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刘向(约前77-前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归。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材料二: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①周:此指东周国。战国末期,周分裂成西周与东周两个小国,西周都于旧王城,东周则都于巩。②漓然:顺畅无阻的样子。

1.依次填入材料中画□处的虚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B.与C.乃D.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治民的人,长官,与《陈情表》“二州牧伯”中“牧”字的用法与意思相同。
B.患,忧虑,担心,与《张衡传》“阉竖恐终为其患”中“患”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
C.弊邑,文中意为敝国,不称“敝国”称“弊邑”,得体地表达了谦敬之意。
D.数,多次,屡次,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中“数”字的用法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仗着兵势,飞扬跋扈,向周天子派来的使者王孙满询问鼎的大小轻重,语带威胁挑衅,颇有觊觎周室之意。
B.九鼎为传国之器,象征国家政权,只有德行衰败、天命失落,九鼎才会迁移。王孙满的回答不卑不亢、绵里藏针。
C.秦兴师求鼎,东周国君十分担心,颜率主动为他分忧,提出可以前往齐国寻求援助。齐国派兵后,秦军只好撤回。
D.从楚庄王问九鼎之大小轻重到秦、齐索求九鼎,可见春秋以至战国,诸侯不断崛起,周王室的势力变得日渐衰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2)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5.材料二中,齐王向东周求鼎,颜率巧设了哪两道难题令他知难而退?请简要概括。
昨日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世儒学者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节选自王充《论衡·问孔篇》)

材料二:

子夏问仲尼曰:颜渊之为人也,何若?曰:回之信,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也,何若?曰:赐之敏,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也,何若?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也,何若?曰:师之庄,贤于丘也。于是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者何为事先生?曰:坐,吾语汝。回能信而不能反,赐能敏而不能屈,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此四子者,丘不为也。夫所谓至圣之士,必见进退之利、屈伸之用者也。

东郭子惠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夫隐括之旁多枉木,良医之门多疾人,夫子修道以俟天下,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是以杂也。》云:‘苑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莞苇淠淠。’言大者之旁,无所不容。

(节选自刘向《说苑·杂言》)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见A孔子B为师C圣人D传E道F必授G异才H故谓之殊。
2.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通“猝”,指突然、匆忙,与“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的“卒”含义不同。
B.“颜、闵之徒”的“之”为结构助词“的”,与“是寡人之过也”的“之”用法相同。
C.“何以验之”句式结构为宾语前置,“沛公安在”(《鸿门宴》)句式结构与之相同。
D.陈,指述说、叙述,与现代词语“推陈出新”“暗渡陈仓”中的“陈”含义都不同。
3.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颜渊,居陋巷而不改其乐。他是战国末期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后世尊其为“复圣”。
B.子路,是子由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名,是出于礼貌或尊敬。
C.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席起立,以示敬意。材料中弟子子夏向老师孔子请教,故而避席。
D.《诗》,指诗歌总集《诗经》。它与《尚书》《论语》《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的评论家认为孔子是至贤之人,他的七十多位弟子的才华远远超过了当今的才士,对这种观点,王充表示怀疑甚至否定。
B.世人之所以推崇古代圣贤是因为他们缺乏质疑问难的精神,不敢向权威挑战,且听且从,具有盲从意味,这是王充不能苟同的。
C.子夏询问孔子对四位弟子的看法。孔子认为四人都有长处,并且他还认为如果能合四人的长处来交换自己的长处,这值得做。
D.子贡对东郭子惠的疑问尽力解答,并在结尾引用诗句表明孔子乃“大者”,所以“夫子之门”无所不容。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
(2)夫子修道以俟天下,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是以杂也。
2024-06-1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亡身。亡身者,仁人所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夫不谏则危君,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

材料二   

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①。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晏子入见。景公曰:昔者,寡人有罪。被发,乘六马以出正闺,刖跪击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寡人以子大夫之,得率百姓以守宗庙,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晏子对曰:君无恶焉。臣闻之,下无直辞,上有隐君;民多讳言,君有骄行。古者,明君在上,下有直辞;君上好善,民无讳言。今君有失行,而刖跪直辞禁之,是君之福也,故臣来庆。请赏之,以明君之好善;礼之,以明君之受谏。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正,时朝无事。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

【注】①正闺:正门。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智者度A君权B时C调其缓D急而处E其宜F上不敢危G君H下不以危身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释义为“坚持、坚决”,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固”用法不同。
B.殆,有疑惑、危险、接近、恐怕等含义。文中的“殆”与“百战不殆”的“殆”词义相同。
C.赐,文中指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词义相同。
D.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为了区分亲疏贵贱,天子立五庙。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言行有过失,臣子应进行劝谏,因为君王出现过失,常常是国家危亡的先兆,若“三谏”仍不被采纳可考虑离开。
B.马匹被杀后,齐景公怒不可遏,不问情由,操起长戈便要亲自去刺杀凶手,其性格中暴躁冲动的一面由此可见一斑。
C.刖跪未辨认出大白天披头散发,乘坐六马之车,载着妇人出门的齐景公即为国君,于是将其赶回,景公因羞惭不上朝。
D.语言上两则材料各具特点,材料一以议论为主,理性典雅;材料二以记叙为主,自然生动,寥寥几语,刖跪形象跃然纸上。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
(2)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
5.材料一是关于臣子劝谏君王的相关论述,请结合材料二的具体内容说说晏子对景公的劝谏体现了材料一的哪些观点。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楚王闻之,召令尹子西而问焉:“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昭奚恤对曰:“此欲观吾国之得失而图之,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夫珠宝玩好之物,非国所之重者。”王遂使昭奚恤应之。

