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懂;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节选自《论语·先进》)

材料二:

仲由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猴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不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路性鄙A好勇B力C志伉直D冠雄鸡E佩猴F豚G陵H暴孔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或知尔”中的“如”意为“如果”,与《鸿门宴》“请如厕”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
B.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四马一车为一乘。
C.“子路性鄙”中的“鄙”是“粗鲁”的意思,与《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鄙”字意思相同。
D.古人的“字”是成年礼时由父母或长辈取的,用于表示成年和尊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比子路年长9岁,曾经被子路欺侮,后来孔子用礼乐感化了子路。
B.季康子问孔子子路有没有仁德,孔子顾左右而言他,说子路没有仁德。
C.卫灵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一直留在国外,不能够回来。
D.孔悝作乱时,子路担任蒲邑的大夫,听到消息后立刻赶往卫国都城,刚好与子羔相遇,子羔劝子路不要白白遭受祸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2)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子路性格有何缺陷?请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文本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三处答案按顺序分别对应答题卡上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夫B颛C臾D固E而F近G于H费I今J不K取L后M世N必O为P子Q孙R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也可指学者或老师。材料一的“夫子”是指孔子,材料二则是孔子学生对他的尊称。
B.“毋吾以也”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与“学不可以已”中的“已”意思不相同。
C.子路,是仲由的字,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供晚辈或平辈称呼。只限于有身份的人,“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D.端章甫,端是古代的一种礼帽。章甫是古代的一种礼服。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和章甫在这里都是用作动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中,孔子通过引用与比喻的修辞对企图推卸攻打颛臾责任的季氏进行批驳: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失职就要追究责任。
B.材料一通过写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明确表达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
C.材料二孔子“哂由”既有子路“率尔而对”的因素,也有子路在治国方略中将“方”置于“勇”后的原因。
D.《季氏将伐颛臾》写出了孔子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5.比较阅读《季氏将伐颛臾》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思考:两篇文章中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有何不同?不同的态度表明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2024-04-21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

材料二:

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贡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冉求既去,明年,孔子自陈迁于蔡。

(节选自《孔子世家》)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由与求A也B相C夫子D远人E不服F而G不能H来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特指战争、祭祀等军国大事,文中指战争。
B.疾,文中指憎恨,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的“疾”意思相同。
C.萧墙,门屏,古代宫室中起掩蔽作用的当门屏障,文中意思是内部。
D.党,文中指因共同政治见解而结成的团体,与今天“政党”的“党”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氏准备讨伐颛臾,孔子对冉有的表现很不满,引用史官周任的话,给予了严厉斥责。
B.冉有认为颛臾会成为鲁国的忧患,孔子认为颛臾是社稷之臣,国家真正的忧患在萧墙之内。
C.季桓子说历史上鲁国曾几度兴盛,但因得罪孔子,国家又衰落了,故要求季康子任用孔子。
D.因公之鱼阻挠,季康子没有征召孔子而征召冉有,子贡嘱咐冉有请求季康子征召孔子为官。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无乃尔是过与?
(2)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
5.根据材料一,请简要分析:孔子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批评了冉有。
2024-04-06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3月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媮【注】;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尽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诫也!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由庶人贵而为士,由士贵而为小官,为大官,则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

(节选自龚自珍《明良论》)


【注】媮:通“偷”,苟且。

材料二: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注】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节选自顾炎武《廉耻》)


【注】《小宛》是出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

材料三: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节选自《论语·为政》)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朝廷A有B教化C则士人D有廉耻E士人F有廉耻G则天下H有风俗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卿,又称六官,古代统军执政之官。后往往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为六卿。
B.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为祈求太平盛世祭祀两神,后“社稷”成了国家的象征。
C.书,古代的文体,可指书信,或指奏章文书。文中与《谏逐客书》中的“书”用法不同。
D.曹,与伦、侪、徒、属等均有辈、类之意;也指古代分科治事的官署和部门,如刑曹、兵曹、功曹。文中意思为前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开篇都批评了当时世衰道微、士人不知廉耻之风日盛这一社会现状。
B.材料一论述了从农工至卿大夫各阶层不知廉耻而带来的对自身、家庭、国家不同程度的危害。
C.材料二批评了北齐读书人教子的方式,赞扬了颜氏教子不随波逐流、无意于仕途的做法。
D.材料三运用对比,认为用政令、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免于犯罪,但并无羞耻之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
(2)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5.简要概括三则材料让世人知耻明耻的方法。
2024-03-0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之。

