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2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重温经典”频道面向全国有线电视和直播卫星电视用户开播,向用户提供免费的经典电视内容。从《红楼梦》《四世同堂》等电视剧,到《小蝌蚪找妈妈》《九色鹿》等动画片,再到《话说长江》《望长城》等纪录片,这些经过时间检验,始终散发着文化魅力的影视艺术精品再现荧屏,春节期间在21个地区收视率超过半数卫视频道。当一幕幕精彩的画面铺陈开来,当一段段陈年的记忆不断重现,电视经典穿越时空,释放出意味隽永的时代价值。

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各种题材类型的新作品层出不穷,影视文化消费已从最初的匮乏走向富余。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重温经典?这是因为经典影视作品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艺术硕果,值得一品再品。很多能成为经典的影视作品用影像展示文学经典、历史经典、中国红色经典等经典内容。比如,电视剧《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四世同堂》,纪录片《唐之韵》等取材自文学名著,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纪录片《南宋》聚焦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时期或故事。电视剧《孔子》《司马迁》等以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作出杰出贡献的真实人物为原型。这些经典内容意蕴厚重,背后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支撑,形成了隽永悠远的意义空间,通过电视作品积极、正向的呈现,营造出意蕴厚重的影像世界,能带领观众深入思考。在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渠道之便捷前所未有,从短文字到短视频应接不暇,深入思考的机会却越来越少。在经典意识面临挑战的时候,经典给予的深刻艺术体验显得格外珍贵。“重温经典”频道获得良好的收视成绩,一个原因就是其播放的经典作品呼应了当下观众渴望通过有深度的观赏开掘深层次的精神生活的诉求。

重温经典影视作品,还能让人沉浸于永不褪色的家国记忆中。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是电视经典作品集中涌现的时期。这段时间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文化生活日益繁荣,创作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祖国和人民奋进前行的精彩故事中获得灵感、汲取素材,创作一批蕴藏着丰富时代信息和深刻家国情怀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经过几十年的沉淀,成为一代中国人心中宝贵的民族回忆。“看过《冰雪尖刀连》,我最近又重温《士兵突击》,从中看到了‘钢七连’精神的传承发展脉络!”“从《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到《都挺好》,时代不同了,生活条件在变,人们的思想在变,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为之奋斗的精神面貌没有变。”观众在观看这些作品时,回望国家和民族一路走来的艰辛岁月、荣耀时刻,梳理中国人从普通人到英雄模范的生活史、心灵史,获得感动之余,也生发出继续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向往和精神动力。

通过“重温经典”频道重温经典影视作品,还让人们再次体验与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的仪式感、沉浸感、互动感。看电视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电视机普及开始,单屏共看形式就像一条联结家庭情感的文化纽带,让家庭成员每晚在固定时间展开交流互动。然而,随着媒介形态多元发展、媒体技术不断迭代,影视内容向移动设备迁移,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观看电视作品。在家庭生活中,单屏共看的习惯逐渐被多屏各看取代,家人们边看电视边沟通的机会少了。而“重温经典”频道在电视机媒介上提供高质量、特色化的观赏内容,再次找到了家庭不同年龄层观众观赏诉求的最大公约数。“温馨,祖孙三代一同守候在电视机前的时光又回来了”“老动画吸引我和孩子一刷再刷”。频道开播后,越来越多人回到了电视机前,合家欢的日常观赏景观又出现了。

在重返荧屏同时,这些影视行业高峰之作在创制过程中克服困难、勇于创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精益求精的感人故事也被挖掘出来。比如,《红楼梦》剧组举办两期近一年的学习班,参演人员每天跟着红学家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学习表演,甚至要像大观园中的姑娘一样,苦练琴棋书画,培养角色气质。正因为如此严苛认真的态度,才让一个个人物仿佛从书卷中走出来一般。这些故事经过媒体宣传和网络发酵传播开去,在社会文化尤其是影视行业中形成一种构筑精品、再造经典的良好风气。很多从业者意识到,经典作品中承载着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艺术品格和守正创新的精神内核,是老一辈影视从业者高高擎起的艺术标杆与创新旗帜。继承这种优良传统,影视发展就有了锐意向前的根基与底气。

