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2012年的快手、2013年的秒拍、2016年上线的抖音火山小视频、2018年上线的“nani短视频,实现了传播的即时性,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但它给我们带来便捷等诸多好处的同时却存在着价值输出的问题,短视频内容庞杂,良莠不齐,而中学生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事物或现象的对错、是非、善恶等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你作为短视频的体验者,请从中学生的角度谈谈怎样对待“短视频”,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03-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烟火灶台

潘鸣

那些日子,岁月的基味虽然清苦,一年里总还是晴天的光景居多。

漫无际涯的川西坝子,除了大小春短暂的收割季节,一年到头田野里总是蓊蓊郁郁的。光影笼罩下的稻麦之类四时作物,在季风中泛起万顷波涛。摇曳的波浪之上,托载着一座座竹树掩映的绿色方舟——农家四合院。间间茅屋瓦舍是错落的船仓,房前屋后挺拔的百年老树举着高耸的桅杆,仓顶之上,总有一筒烟囱直指天空。日间,适时会有缕缕炊烟轻飘漫逸,与恰好路过的雾霭浑然相融,在村庄上空拉出一抹薄薄的乳色矮云。

烟囱往下穿过屋脊,连接着砖土垒砌的灶台。台面离地三尺高,方圆不盈半丈。屋顶上亮瓦投射下来的光束,把晦暗小屋这方寸之间聚亮成一个舞台。不消说,这是农家的灶火房。村野之家很重要的一部分生活情景剧,是每天定时要在这儿上演的。

出戏的主角定然是这一家人的主妇。家中颤巍巍的老人或是放学归来的读书娃偶尔会来灶孔前客串一下,搭手帮着添把柴看一下火。堂堂男人家,即便空闲着也断不会染手灶台事务——那样会被乡邻们视为没出息的。因此上,大多时候都是妇人围着灶台在唱独角戏。

女人身上,还保持着一份地道的川妹子风情:身材娇小,皮肤白皙,眉眼清秀。因为要下厨房,当然是素面朝天,一头青丝也不梳辫儿,就那么随意绾个结,盘在头顶。腰间系一条蓝花花围裙,两袖高撸,露出藕节子似的手臂。

借助妇人的视线,可以清晰地一览眼前的什物:灶台之上,并立着两口生铁毛边锅,锅沿靠墙一侧,高高低低地放置着些瓶瓶罐罐,里面盛着醋、酱油、盐、辣椒酱、黄菜油(稀缺货,常常亮瓶底儿),这便是全套调味品了。粗陶的杯盘碗盏则栖身于楔在墙壁上的简易碗橱中。灶火孔口往上一尺高处,一柄从屋梁上垂下来的木叉钩悬挂着一把砂壶罐,通体黢黑,里面盛着被灶火舌头舔得半生不熟的哑水。这相当于农家的暖水瓶,家人渴了,客人来了,冲一海碗端着便喝。水里透着一股烟熏气味,已然是一道独具风味的乡茶。那壶中之水汲自澄澈的井泉清溪,虽未烧沸,农人常喝却向来无恙。

铁锅屁股底下,对应着两口炉膛。较为宽阔的是柴火膛,深而窄并且附有风匣的是炭火膛。相比而言,炭火远比柴火劲道。将泥炭饼喂进膛里,点燃火引子,先轻拉风匣,再逐渐发力,眼看那红里透蓝的火苗像蛇信子一样从泥炭缝里咝咝地喷吐,上面那口冷锅霎时便被燎得澎湃蒸腾。但因为经济上的酌量,大多数农家的炭火膛,除了逢年过节或是操办喜事摆坝坝宴那天红火一下,平素里都是凉着的。日子窘迫,柴灶自然是当家灶,经年累月、生生不息地吞吐着农家的日常烟火。

钟表是没有的。妇人根据亮瓦投射的光束移动方位和人民公社的入户小喇叭的节目播音来把控时间。时辰一到,妇人立马显形为能巧的千手观音,麻利地围着灶台忙碌起来,涮锅、淘米、切菜、做好蒸煮煎炒的一应准备。然后,蹲坐在灶孔前生火烧锅。

