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51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夫人爪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罴;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飞飏之高,不及燕雀。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人知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如枝叶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离也。岂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吐谷浑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将玩之。”俄而命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者难摧。勠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故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故自古圣贤,未有不先亲其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也。彼愚者则不然,弃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昔周厉王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苟为独居,斯可畏矣。”宋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葛藟犹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昭公不听,果及于乱。华亥欲代其兄合比为右师,谮于平公而逐之。左师曰:“汝亥也,必亡。汝丧而宗室,于人何有?人亦于汝何有?”既而,华亥果亡。

(节选自《家范·治家》)


【注】①箕翼:箕、翼都是二十八星宿中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
B.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
C.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
D.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非群聚以御外患”与“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两句中的“苟”字含义相同。
B.“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与“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两句中的“徒”字含义不同。
C.“乃实欲更相依庇”与“更相为命”(《陈情表》)两句中的“更相”含义相同。
D.“然后社稷可固”与“固不如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德之人重视通过教人礼法,促使父子兄弟间相亲相爱,进而使人们爱其祖宗、爱其家族,是因为依靠家族的庇佑,才能形成合力抵御外敌。
B.吐谷浑阿豺在临终之时以众箭难摧的道理告诫弟弟与儿子,意在让他们明白,勠力同心,一致对外,国家方可稳固,反之则无法长久。
C.乐豫有先见之明,他以葛藟为喻规劝宋昭公,建议昭公以仁德亲近诸位公子,这样他们就会成为左右辅弼之臣,无人敢有二心。
D.宋昭公不听劝诫,除去诸位公子;华亥想代替兄长之职,在平公处说兄长的坏话并请求驱逐兄长;这些行为最终都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
(2)彼愚者则不然,弃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安禄山专制三道,阴蓄异志,殆将十年,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驾然后作乱。会杨国忠与禄山不相悦,屡言禄山且反,上不听;国忠数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于上。禄山由是决意反,独与孔目官、太仆丞严庄,掌书记、屯田员外郎高尚,将军阿史那承庆密谋,自余将佐皆莫之知,但怪其自八月以来,屡飨士卒,秣马厉兵而已。会有奏事官自京师还,禄山诈为敕书,悉召诸将示之曰:“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众愕然相顾,莫敢异言。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命范阳节度副使贾循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守平卢,别将高秀岩守大同;诸将皆引兵夜发。

诘朝,禄山出蓟城南,大阅誓众,以讨杨国忠为名,榜军中曰:“有异议扇动军人者,斩及三族!”于是引兵而南。禄山乘铁舆,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震地。时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河北皆禄山统内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禄山先遣将军何千年、高邈将奚骑二十,声言献射生手,乘驿诣太原。乙丑,北京副留守杨光朔出迎,因劫之以去。太原具言其状。东受降城亦奏禄山反。上犹以为恶禄山者诈为之,未之信也。

庚午,上闻禄山定反,乃召宰相谋之。杨国忠扬扬有得色,曰:“今反者独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上以为然,大臣相失色。上遣特进毕思琛诣东京,金吾将军程千里诣河东,各简募数万人,随便团结以拒之。辛未,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上问以讨贼方略,常清大言曰:“今太平积久,故人望风惮贼。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诣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上悦。壬申,以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常清即日乘驿诣东京募兵,旬日,得六万人;乃断河阳桥,为守御之备。