借着“重温经典”频道开设的契机,社会上正形成一种看电视、追经典的新风尚。大量经典作品重回大众视野,有效激发出经典作品蕴藏的文化价值,让人民群众共享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改革发展成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选自冷淞《让追经典成为新风尚》)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温经典”频道让《红楼梦》《九色鹿》《望长城》等一批影视精品跨越时空,释放出意味隽永的时代价值。
B.虽然影视文化消费已从最初的匮乏走向富余,但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的经典影视作品仍然值得一品。
C.在经典意识遭遇挑战时,经典给予的深刻艺术体验,因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渠道便捷而在当下显得格外珍贵。
D.电视剧《孔子》内容意蕴厚重,通过其积极、正向的呈现,营造出的意蕴厚重的影像世界,能引导人们深入思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温经典”频道“春节期间在21个地区收视率超过半数卫视频道”,说明经过时间检验的影视艺术精品可以穿越不同时代。
B.展示历史经典内容的不少经典影视作品在“重温经典”频道获好评,反映出当下观众意图通过观赏来开掘深层精神生活的渴望。
C.《冰雪尖刀连》《士兵突击》等经典影视作品蕴藏着丰富的时代信息,经过时间的沉淀,已然成为了国人心中宝贵的民族记忆。
D.“单屏共看的习惯逐渐被多屏各看取代”,这就导致家庭成员沟通的机会减少,而过去合家欢的日常观赏场景也就很快消失了。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直接作为论据来支撑文本观点的一项(     
A.经典电视剧《毛岸英》和《关汉卿传奇》,同为传记类影视剧精品,虽然传主所处时代不同,但他们对真理和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却总是相通的。
B.《狮子王》《猫和老鼠》等美式儿童剧塑造了一些非常可爱的小动物形象,深受诸多中国家庭的喜欢,可以吸引家庭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共同观赏。
C.拍摄经典剧《大宅门》时,剧组缺资金缺演员缺场地,导演和制片即便在四处化缘仍不尽人意的情况,也坚决不选用与角色定位完全不符的演员。
D.单屏共看电视节目提供了一种特殊情境,让子女和父母能够共享情感体验,加深彼此之间的理解和联系,进而可增进感情、促进交流和放松身心。
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分析这样论证的好处。.
5.近日,“重温经典”频道预告,即将免费向公众重播经典剧目《康熙王朝》。请联系材料,分析一下该频道此番安排的用意。
昨日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关于林黛玉,应该要澄清一个长期以来积非成是的错误观念,也就是:事实上,林姑娘不是灰姑娘!

曹雪芹并不是在写童话,其实在真实的世界里,长得美丽又柔弱的人不一定都是无辜受害者,而一直在哭的人很可能根本没有受到任何委屈,同样的,最后没有得到幸福的人,或许一直都过得很优渥,林黛玉便是这一种。只可惜大部分的读者都有了偏见,于是完全误会了这一点。

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三代的列侯,这一点和贾家是一样的。第二回说:今岁盐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可见林家比贾家的地位还要更高一点,①等到林如海这一代,②依照朝廷的制度已经没有爵位可以世袭了,③于是他改从科举。④这种家族的变化形态称为“随代降等承袭”,⑤也是贾家等贵族世家都同样要面对的,⑥此即导致宝玉会被严格要求读书的原因。如果宝玉能像林如海一样,那么贾家的未来就有希望了。可惜我们都知道,结果并不理想,于是构成了贾家和宝玉的双重悲剧。

(选自《红楼十五钗》,有删节)