可别小看这添柴熬火的活计,里头藏着学问呢。

木柴花子是上等的燃柴,放进炉膛里要横竖架着烧,一根一根烧透了再添换新柴。烧尽的糊柴不舍扔,塞进草灰堆里褪了火,冬日里还可用作烤烘笼的炭花。干竹节子一入灶孔燃得最起劲,但妇人总忘不了先用砍柴刀把它们的一节节圆肚儿拍破。不然它们在炉膛内会冷不丁地来一声咋呼爆裂。声响吓人且不说,把灶膛炸裂或是锅底震破可就麻烦了。

田野里残遗的杂草秸秆枯藤叶皆是免费的燃料(大田禾麦收打后成把的秸秆要用于盖房或喂牛,断不可奢侈地付之一炬),用竹耙子刮拉回家,束成把子堆在灶前的柴禾池里备用。

杂草树叶最不禁烧,塞多了容易闷火。妇人摸索出一种巧法:及时往灶门外清除残烬,让灶膛中间保持一小团虚心,那火苗便不再浮躁明灭,一直旺旺地续燃。若遇阴雨天柴草返了潮,烧起灶火来可就格外费劲。免不了有几缕湿草叶闷熄了火,弄得满屋浓烟滚浪。这时,妇人得拿起一个中通的竹筒,鼓起腮帮憋足气朝着灶孔里猛吹。腾地一声,火苗终得起死回生。再看那妇人,一头脸草灰,满眼呛着泪水,额前刘海的发梢也被火舌舔得有几分焦黄而卷曲。

维持灶火的同时,妇人腾出手来在灶台上变戏法。那些碾磨出来的生米面和地里采摘回来的瓜菜,经她十个指头的拿捏调理,在一团团氤氲的雾气中,不消一会儿就变幻为香喷喷的白米粥饭、白面馒头、刀削面、锅边烤馍,和各色的时蔬烹炒。遇上青黄不接,家中口粮短缺的时候,妇人们还会将一些番薯瓜豆混搭掺入米面。麦面也不再去鼓,做成粗粝却不失清香的水巴馍。

待到锅里的米饭熬煮到九成熟的火候时,妇人会及时将灶膛里的明火塌熄,让余温将那最后一成慢慢炙熟。这样既节省了柴禾,又避免了锅内食物过火而焦糊。这时,身为人母的她还会做一件事——往炉膛草木灰里埋放两三枚土豆红薯,给自己幼小的儿女设一份小甜蜜的童趣伏笔。

饭菜弄整归一,妇人招呼一家老小围着八仙桌开饭。首先给年事已高的长者恭恭敬敬舀上一碗捧送上去。男人是家中的全劳力,凭力气下大田挣满工分,要保证一餐三大碗。小的们正长身体,不吃饱肚皮今后的亏欠是补不回来的。这一来,从锅里到碗里,总是不能充足。于是妇人便磨磨蹭蹭地最后端碗上桌。细心一看,那碗里盛着啥啊?大半碗水泡的锅巴,面上浮着一层青菜叶子。

妇人腾出手捋一下泼在额角的散乱发丝,边吃边吧嗒着嘴:这锅巴稀饭好香啊……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大段景物的描写,是为后文描写烟火灶台介绍背景,点出烟火生活的地点和环境,为接下来的细致描绘做铺垫。
B.文中“添柴熬火”部分,作者用了不小的篇幅,主要是为了表现农家生活的清苦,没有很好的燃料,只能用一些杂草秸秆。
C.“一把砂壶罐,通体黢黑,里面盛着被灶火舌头舔得半生不熟的‘哑水’”,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砂壶罐长期被火燎得黢黑的状态。
D.全文围绕“烟火灶台”,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浓厚的农家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娓娓道来。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试归纳文中灶台的特点。
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2024-03-0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向儿童学习

王开岭

每个人的身世中,都有一段能够称得上伟大的时光,那就是他的童年。泰戈尔有言:诗人把他最伟大的童年时代,献给了人类。或许亦可以说:孩子把他最美好的孩提岁月,献给了成人世界!童年的伟大即在于:那是一个怎么做梦怎么遐想都不过分的时段,那是一个有能力让孩子相信梦想可以成真的年代……一个人的一生中,所能给父母和亲人留下的最珍贵礼物、最难忘的纪念,就是他遥远的童年了。

德国作家凯斯特纳在《开学致词》演说中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激动得几乎颤抖了。他是这样说的:你们现在想回家了吧?亲爱的小朋友,那就回家去吧!假如你们还有一些东西不明白的话,请问问你们的父母!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们有什么不了解的话,请问问你们的孩子们!