昭奚恤发精兵三百人,陈于西门之内。为东面之坛一,为南面之坛四,为西面之坛一。秦使者至,昭奚恤曰:“君,客也,请就上位东面。”令尹子西南面,太宗子敖次之,叶公子高次之,司马子反次之,昭奚恤自居西面之坛,称曰:“客欲观楚国之宝器,楚国之宝者贤臣也。理百姓,实仓廪,使民各得其所,令尹子西在此。奉圭璧,使诸侯,解忿悁之难,交两国之欢,使无兵革之忧,太宗子敖在此。守封疆,谨境界,不侵邻国,邻国亦见侵,叶公子高在此。理师旅,整兵戎,以当强敌,提袍鼓以动百万之师,所使皆趋汤火,蹈白刃,出万死不顾一生之难,司马子反在此。怀霸王之余议,摄治乱之遗风,昭奚恤在此。唯大国之所观。”秦使者戄然无以对。昭奚恤遂揖而去。秦使者反,言于秦君曰:“楚多贤臣,未可谋也。”遂不伐楚。

(节选自《新序·杂事一》)

材料二: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节选自《国语·楚语》)

1.材料二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诸侯A之好B币具C而导之D以训辞E有不虞F之备G而皇神相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是“之乎”的合音,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不识有诸”的“诸”用法相同。
B.宝,意为“珍视”,与《谏逐客书》中“可宝者多”的“宝”意思相同。
C.相,指主持赞礼,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愿为小相焉”的“相”意思不同。
D.所以,表原因,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欲伐楚,因楚有卞和之璧和随侯之珠这两件宝物,便以“观宝”为名派使者去楚国探听虚实。楚国的昭奚恤识破了秦的真正意图。
B.按当时的礼节,宴会上的座次以东方为上座。昭奚恤把秦使者当贵宾,请他坐了上座,自己作为宴会的主人居末座,这种安排是合乎礼数的。
C.晋国大夫赵简子故意使自己身上的佩玉发出声响,含有炫耀之意。接下来的“问玉”明其所关心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生活上的奢求。
D.王孙圉胸有成竹,沉着应对,语气于平淡中见正气,其从容大度的外交家风范,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和赵简子形成鲜明对比。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封疆,谨境界,不侵邻国,邻国亦不见侵。
(2)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5.两则材料中,昭奚恤、王孙圉谈到的“楚之宝”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4-06-0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重点高中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二: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不道”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不同。
B.“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而”用法相同。
C.鳏寡,在中国古代,男子老而无妻叫鳏,女子老而无夫叫寡,常有鳏夫、寡妇之称。
D.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事父母称为“孝”,敬爱兄长称为“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经过燕国,燕国国君畏而失礼,齐桓公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决定把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
B.晏子劝谏齐景公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之人;孟子劝谏齐宣王要做明君,以民为本:二人都有君子之德。
C.孔子拜了两拜,接受打渔人的献鱼并准备祭拜,这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
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2)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5.“贵德”就是以德为贵,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两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劝谏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德政举措。
2024-05-3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楚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孙子[注]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任者,循轶之途也,辖击摩车而相过。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田忌不听,果不入齐。

田忌亡齐而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留楚。”谓楚王曰:“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王。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

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悦。晏首贵而仕人寡,王悦之。邹忌谓宣王曰:“忌闻以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者,以几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材料二:

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注]孙子:孙膑。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战不胜A田忌B不进C战D而不E死F曲挠G而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文中指正确,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的“然”意思相同。
B.之:文中指到、往,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意思不同。
C.德:文中指感激,与《荀子·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德”意思不同。
D.用事:文中指当权,与现代汉语词语中“感情用事”的“用事”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相邹忌与齐将田忌感情不睦,公孙闬趁机向邹忌献策,给田忌下套,最终,邹忌成功排挤走了田忌。
B.邹忌害怕田忌返回齐国,杜赫为邹忌出主意,杜赫劝楚王善待田忌,以求田忌回报,楚王听从了杜赫的建议。
C.齐宣王对随从很多的邹忌做官不满,反而喜欢随从不多的晏首,邹忌就用巧言误导齐宣王,导致齐宣王误会晏首。
D.齐宣王将被陷害出走的田忌召回,并让他做了将领,田忌与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擒杀了魏将庞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2)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
5.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请简要说明孙膑计谋的内容。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无变A旧新B惟C仁是D亲E百姓F有过G在H予一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名词用作动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衣”的用法相同。
B.靡,不,与《曹刿论战》中“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中“靡”的词义相同。
C.鳏寡,老而无妻或无夫的人,引申为老弱孤苦者,与现代汉语“鳏寡孤独”中“鳏寡”一样。
D.夺,失去,丧失,耽误,与《鸿门宴》中“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中“夺”的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圣人对待百姓,就像对待贫穷的人,要不断为他们提供食物、衣物、财物和教育。
B.魏武侯先认为坚固、险要的山川可使国家政权稳固,长治久安,后来又接受了吴起的观点。
C.太公、邵公、周公对如何处置殷商士人和百姓的观点不同,彰显出不同的治国理念和胸怀。
D.叔向认为晋平公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不能使百姓安身立命,会有愧于国君这一尊称。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5.君王怎样做才能使“天下可运之于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22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季孙相鲁,子路为郈令。鲁以五月起众为长沟,当此之为,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作沟者于五父之衢而餐之。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曰:“鲁君有民,子奚为乃餐之?”子路怫然怒,攘肱而入,请曰:“夫子疾由之为仁义乎?所学于夫子者,仁义也;仁义者,与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其也。今以由之秩粟而餐民,其不可何也?”孔子曰:“由之野也!吾以女知之,女徒未及也。女故如是之不知礼也!女之餐之,为爱之也。夫礼,天子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侵。今鲁君有民而子擅爱之,是子侵也,不亦诬乎!”言未卒,而季孙使者至,让曰:“肥也起民而使之,先生使弟子止徒役而餐之,将夺肥之民耶?”孔子驾而去鲁。以孔子之贤,而季孙非鲁君也,以人臣之资,假人主之术,蚤禁于未形,而子路不得行其私惠,而害不得生,况人主乎!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有删改)

材料二:

子路为蒲令,备水灾,与民春修沟渎,为人烦苦,故予人一箪食、一壶浆。孔子闻之,使子贡之。子路忿然不悦,往见夫子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人修沟渎以备之而民多匮于食,故人一箪食、一壶浆。而夫子使赐止之,何也?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仁也,由也不受。”子曰:“尔以民为饿,何不告于君,发仓廪以给食之?而以尔私馈之,是汝不明君之惠,见汝之德义也。速已则可矣,否则尔之受罪不久矣。”子路心服而退也。

(节选自《说苑·臣术》,有删改)

【注】①季孙,名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由也A以暴雨将至B恐C有水灾D故E与人修沟渎F以备之G而民多H匮于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同“邀”,与“张良出,项伯”(《鸿门宴》)中的“要”意思相同。
B.爱,意为爱护,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一牛”句的“爱”意思不同。
C.复,恢复,与“师道之不,可知矣”(《师说》)句中的“复”意思相同。
D.与,意为给予,与“失其所”(《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与”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担任郈邑的长官,发动民众开挖长沟,在开工期间,子路用自己个人的俸粮做稀饭慰劳百姓。
B.孔子让子贡去倒掉稀饭,砸烂盛饭的器皿,子路大怒,握拳露臂质问孔子为什么阻止他施行仁义。
C.孔子在训诫子路时,季孙氏的使者已经到达,指责孔子师徒的做法,孔子只好驾车离开了鲁国。
D.孔子制止子路行仁,反映了儒家的等级观念。两篇选文中子路的性格鲜明,展现了他一贯的率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肥也起民而使之,先生使弟子止徒役而餐之,将夺肥之民耶?
(2)尔以民为饿,何不告于君,发仓廪以给食之?
5.孔子为什么阻止子路施粥?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有饥色,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二: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不道”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不同。
B.“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而”用法相同。
C.鳏寡,在中国古代,男子老而无妻叫鳏,女子老而无夫叫寡,常有鳏夫、寡妇之称。
D.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事父母称为“孝”,敬爱兄长称为“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经过燕国,燕国国君畏而失礼,齐桓公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决定把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
B.晏子劝谏齐景公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之人;孟子劝谏齐宣王要做明君,以民为本;二人都有君子之德。
C.孔子拜了两拜,接受打渔人的献鱼并准备祭拜,这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
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贵德”就是以德为贵,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两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劝谏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德政举措。
2024-04-21更新 | 2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华侨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1.下列画波浪线的句子必须断句的是(       

而封之以膏腴之地A而不及今令B有功于国C一旦D山陵崩E长安君何以F自托于赵?

2.下列选项中,相关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
B.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为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C.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
D.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
3.下列选项中,有关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老,无能为也已”,烛之武连用语气助词,引发多重感叹,传达出他内心的满腹牢骚,让人倍感辛酸,也表现出自己不愿入仕的决心。
B.“君之所知”,一个“也”字表明烛之武尽可能以客观陈述的语气,让秦伯相信这一切是为了秦国着想。
C.“日食饮得无衰”,疑问语气词“乎”看似是平日里闲谈式的问候,恰恰为触龙进谏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
D.“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采用反问语气,是对已经意气渐平,能听人言的太后的一次助推,结果自然而然赢得了一声“然”。
4.翻译下列句子。
(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2)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新发于硎。
2024-04-2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