1.文中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若想证明林黛玉不是灰姑娘,从本文中可以得到哪些论据?请从不同角度加以概括。
3.结合本文论点与《红楼梦》的内容,简述最后一段中“贾家和宝玉的双重悲剧”的内涵。
7日内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庖丁最初眼中所见的是一头完整的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复的实践,十九年的钻研,他对牛体结构了如指掌,解牛时从“自然境界”上升到了“自如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做事一般依照本性而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在哲学上,自然境界通常指直接的、本能的行为状态。自如境界的人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心智通明。在哲学上,自如境界是认识的最高层次。

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或者社会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字,甲骨文中是一只昂首挺胸、引吭高歌的大公鸡造型。古人为鸡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认为鸡有“五德”,即“文、武、勇、仁、信”。

鸡的文德,纯粹是因为造型奇特。①古人关心衣冠礼乐,②身披彩羽,③鸡头顶红冠,④就像是盛装打扮的官员,⑤器宇轩昂,⑥所以是文德。鸡的武德,还和造型有关。鸡喙尖爪利,如同一名全副武装的武士,闪转腾挪之下,仿佛一名武林高手,这也符合先秦时代君子文武双全的特征。鸡的勇德,出自公鸡好斗的天性。公鸡遇到敌人,必跃跃欲试,雄冠竖起,遇强则强。鸡的仁德,是古人认为鸡不吃独食。一旦发现食物 A ,共享美食。古人觉得这是仁德的表现。最后说鸡的信德,是因为日出东方,雄鸡报晓。公鸡打鸣对于今天生活中城市中的人来说可能是件稀罕事。但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人来说,鸡就是古代版的闹钟,是最可以信任的报时器。当然,这个“闹钟” B ,不然孟尝君也没法“鸡鸣狗盗”逃出生天,祖逖和刘琨也不会大半夜闻鸡起舞了。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含有四字成语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7日内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泊金陵水亭

祖咏【注】

江亭当废国,秋景倍萧骚。

夕照明残垒,寒潮涨古濠。

就田看鹤大,隔水见僧高。

无限前朝事,醒吟易觉劳。

【注释】祖咏(699-746),唐代诗人。少有文名,晚年流落不遇。时安禄山一介武夫,恃宠握三镇兵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萧骚”一词既点明景色的特点,也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诗的颔联转入傍晚古城旧景的书写,笔墨洗练,尽显风物的肃杀之气。
C.诗人由远及近构图绘景,笔下之景层次鲜明,意境也悄然发生了转换。
D.诗人起笔格调高古,结句情真意深,全诗起承转合之间饱含多重意蕴。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7日内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6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自述自己于太岁庚寅这一年吉祥日降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海潮》中以历代文人墨客题咏不绝的花,来展示杭州城特色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刚在读到南宋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两句诗时,脑海中浮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其中饱含着一位贵为帝王之尊的父亲对儿子的希望。

7日内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杨婶(节选)

魏微

杨站长四十多岁,戴着金丝边框眼镜,是个高挑、秀儒的中年男人。他的妻子,我们都叫她杨婶。她小巧,白皙,丰腴,年轻的时候大约也是个美人。

看见熟人,她大抵有这样的笑容。她亲热地和人打着招呼,拉着人家的手,摸摸孩子的头,谁又能说她不是一个有韵味的妇人呢?她天生是这样的女人,她融入到日常生活里去了,可是她又能从日常里站出来,渐渐地凸现。

这个中年女人,时间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迹,那样的适时,既不比别人来得更早,也不更晚。看得出来,对于时间,她已经很服从了,她很安心自己的年龄和身份。在衣着上,她已经很保守了,大一统的样式,长大的,宽怀的,年轻时对于色彩的追求大约已经过去了。她对于一些极细微的地方,比如领口和袖子,是极讲究的。①只会在这些地方,偶尔她会露出一点不老实

她喜欢串门。也许她只是路过,外出买点东西,经过一家人的门口,看见门框里坐着一个老太太,戴着老花眼镜,正静静地做着针线活。她的脚底下放着针线匾子。下午两三点钟的阳光跳到她的针线匾子里去了。