请问问你们的孩子们!多么精彩的忠告,多么让人沉思的警策啊!

然而,儿童的美德和智慧,常常被大人们粗糙的双目所忽视,常常被不以为然地当废电池一样地扔进岁月的垃圾沟里。而很多时候,孩提时代在教育者那儿,只是被视作一个“待超越”的初始阶段,一个尚不够“文明”的低级状态……父母、老师、长辈都眼巴巴焦急地盼着,盼望他们尽早地摆脱这种幼小和单薄,“从生命之树进入文明社会的罐头厂”(凯斯特纳),尽早地成为和自己一样“散发着罐头味的人”……继而成为具有教育下一代资格的“大人”“成品人”。

也就是说,儿童在成人们眼里,一直是被当作不及格、非正式、未成型、待加工的生命来关爱和呵护的。

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天大的错觉,天大的自不量力

1982年,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茨曼出版了《童年的消逝》一书。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即:捍卫童年!作者呼吁,童年概念是与成人概念同时存在的,儿童应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童年生活,教育不应为儿童未来而牺牲儿童的现在,不能从儿童未来的角度来提早设计儿童的现在生活……

回家问问孩子们!这并非一句戏言,一个玩笑。

在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热爱和平、反对杀戮、保护环境,维持生态……无数方面,有几个成年人能比孩子理解得更真诚、更本色,履行和实践得更彻底更不折不扣呢?

当成年人忙于毁灭森林、猎杀珍禽、锯掉象牙、分割鲸肉……忙于往菜单上填熊掌、蛇胆、鹿茸、猴脑……的时候,难道不应回家问问自己的孩子们吗?当成年人昧着良心欺上瞒下、言不由衷、对罪恶熟视无睹、对丑行隔岸观火……的时候,难道不应回家问问自己的孩子们吗?

有一档电视节目,播放了记者暗访一家特色菜馆的情景,当出现一只套铁链的幼猴面对屠板——惊恐万状、拼命向后挣逃的画面时,我注意到:演播室的现场观众中,最先动容的是孩子,表情痛苦最强烈的是孩子!最先失声啜泣的也是孩子!无疑,在很多良知判断上,成年人已变得失聪、迟钝、麻木不仁了。一些由孩子脱口而出的常识,在大人们那里,已开始变得嗫嚅不清、模棱两可、含糊其词了。

可以说,儿童在对人间善恶、好歹、美丑的区别,在保持清晰的看法、作出果决的判断和立场抉择方面,比成人要健正、纯粹得多。儿童生活比成人要朴实、要干净、要简单明朗、要有尊严。他不懂得妥协、欺骗、撒谎、虚与委蛇……等厚黑技巧,他对危弱者的同情和救援之慷慨、施舍之大方是最令人感动的,堪与最纯洁的宗教行为相媲美。

天真——这是我心目中所能作出的对人的最高褒评!简单、清澈、不掺杂质即是美!拒绝复杂、浑浊和阴暗即是美!流畅、朴实、纯净、坦然、不折不扣……即是美。比如琥珀,比如玉石,比如婴孩的瞳仁、鸽子的神情、少女的皙肤……

那时候,我们以为天上的星星一定能数得清,于是便真的去数了……

那时候,我们以为所有的梦想明天都会成真,于是便真的去梦了……

可以说,童年所赐予我们的幸福、勇气、快乐、鼓舞和信心……童年所教会我们的高尚、善良、正直与诚实,比人生的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得多。

凯斯特纳的《开学致词》固然是一篇捍卫童年的宣言,令人鼓舞,让人感动和感激。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后来呢?有过童贞岁月的他们后来又怎样了呢?一个人的童心是如何从他的生命中不幸消失的?即使有过天使般的笑容和花朵般的纯净又能怎样呢?倒头来仍免不了钻进其父辈们的躯壳里去,以至你根本无法区别他们……就像克隆的复制品一样:一样的臃肿、一样的龌龊、一样的功利、一样的俗不可耐、无聊透顶……

一个人的童心宛如一粒花粉,常常会在无意的成长中,被世俗经验这匹蟑螂悄悄拖走……然后,花粉消失,人变成了蟑螂。这也就是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所说的生命丢失罢。

所谓的成熟,表面上是一种增值,但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看,却实为一种减法过程:不断地交出生命中天然的美好元素和纯洁品质,去交换成人世界的某种经验、某种生存策略和实用技巧。就像一个单纯的天使,不断地掏出衣兜里的珍珠,去换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

从何时起,一个少年开始学着嘲笑天真了,开始为自己的幼稚而鬼鬼祟祟地脸红了?

