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刘向(约前77-前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屡省考绩,以临臣下。平公曰:善!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宣王曰:善!武王问太公曰:举贤而以危亡者,何也?太公曰: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不得用贤之实也。武王曰:其失在?太公曰:君好听誉而不恶谗也,以誉为功,以毁为罪。多党者进,少党者退。群臣比周而蔽贤,百吏群党而多奸,其国见于危亡。武王曰:善。吾今日闻诽誉之情矣。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武王曰何为以人言断太公对曰:不能定所去,以人言去;不能定所取,以人言取;不能定所为,以人言为;不能定所罚,以人言罚;不能定所赏,以人言赏;贤者不必用,不肖者不必退,而士不必敬。武王曰:善!齐桓公问于宁戚曰:管子今年老矣,为弃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职,百姓怨,国多盗贼,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民足衣食乎?宁戚对曰:要在得贤而任之。桓公曰:得贤奈何?宁戚对曰:开其道路,察而用之,尊其位,重其禄,显其名,则天下之士骚然举足而至矣。桓公曰:善!

(节选自《说苑·君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武王曰/何为以人言断/
B.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武王曰/何为以人言断/
C.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武王曰/何为以人言断/
D.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武王曰/何为以人言断/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贤而不用”与“函谷举”(《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
B.“其失安在”与“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两句中的“安”字含义相同。
C.“士不必敬”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两句中的“不必”含义相同。
D.“百姓愁怨”与“问君能有几多愁”(《虞美人》)两句中的“愁”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旷认为人君应该努力做到博爱,选贤任能。尹文希望人君以无为顺应百姓,不施行刑治并且能够宽容臣下,二人的观点相似。
B.太公建议国君举荐了贤能就要任用,更要善于任用真正的贤才。如果只有举贤的空名,而没有用贤的实效,那么国家便会危亡。
C.太公认为国君若在取舍、赏罚等方面一味听取别人的意见,没有自己的独立决断,那么即使拥有并礼遇贤才也未必能治理好国家。
D.宁戚认为国君在招募贤士时若能察而用之,并给予其尊荣职位、优厚俸禄和显赫名声,那么天下贤士就会纷纷主动来到国君身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
(2)君好听誉而不恶谗也,以誉为功,以毁为罪。
2023-07-29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子路曰:不能甘勤苦,不能恬贫穷,不能轻死亡;而曰我能行义,吾不信也。比干将死而谏逾忠,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而志逾彰,不轻死亡,安能行此!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王子比干杀身以作其忠,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此三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岂不其身哉?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杀身以遂其行。因此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焉,举廉而士不与焉;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非恶富贵而乐贫贱也,由其道,遵其理,尊贵及己,士不辞也。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大圣之操也。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辞而行。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 子思曰: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选自《说苑·立节》,有删节)

①伋:孔伋,字子思 (前483--前402),鲁国人,孔子嫡孙。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士A君B子C之D有E勇F而G果H于I行J者K不L以M立N节O行P谊Q而R以S妄T死U非V名W岂X不Y痛Z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爱惜。与《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B.与,给予。与《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中的“与”字含义相同。
C.修,整治。与《过秦论》“修守战之具”句中的“修”字含义相同。
D.假,借给。与《劝学》中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假”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人要以树立名节为目的去实行正确的行为准则,而勇敢和果断是树立名节的前提条件。
B.文章列举比干将死而劝谏、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事例,意在论证轻死生、重名节的观点。
C.士并非喜欢死亡而厌恶生存,并不恶富贵而乐贫贱,孔子也说要做执鞭之士而去求取富贵。
D.士君子的耻辱不在于卑贱贫穷,而在于忠信廉的观念没有被树立,好名声不能流传于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杀身以遂其行。
(2)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5.君子立节,要学会拒绝。文中孔子等三人拒绝赠与的原因各有不同,请分别概括。
2023-06-21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高三高考热身检测(二)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二曰戆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风谏。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

(节选自《孔子家语·辩政第十四》)

【注】①谲谏:直接指出问题而委婉地规劝。②戆谏:刚直地规劝。③降谏:低声下气地规劝。④风谏:同讽谏。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材料二:

齐桓公谓鲍叔曰:“寡人欲铸大钟,昭寡人之名焉。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敢问君之行。”桓公曰:“昔者,吾围谭三年,得而不自与者,仁也;吾北伐孤竹,划令支而反者,武也;吾为葵丘之会,以偃天下之兵者,文也;诸侯抱美玉而朝者九国,寡人不受者,义也。然则文武仁义,寡人尽有之矣。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君直言,臣直对。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非义也;坛场之上,拙于一剑,非武也;侄娣不离怀袄,非文也。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无天祸必有人害天处甚高其听甚下除君过言,天且闻之。”桓公曰:“寡人有过,子幸记之,是社稷之福也。子不幸教,几有大罪,以辱社稷。”

