时会使用“缟素”指称白色的丧服。而文中的“缟素”则比喻质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曾经到咸阳服徭役,有幸目睹了秦始皇出行,不觉显露出他内心对秦始皇的仰慕之情。
B.在抗秦的各路诸侯中,刘邦的军队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向其投降。一些将领主张杀了子婴,刘邦没有同意,认为杀子婴不吉利。
C.项羽听说刘邦率先平定了关中,非常生气,又听说他已在关中称王,更为恼怒,决定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犒劳百万之师,一举歼灭他。
D.刘邦进入秦宫之后,为华丽的宫室、无数的珍宝和宫女的美色所吸引,想住在秦宫开始享乐的生活,属下樊哙劝他离开,他一开始不肯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2) 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5.班固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刘邦的“美”与“恶”。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学程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管仲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乎耳,色不绝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①威公:即齐桓公。因宋人需避宋钦宗(赵桓)讳,改为威公。②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宫)、罐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③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少正卯是鲁国人,孔子当大司寇后将其杀害。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威公幸A而听B仲C诛此D三人E而其F余者G仲能悉H数而去之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与《史记·鸿门宴》中“秦时与臣游”中“游”的意思相同。
B.“鲍叔终善遇之”与《庖丁解牛》中“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中“遇”的意思不同。
C.“管仲相威公”与《论语》“侍坐”篇中“愿为小相焉”中“相”的用法相同。
D.薨,对死亡的称谓,春秋战国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鲍叔知道管仲很有才能,被管仲欺瞒也始终对他很好,不因这事有什么怨言。
B.材料二管仲认为竖刁、易牙、开方导致国家动乱,对待他们不必顾念情分,而要远离。
C.材料二齐桓公是个离不开音乐和美色的人,如果没有那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
D.两则材料对鲍叔的评价都是肯定的,材料一鲍叔能善待管仲,材料二鲍叔使齐国太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2)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5.管仲对齐国的影响,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评价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A宗室B以镇天下C故皇再从D三从弟E及兄弟之子F虽童孺G皆为王H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每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上皇欲强A宗室B以镇天下C故皇再从D三从弟E及兄弟之子F虽童孺G皆为王H王者数十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何待,等待什么。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未之有也”句式相同。
C.安,哪里,“安”与《鸿门宴》中“沛公安在?”意义相同。
D.诚,诚心,“诚”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竭诚以待下”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7日内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王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距楚。郦生曰:“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谪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海内摇荡,农夫释耒,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王从之,乃复谋取敖仓。

食其又说王曰:“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

乃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天下何所归?”郦生曰:“归汉。”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事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破北魏;出井陉,诛成安君;此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汉王齐国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先,齐闻韩信且东兵,使华无伤、田解将重兵屯历下,军以距汉。及纳郦生之言,遣使与汉平,乃罢历下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为乐。

(节选自《资政通鉴·汉纪二》)

【注】①郦生,即郦食其,刘邦谋臣。②转输,转运输送物资。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疾A先下B汉王C齐国可得D而保也E不然F危亡G可立H而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语气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的“夫”用法不同。
B.窃,谦辞,私自,私下,与《鸿门宴》中“窃为大王不取也”的“窃”用法相同。
C.复,意为再,又,与《师说》中“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的“复”含义不同。
D.是,意为这,此,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是心足以王矣”的“是”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本想放弃成皋以东地区,驻扎到巩县、洛阳,以抗拒楚军西进。经郦食其劝说,汉王决定复取敖仓,可见汉王从善如流。
B.郦食其在劝说齐王时称天下之事将会归于汉王,一是因为天下百姓、豪英贤才都心向汉王,二是因为上天降下洪福。
C.郦食其认为齐国各支田氏宗族势力强大,地势易守难攻,百姓多狡诈善变,自请前往,劝说齐国归顺,汉王答应了他。
D.齐王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之后,派使者与刘邦媾和,并解除了先前在历下城设置的战备防守,天天与郦食其纵情饮酒作乐。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在郦食其看来,豪英贤才都乐意为汉王效力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7日内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遂入秦。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注】①醳:(shì)通,释放。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苏秦已说赵王A而得相约从亲B然恐秦C之攻诸侯D败约E后负F念莫可G使用于秦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意为“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含义相同。
B.见,表被动,与《赤壁赋》中“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的“于”用法相同。
C.乃,意为“于是”,与《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乃”含义不同。
D.善,意为“好好地”,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在陪楚相喝酒时因楚相亡壁而被门客诬陷盗璧,在鞭答之辱后,一直没有承认盗璧,最终得以释放。
B.张仪曾入楚,不得志;又谒见同门,希望得到推荐,竟遭拒绝和羞辱;后怒而入秦,先为客卿,最终相秦。
C.张仪和妻子关于舌头在否的玩笑表现了他的自知和自信,同门苏秦也赞其“贤士”,并自认才不及张仪。
D.张仪在秦国得到任用后,得知苏秦曾暗中帮助自己,便亲自去感谢苏秦,并保证在苏秦当政时不攻打赵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2)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
5.苏秦为什么要屡次责备、羞辱张仪?
2024-05-31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往依刘表,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骄,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规巴、蜀。权深纳之。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选自《三国志·甘宁传》,有删改)