②子曰: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③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1.解释材料中加点词。
共:_______道:_______格:_______庄:_______
2.请依据以上材料,归纳为政者该怎样做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
2024-01-18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顺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6 .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从11(A)、11(B)中任选一组,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③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公冶长》)

④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

⑤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

(1)翻译文段中画线句子。
(2)①②③④则中谈及了哪些学习方法?请分条概述。
(3)从以上五则谈及的学习方法中任选一种,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2024-01-1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卷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节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应断之处的对应字母。

且尔言A过矣B虎兕出C于柙D龟玉毁于E椟F中G是谁H之过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蒙主,指的是在蒙山主持祭祀的人。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这里代指国家。
C.各诸侯封地称之为“国”,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家”。
D.萧墙,古代宫门内的屏风,这里借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一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三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5.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孔子的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2023-12-25更新 | 3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 统编版 高一必修下册 第1课知能达标训练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学者疑为不同。伊川云:《中庸》恐人不,乃指而示之近。又云:忠恕固可以贯道,子思恐人难晓,故降一等言之。又云:《中庸》以曾子之言虽是如此,又恐人尚疑忠恕未可便为道。故曰违道不远。游定夫云:道一而已,岂参彼此所能豫哉?此忠恕所以违道,为其未能一以贯之也。虽然欲求入道者莫近于此此所以违道不远也杨中立云:忠恕固未足以尽道,然而违道不远矣侯师圣云:子思之忠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已是违道。若圣人,则不待施诸已而不愿,然后勿施诸人也。诸公之说大抵不同。予窃以为道不可名言,既丽于忠恕之名,则为有迹。故曰违道。然非忠恕二字亦无可以明道者。故曰不远。非谓其未足以尽道也。违者违去之谓,非违之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苏子由解云: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丽于形,则于道有矣,故曰几于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故曰上善。其说与此略同。

(节选自《容斋随笔·卷二·忠恕违道》)

材料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节选自《论语》)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然A欲求入B道者C莫近D于此E此F所以G违道H不远也。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恐人不(明白)     天下仁焉(恢复)己复礼为仁(约束)       小子何莫学夫诗(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B.非违之谓(同“叛”,背叛)       就有道而焉(正直)胜质则野(华美,文采)               知在格物(获得)
C.士不可以不毅(弘扬)       众人之所过(补救)则于道有矣(差别)            今一朝而技百金(买)
D.子张书诸(衣带)            者不明(显露)      者不立(踮起脚)               人之有是四也(萌芽,发端)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们怀疑曾子与《中庸》关于“忠恕”与“道”之间关系的说法有所不同。
B.游定夫认为理的本源不能用比较确定,但从学道理角度看,忠恕最接近“道”。
C.老子认为最好的东西像水一样,能使万物得利而不争功,这就是自然之理。
D.孔子认为只要言语忠诚老实,行为忠厚严肃,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行得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恕固未足以尽道,然而违道不远矣。
(2)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5.苏子由认为“道无所不在”,材料二内容中哪些优秀品质体现了这种“道”?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之者。”

(《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乙】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杵: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②深造:高深的造诣。③资:积累。④原:同“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好之者不如之者          宴酣之,非丝非竹 (欧阳修《醉翁亭记》)
B.必有我师                    积土成山,风雨兴 (荀子《劝学》)
C.一日                       虽有槁,不复挺者 (荀子《劝学》)
D.亦教诲之而已矣          进亦忧,退亦忧 (范仲淹《岳阳楼记》)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节选自《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中的“书”本指《尚书》,后泛指书本,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本或迷信书本。
C.【甲】“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战国末期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文中“子曰”的“子”指孔子自己。
D.【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流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
B.【乙】文中演化的成语“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做事没有恒心;“左右逢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有褒义和贬义两种用法,含褒义时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含贬义时用于讽刺为人圆滑,善于投机取巧。
C.【甲】【乙】两文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认为“仁”即“爱人”。
D.【甲】文所选的言论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方法和态度;【乙】文所选言论主要强调治国之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2023-10-2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对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D.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下列对文中有关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指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三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和方式,四位弟子陪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023-10-20更新 | 55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