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叔向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奚以敬舟?奚以敬民?”叔向对曰:“君为驰底之台,上可以发千兵,下可以陈钟鼓,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于是平公乃罢台。

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勿杀而之。

(节选自《说苑·正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A为B不C善D遍E于F物G不H自I知J者K无L天M祸N必O有P人Q害R天S处T甚U高V其W听X甚Y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B.尧舜是唐尧和虞瞬的并称,这两位是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故后常用来代指圣人。
C.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两者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后用来指代国家。
D.“勿杀而谢之”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想铸造一口大钟来彰显名声和功德,为此他征询鲍叔的意见,鲍叔从仁义武文四个方面直接指出其过错,使齐桓公认识到了问题。
B.齐桓公根据自己曾得到谭国却不夸耀,消灭令支成功凯旋,召集会盟平息战事,拒不接受他国美玉四个方面,认为自己已具备文武仁义。
C.晋平公派遣叔向出使吴国,吴国派出一艘装饰豪华的大船相迎,船中人的衣着十分奢靡,叔向汇报了这件事,晋平公由此断言吴国必灭。
D.在如何处理烛雏一事上,景公要杀他以泄心中怒火,晏子故意列出烛雏的三条罪状,使景公明白烛雏无罪,景公就此作罢并向烛雏道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2)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
5.材料二中,鲍叔、叔向、晏子三位大臣劝谏君主的方式不同,其中最符合孔子观点的是哪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山与燕、赵为王,齐闭关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欲割平邑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

中山相蓝诸君患之。张登谓蓝诸君曰:“公何患于齐?”蓝诸君曰:“齐强,万乘之国,耻与中山侔名,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燕、赵好倍而贪地,吾恐其不吾据也。大者危国,次者废王,奈何吾弗患也?”张登曰:“请令燕、赵固辅中山而成其王,事遂定。公欲之乎?”蓝诸君曰此所欲也曰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说公可乃行之蓝诸君曰愿闻其说

登曰:“王之所以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者,其实欲废中山之王也。王曰:‘然。’然则王之为费且危。夫割地以赂燕、赵,是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王必曰:‘子之道奈何?’”蓝诸君曰:“然则子之道奈何?”张登曰:“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举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今齐之辞云‘即佐王’,中山必遁燕、赵,与王相见。燕、赵闻之,怒绝之,王亦绝之,是中山孤,孤何得无废。以此说齐王,齐王听乎?”蓝诸君曰:“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张登曰:“此王所以存者也。齐以是辞来,因言告燕、赵而无往,以积厚于燕、赵。燕、赵必曰:‘齐之欲割平邑以赂我者,非欲废中山之王也,徒欲以离我于中山,而己亲之也。’虽百平邑,燕、赵必不受也。”蓝诸君曰:“善。”

遣张登往,果以是辞来。事遂定。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蓝诸君曰/此所欲也/曰/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说/公可/乃行之/蓝诸君曰/愿闻其说/
B.蓝诸君曰/此所欲也/曰/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说公可/乃行之/蓝诸君曰/愿闻其说/
C.蓝诸君曰/此所欲也/曰/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说公/可乃行之/蓝诸君曰/愿闻其说/
D.蓝诸君曰/此所欲也/曰/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说公/可/乃行之/蓝诸君曰/愿闻其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之国,指大国,“乘”为四匹马拉的车,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战车是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
B.“好倍”中的“倍”意为背弃,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不同。
C.“是强敌也”中的“强”意为增强,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强”不同。
D.“苟举趾”中的“苟”意为假如,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终苟免而不怀仁”的“苟”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赵两国始终被蒙蔽、利用,先是齐国想割让自己的土地贿赂燕、赵让其攻打中山国,后中山国从中做局,使燕、赵两国背弃齐国。
B.齐国阻止中山君称王的原因是齐国的实力比中山国强十倍,而中山国居然先于齐国称王,影响了齐国的名声地位,令齐国不能忍受。
C.张登认为齐国唆使燕、赵两国出兵攻打中山国的真正目的是废除中山君的王号,于是抓住利用这一点,最终解决了中山国的困境。
D.面对蓝诸君对于强大的齐国会危及中山国的担忧,张登模拟了自己游说齐王的场景,他的计策获得了蓝诸君的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者危国,次者废王,奈何吾弗患也?
②徒欲以离我于中山,而己亲之也。
5.张登替蓝诸君想出了怎样的计策来平定称王之事?请简要概括。
2022-12-19更新 | 2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领航卷(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