材料二:

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选自《三国志·隆中对》,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B.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C.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D.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居南阳”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个“因”的意思不一样。
B.渐,指逐步,与成语“防微杜渐”中的“渐”字意思不一样。
C.昏耄,指年纪很大。其中“耄”常与“耋”一起,“耄耋”,指年纪约为七十岁的人。
D.胄,文中指帝王或贵族的后代;也可指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宁到吴国受到周瑜、吕蒙的共同举荐,得到孙权赏识,与之前在刘表、黄祖那里的遭遇完全不一样。
B.甘宁劝孙权对南荆之地早点规划,而且要先从黄祖那里寻找突破口;认为孙权一定能打败黄祖。
C.刘备在“凡三往”之后,才得以和诸葛亮见面;刘备先叫旁边的人退下,然后才进入正题。
D.诸葛亮在对策中,先谋“可”之策略,再析“不可”之势,为刘备描绘出立足蜀汉,与魏、吴鼎足三分天下的蓝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5.甘宁虽是一名武将,对孙权的献策却直追诸葛亮的“隆中对”。请概括两者的相同之处。
2024-05-3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麻涌,塘厦,七中,济川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陈翠合齐、燕,将令燕王之弟为质于齐,燕王许诺。太后闻之大怒曰:陈公不能为人之国,亦则已矣,焉有离人子母者?老妇欲得志焉!

陈翠欲见太后,王曰:太后方怒子,子其待之。陈翠曰:无害也。遂入见太后曰:何臞【注】也?太后曰:臞者忧公子之且为质也

陈翠曰:人主之爱子也,不如布衣之甚也;非徒不爱子也,又不爱丈夫子独甚。太后曰:何也?对曰:太后嫁女诸侯,奉以千金,赍地百里,以为人之终也。今王愿封公子,百官持职,群臣效忠,曰:‘公子无功不当封。’今王之以公子为质也,且以为公子功而封之也。太后弗听,臣是以知人主之不爱丈夫子独甚也。且太后与王幸而在,故公子贵;太后千秋之后,王弃国家而太子即位,公子贱于布衣。故非及太后与王封公子,则公子终身不封矣。

太后曰:老妇不知长者之计。乃命公子束车制衣为行具。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材料二:

郑武公、庄公为(周)平王卿士。王贰于虢(公),郑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之﹖苟有明信,涧、溪、沼、祉之毛,萍、蘩、蕴、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

(节选自《左传·隐公》)

【注】臞:消瘦。

1.下列对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B.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C.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D.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者,……也”表判断,与《鸿门宴》中“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句式相同。
B.“伯”,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信”,指果真、的确,与成语“信马由缰”中的“信”词义不同。
D.“间”,指离间,与《庖丁解牛》中“彼节者有间”的“间”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翠联合齐国、燕国将燕王的弟弟送到齐国去做人质,虽然燕王不反对,但是遭到燕国太后的强烈反对,燕太后甚至认为陈翠不会治理国家。
B.陈翠在明知燕太后对自己很有意见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入宫拜见太后,并且从太后“何耀也”开始谈起,这些都彰显了陈翠的胆识和智慧。
C.陈翠拜见太后说人主特别不爱儿子,这成功激起燕太后的聊天兴趣,陈翠的回答让燕太后明白陈翠的用心所在,最终改变了对陈翠的态度。
D.互相交换人质的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时有发生,周王室和郑国互相交换人质,周王子狐到郑国去做人质,郑公子忽到周王室去做人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后嫁女诸侯,奉以千金,赍地百里,以为人之终也。
(2)太后千秋之后,王弃国家而太子即位,公子贱于布衣。
5.两则材料都写到了人质,但对于人质的看法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2024-05-3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