下午的阳光是这样的悠长,缓慢,悠长,像长长的一生。两个人就这样坐着,闲闲地说着话。老太太放下手中的针线活,摘下老花眼镜,说起自己的老腰病又犯了;杨婶呢,把针线匾子搁在自己的膝盖上,身体整个伏在针线匾子上了。在她们的周围,还有一些梧桐的影子,一片一片的,静静地落在她们的衣衫上,脚边,手背上,眼睛上。

阳光是一寸寸地弱下去了,某个静静的瞬间里,风从门框前吹过了,非常轻微的风,并没有吹起落叶,倒像是阳光微微地跳了一下。

老太太新做了一件白府绸衬衫,短袖,对襟,杨婶探过身去在前襟上只捏了一下,说道:“就是比‘的确凉’好。软,凉快,不沾皮子。”

老太太说:“箱子里还有一块料子,是去年秀英在南京剪的,藏青色的,我穿也不大合适,放着也是放着,不如你拿过去做件衣裳吧。”

杨婶客气地推辞了。

老太太笑道:“这有什么呢?将来你有好衣料,再还一份给我好了。我要是看见合适的,说不定也张口向你要呢!我做得出来的。”

杨婶只是笑。

老太太说:“你这个年纪正是穿衣服的时候——”她看着杨婶,笑道,“我年轻时候胆子可大了,什么衣服都敢穿的。现在是不行了。”

杨婶静静地坐在那儿,拿手抿了抿头发。有一瞬间,她的眼睛是看到阳光的深处去了,她微笑了起来——很多年后,我还能记得那一刻她的神情,那样的安静,祥和。她在想些什么呢?也许想起了遥远的往事,或者呢,还在想着那件今生也穿不成的衣服。

我确实能记得那一刻,杨婶,我奶奶,在很多年前的那个午后,坐在门框里,有一搭无一搭说话的情景。女人之间常见的那种闺阁闲谈,漫山遍野,顺手拈来。

在那个昏黄的、日光迟迟的下午,她们坐在一起,静静地说着话;也许她们再也不会想到,在她们那些琐碎的、看似没有见识的话里,囊括了人生里至关重要的一些东西:活着,以及活着的一些细节。在那短短的三两个时辰里,她们活了长长的一生。

杨婶家是一个独门独户的院子,当中有一个小花圃,自生自灭开了许多小花,有喇叭花,鸡冠花,还有牵牛花。夏秋的时候,月季也开了,月白的颜色,在窗户底下,发出淡淡的清香。葡萄呢,绿色的藤叶从架子上爬下来,在地上探起了头。④在有阳光的日子里,便能看见葡萄叶的影子,一片一片的,在水泥地上铺开了,很有点细细森森的感觉。

至今,想起杨婶的时候,不知为什么,仍能想起这些细碎的场景,她们家的院子,葡萄架子,阳光……,然而在它的背后,我却看到了一个活泼的、具有生命气息的女子,她静静地存在着。

她的四个孩子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老三。她是也有十四岁了,却和五岁的我玩得最好。逢着寒暑假,杨婶组织孩子卖茶水。我和老三坐在树底下(其他的孩子不屑卖茶),眼巴巴地看着过往的行人。杨婶呢,她站在不远处的一个拐角,正和几个妇女说着什么;她双臂交叉,抱在胸前,不时侧头看我们,很笃定地,她微笑了。⑤我以为她这微笑是很狡黠的。茶水摊只坚持了两天,因为没有顾客,就草草收场了。

杨婶把母亲做得很生动,她陶然自得,也很享受。她教孩子们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告诉他们生活的艰辛以及达观的态度。她说:“摔倒了不怕,人的一生中谁不摔跟头?但是摔倒了得爬起来,掸掸身上的灰尘,把血渍擦掉,还要继续走路。”

她又说:“假如有一天,我和爸爸,还有你们身边所有的亲人都离开了,那该怎么办呢?到那时候,伤心已经没用处了,那你们也只会擦干眼泪,像现在一样活着。”