(有删改)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读音都相同并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罪         嚅不清B.      宿   兴夜寐
C.         虚与D.         棱两可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泰戈尔说“诗人把他最伟大的童年时代献给了人类”,从全文看,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诗作表现的是自己童年的生活。
B.“请问问你们的孩子们”,作者反复呼告,是说孩子比大人更真诚、更本色,履行和实践得更彻底更不折不扣,大人应该向孩子学习。
C.文中两次提到德国作家凯斯特纳的《开学致词》,第一次是用来指出孩子们拥有美德和智慧;第二次是借此转换文意,指出童心容易消失,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
D.文中说“倒头来仍免不了钻进其父辈们的躯壳里去,以至你根本无法区别他们”,表达出作者对童心最终失去的无可奈何的悲叹。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文章题目是“向儿童学习”,纵观全文,作者主张向儿童学习什么?
5.文章结尾“从何时起,一个少年开始学着嘲笑天真了,开始为自己的‘幼稚’而鬼鬼祟祟地脸红了?”,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2024-03-0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媼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

宗质负其母以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宗质而靖康之乱       罹:遭遇
B.愿             霁:停止
C.宗质起敬,             谢:感谢
D.终身             饮:含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宗质父荫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B.感而为       此非曹孟德诗乎
C.小憩茗肆       师不必贤弟子
D.至暮,哭       吾尝终日思矣
3.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
⑥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A.①②⑤B.①③④C.①⑤⑥D.②④⑥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6.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
(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024-02-2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5 . 以下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石(lì)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丁一样楔入巨石的罅(xià)隙。
B.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租人家一(yuán)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xùn)鸽的飞声。
C.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jǐ),上面(gòng)一副香烛、几牒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着那炷香快些焚尽。
D.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或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yù)帖而微苦的味道。
2024-02-24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6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而神明       亭东足下皆云漫
B.筋骨       凌万顷茫然
C.当南北分者       皆出于此乎
D.吾从师之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雪与人膝齐
2024-02-2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双减并不是______地是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师生和家长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为此,学校需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充分重视课后服务。破解家庭焦虑的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因此,中小学校应科学分析家庭的课后服务需求,进行课后服务的课程化研发,实现课后服务与学校课程体系的深度______,不断提升课后服务的供给质量。二是科学指导家庭教育。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学生课外辅导时间压缩,相应的在家庭中的自由时间增加。面对这一新局面,很多家庭由于缺乏家庭教育指导,感到______。学校应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协助家长共同面对学生成长难题。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纯粹       整合       无所事事
B.一味       整合       束手无策
C.纯粹       结合       束手无策
D.一味       结合       无所事事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孩子要让家长相信,自己在学校就能“学得足”“学得好”
B.孩子在学校就能“学得足”“学得好”是可以让家长相信的
C.让家长相信孩子在学校就能“学得足”“学得好”
D.家长要相信孩子在学校就能“学得足”“学得好”
2024-02-24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8 .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拿来主义》作者鲁迅,他的作品主要有小说集《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彷徨》《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
B.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C.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同时代的散文家柳宗元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
D.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品有《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欧游杂记》等。
2024-02-24更新 | 21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苏廷评行状

苏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注]①苏廷评:苏序,苏轼之祖父。行状:古文体名,一般叙述一个人的生平轶事。②输发府藏:袒露胸襟。府藏:通“腑脏”。③皇考:古称曾祖父。④施施:形容语调平缓。⑤轼之先人:指苏轼的父亲苏洵。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有余                      旋:不久
B.无复生意                      生意:活着的念头
C.日操兵                  乘:登上
D.至千余人               益:更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朝廷且此取人                      举贤自佐
B.公始命子涣就学                  欲治国者,先齐其家
C.亦有无功名传者                  不仁,如乐何
D.急人患难,甚为己               治天下可运掌上
3.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4.给第④段画波浪线句子划分两处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B.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C.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D.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到了壮年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6.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7.从全文看,苏序的“精识远量”表现在哪些方面。
2024-02-24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容易(0.94) |
10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_________,恍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韩愈在《师说》中直接阐明从师学习与年龄大小无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024-02-24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