她说这话时有一种很沉凝的态度,又像是和自己身外的另一个人在说话,能够撇开自身的一切情感,说得很轻快。她坐在门洞里剥毛豆,时间长了,指甲挣得有些疼,⑥她把手指放在嘴边,轻轻地咬着,吹着气

她笑了起来。

(节选自《一个人的微湖闸》,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回忆将与杨婶这位中年妇人有关的人和事串连起来,绘制成一幅别具风情的时光画卷,我们几乎可以从中看到身边某个邻居或亲人的影子。
B.杨婶可能天性温柔贤淑,有她在总是充满着一种无声却美好的人伦情感;她是站长夫人,却能在琐碎庸常的时光之中愉悦地扮演好属于自己的角色。
C.奶奶要把姑姑给自己剪的布料送给杨婶做衣裳,这既是和谐邻里关系的另类表达,也是历经岁月磨砺的女人对另一个暗藏心事的女人的体贴和关心。
D.杨婶内心世界仿佛是丰富的,无所不能的,她的身体里有一个“他我”在主导着她,从穿着打扮、待人接物到子女教育,无不细腻、生动而又辽阔。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和⑤中“不老实”和“狡黠”,正话反说,写出了杨婶给我留下的独特印象,用语生动有趣,使原本舒缓的语言富有变化。
B.句子②中以阳光“一寸寸地弱下去”来书写时间的流逝,再辅之以对“风”的复沓式书写,自信从容,渲染出了一种岁月静好之美。
C.句子③中“拿手抿了抿头发”的细节,侧面烘托杨婶内心微澜皱起,或许想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而⑥也用了这种侧面烘托的写法。
D.句子④句描写出葡萄繁密生长的盛状,尽管叶已铺到地上,但能长出自己的模样,以此隐喻杨婶不凡的人生,画面诗意,情味绵长。
3.学者兹维坦·托多罗夫说:“构成故事环境的各种事实从来不是‘以它们自身’出现,而总是根据某种眼光、某个观察点呈现在我们面前。”请分析本文在这一方面的艺术效果。
4.小说作者,著名青年作家魏微说:“小说这种形式,起源于日常生活,也止于日常生活。”试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该创作理念的。
7日内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晋献公欲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君其以垂棘之壁与屈产之乘,赂虞公,求假道焉,必假我道。”君曰:“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马也。若受吾不假之道,将奈何?”荀息曰:“彼不假我道,必不敢受我。若受我,而假我道,则是宝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马犹取之内厩而著之外厩也。君勿尤。”君曰:“诺。”乃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赂虞公而求假道焉。虞公贪利其璧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夫虞之有虢也,如车之有辅。辅依车,车亦依辅,虞、虢之势正是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不可,愿勿许。”虞公弗听,逐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处三年,与兵伐虞,又克之。荀息牵马操璧而报献公,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故虞公之兵殆而地削者,何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卿等宜思此语为鉴诫。”

(节选自《贞观政要·第二十六》)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卿等若A能小心B奉法C常D如朕E畏天地F非但百姓安G宁H自身常Ⅰ得欢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献公,与“系心怀王”一句中的“怀王”均为谥号,高度地概括了他们的一生。
B.币,与“厚币委质事楚”一句中“币”的意思不同,前者指礼物,后者指金币。
C.中心,指与四周距离相等的位置,也可以指事物的主要部分,这里指人的内心。
D.食,与“廪食不至”一句中“食”的意义不同,前者指享、享受,后者指粮食。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息建议晋献公以自己的骏马和祖先的珍宝为礼物向虞公行贿,果真从虞国借来了道,这就帮助晋国灭掉了虢国。
B.宫之奇识破了晋国的图谋,用车的护木设譬陈述了唇亡齿寒的危机,希望国君引起高度警觉,不要答应晋的请求。
C.太宗以恳切的言辞告诫官吏以百姓为念才能拥有长久的富贵,倘若因为懈怠而伤百姓,则常会恐惧甚至导致死亡。
D.既然身居高位,不管是公卿还是侍臣,都应当清廉无私。太宗运用了引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了这样的道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受我,而假我道,则是宝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
(2)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5.综合两则材料,概括贪图财利的危害。
7日内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句歌词唱道:若是月亮还没来,路灯也可照窗台……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日内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线上与线下“二元结构”构成了我国网络文学批评的整体格局。两大批评阵地均十分活跃,它们特色各具却功能分殊,如不同传播路径让批评的影响力场域有别。基于网络媒体强大的整合力,两大批评空间的互动与融通有其必要性,也具有必然性,未来的网络文学批评尤其需要建强线上批评阵地,以更好地贯彻“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念,增强网络文学批评的朝气和锐气,让人民大众成为网络文学审美及其评判的真正主体。

网络文学的线上批评一直都十分活跃而多产,且十分有效,批评的有限和疲弱仅适于线下批评,即由专业批评家所做的平面媒体发表、纸介传播的网络文学批评。线上批评与线下批评的“空间”落差,影响的不仅是批评本身的业态平衡,更影响整个网络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因而,需要重新识辨网络文学批评的“线上与线下”问题,以助推外在的“空间区隔”走向内在的“批评交融”。

网络文学既然是“在线写作”“在线阅读”,当然就会有“在线批评”;而在线就是“直接在场”,它能够对网络创作和网文阅读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后来又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坚持加强网络文学的在线批评与发现、提升中国经验,创新文学批评理论关系密切。网络文学的在线批评,于广大网络写手有普及文学创作常识的作用,促使他们提高文学创作与创新意识;同时作为评家自己,也可以通过及时的文学批评锻炼艺术感悟力,在文学文本与文学接受者之间起到中介、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以增加接受者审美快感的强度和深度。”

另一种批评存活空间是为传统学人更熟悉的线下批评,即由批评家在平面媒体(书报刊)发表的网络文学批评,或者是由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术社团机构组织的网络文学研讨活动和理论批评会议。这一批评空间不仅享有行政、学术、传媒之话语权力,还背靠千百年文学传统的观念积淀,理论资源十分丰富,形成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和批评范式。仅就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史而言,从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到陆机的《文赋》、严羽的《沧浪诗话》、钟嵘的《二十四诗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已经体系化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批评理论学科,并植根于传统文学批评家的观念图式,成为他们的思维工具。

不同媒介及其传播路径不同,让网络文学批评的影响力场域有别。

不同传播路径带来的影响力范围和对象不同,让线上批评与线下批评对网络文学的干预效能大相径庭。一般而言,二者之间功能效应上区别有三:一是“大与小”不同。线上批评对网络文学的实际影响力更大、更直接,也更有效,网民的点赞和吐槽,粉丝的段评与发帖,能引起网文作者、作品经营者和市场消费者的重视和关注。相比而言,线下的专业化批评对于线上的从业者来说,影响力要小得多,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它不会直接影响作品的订阅、打赏及收藏、热话等各项流量指标。二是“深与浅”不同。线上批评影响力大,但表达浅白,学理浅显,其影响多是在具体的现象层面,如评说作品的人设创意、情节桥段、细节场景、情绪情感等,说得简短直接、通俗易懂并语带褒贬,这与线下学术性批评讲究的深刻、透彻、逻辑谨严是大为不同的。三是“长与短”不同。在这方面,线下批评就显示出自己的优势——专业化批评追求思想的高度和理论的深度,其影响力比起直观的点评会更为长久,更具文学观念的时空穿透力,甚至当一种网文风潮过去以后很久,对于它的理论解读作为一种“史”的剖析或“论”的建构,依然留存在文学发展史上,而不是像线上网民就某一作品的点评跟帖那样,一旦时过境迁便消弭于网海、化于无形。

(摘编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批评:“线上与线下”识辨》)

材料二:

如果说,20年网络文学创作走过的是一条爆发式增长、“马鞍形”上扬之路,网络文学批评则是在低调起步、艰难前行中日渐发声的。尽管与繁盛的创作相比,批评的滞后和微弱有着鲜明反差,但小众的批评话语依然在中国网络文学20年的快速崛起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的成就和不足都已成为20年网络文学发展的一部分。

从批评主体的身份看,20年网络文学批评主要由三股力量构成:一是关注网络文学的传统批评家,特别是那些关注文学发展、回应现实问题的批评家,他们以学院派的身份或职业批评家的眼光看待新兴的网络文学,及时调整思维聚焦,敏锐地面对新兴媒体中的文学发声,构成学理化批评最具实力的一派。第二股力量是面向文化市场的媒体批评者,它们主要由记者、编辑、作家和关注网络媒体的文化学人构成。这类批评者善于从媒体传播的角度,在网络文学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文学现象,找到一个切入点进行导向性文化点评,或者以敏感的“新闻鼻”将其纳入某个“议程设置”予以舆论引导,以形成广泛的文化关注。还有一类是文学网民的在线批评,批评主体是关注并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的态度型网民、跟风追读型粉丝、论坛灌水型刷屏者、创作与评论的交互型聊友、匿名上网的评论型鉴赏者,甚或作为文学幕后推手的商业型“马甲”、“水军”等。这三股力量各有其阵地,又各具其功能,虽角色不同却彼此互补,共同打造了20年网络文学批评多维互动的开放式格局。

许多传统批评家视网络文学批评为“小道”和边缘,不屑于介入,年轻的学者还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在传统的观念中,网民的声音在评论界得不到重视,他们的点赞或吐槽往往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职业批评家习惯于在传统媒体特别是学术理论刊物发表成果,不屑于网络发声,无形中失去了批评与创作即时互动、彼此交流的契机,回避了批评对创作的干预力量,削弱了批评对文学现实的敏锐回应功能。

(摘编自欧阳友权、张伟颀《中国网络文学批评20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批评由线上与线下“二元”构成,二者存在的“空间”落差影响整个网络文学的可持续发展。
B.网络文学的在线批评,不仅对广大网络写手、批评家自己有积极意义,对文学接受者也有重要的影响。
C.因媒介及其传播路径的不同,线上线下文学批评对网络文学的干预效能必然有大小、深浅、长短之别。
D.与文学创作相比,小众文学批评具有滞后性,但其成就和不足都已成为20年网络文学发展的一部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友权强调识辨网络文学批评的“线上与线下”问题的重要性,因其有利于助推外在的“空间区隔”走向内在的“批评交融”。
B.线下学术性文学批评因讲究深刻、透彻、逻辑谨严,所以不会影响文学作品的各项流量指标,对线上从业者的影响自然是微乎其微。
C.20年网络文学批评的三股力量是根据批评主体身份划分的,它们彼此互补,共同打造了20年网络文学批评多维互动的开放式格局。
D.两则材料都肯定了传统批评具有成熟的思维和学理,其在网络文学批评中的地位无比重要,但依然不可替代更具活力的线上批评。
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相一致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学批评队伍也在逐步壮大,而一度作为有着深厚学养积淀的文学批评家队伍曾一度显得有些孤芳自赏。
B.线上、线下的两种批评都只是整个批评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都必须切身地参与到网络文学创作活动和消费环节中去,共同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繁荣发展。
C.网络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相比,其创作主体趋向泛化和虚化,这种差异使得作者在网络上可以尽情挥洒热情,使网络文学成了真正属于大众的文学。
D.网络文学批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拥抱主要在两种角度:继承中国文学传统在网络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和网络文学评价标准对传统精英文学评价标准的部分接受与容纳。
4.两则材料涉及哪些媒介形式?它们在网络文学批评中各有什么优势?
5.为了网络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促进线上与线下“二元结构”的有效互动以实现二者的互补融通?请结合文本给出你的建议。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