(节选自《资治通鉴》)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猝闻范阳A兵起B远近C震骇D河北皆禄山统内E所过F州县望风瓦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驾,字面意为车驾晚出,在古代指帝王死亡的讳辞,“驾崩”一词与其意思相同。
B.遽,意为急忙、马上,与《促织》“遽扑之,入石穴中”中的“遽”意义相同。
C.甲子,在文中是干支纪日,古人以十二天干与十地支相配来纪日,六十次一循环。
D.顾,看,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中的“顾”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屡次在皇帝面前说安禄山将要造反,皇帝不听。杨国忠又用事激怒安禄山,加快他的造反进度。
B.安禄山趁着有入朝奏事的官员从京师回来,假造皇帝敕书,以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号令诸将,诸将虽惊愕但不敢反对,最终安禄山率领十五万兵士在范阳起兵。
C.天下承平已久,安禄山谋反之时上下震惊,一直等到太原城、东受降城上奏时,玄宗还认为这是痛恨安禄山的人故意编造陷害,不相信真有其事。
D.封常清认为,如今谋反的只是安禄山,将士们并不想谋反,天下久安,所以人人害怕叛军,但若他跃马挥师渡过黄河,不出几天就可平定叛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余将佐皆莫之知,但怪其自八月以来,屡飨士卒,秣马厉兵而已。
(2)上遣特进毕思琛诣东京,金吾将军程千里诣河东,各简募数万人,随便团结以拒之。
5.请结合材料,分析玄宗君臣的哪些表现预示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及唐军的败象。
2024-03-04更新 | 2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建武十二年,参狼羌与诸种寇武都,陇西太守马援击破之,降者万余人,于是陇右清静。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用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龙伯高敦厚周慎,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骛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云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宾客故人日满其门。诸曹时白外事,援辄曰:“此丞、之任,何足相烦!颇哀老子,使得逃游。若大姓侵小民,黠吏不从令,此乃太守事耳。”建武十六年庚子,三月,马援奏宜如旧铸五铢钱,上从之,天下赖其便。二十年,秋,九月,马援自交趾还,平陵孟翼迎劳之。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是矣!”廿二十四年,秋,七月,武陵蛮寇临沅。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讨之,不克。马援请行,帝悯其老,未许,援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遂遣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等将四万余人,征五溪。援军次下隽,进营壶头,贼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B.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C.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D.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轻,通即互相往来,轻即看轻、轻视,这里所指既与之交往又看不起。
B.交趾,古代泛指五岭以南,唐代诗人王勃的父亲曾被流放到此任交趾令。
C.掾,古代属官的泛称,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职官员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D.五铢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铜制货币,因钱上有“五铢”二篆字而得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侄子的行为,马援专门从交趾写信告诫他们,并根据自己的标准推荐了可以学习的正面榜样和应避免模仿的反面的人物。
B.因为马援的处世宗旨是对人要有恩德,讲信誉,对下属要宽厚,任用官吏要职责分明,所以和他相交的门客、朋友越来越多。
C.马援认为大丈夫应该死守边疆,死于战场之上。在李嵩、马成讨伐武陵贼寇失败后,他自请出战,显示出了作为勇士的风范。
D.马援率军征讨武陵蛮人,在壶头扎营时,他的士兵因天气炎热遭瘟疫重创,他本人也被传染,只好在河岸凿窟栖身以避暑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大姓侵小民,黠吏不从令,此乃太守事耳。
(2)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
5.马援不愿意侄子们学习杜季良的理由是什么?
2022-03-02更新 | 2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桓温请移都洛阳,修复园陵,章十余上,不许。拜温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以讨姚襄。

姚襄自许昌攻周成于洛阳,逾月不克。长史王亮谏曰:“明公英名盖世,兵强民附。今顿兵坚城之下,力屈威挫,或为他寇所乘,此危亡之道也!”襄不从。

桓温自江陵北伐,遣督护高武据鲁阳,辅国将军戴施屯河上,自帅大兵继进。与僚属登平乘楼望中原,叹曰:“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记室陈郡袁宏曰:“运有兴废,岂必诸人之过!”温作色曰:“昔刘景升有千斤大牛,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魏武入荆州,杀以享军。”

八月,己亥,温至伊水,姚襄撤围拒之,匿精锐于水北林中,遣使谓温曰:“承亲帅王师以来,襄今奉身归命,愿敕三军小却,当拜伏道左。”温曰:“我自开复中原展敬山陵无豫君事欲来者便前相见在近无烦使人!”襄据水而战。温结陈而前,亲被甲督战。襄众大败,死者数千人。襄帅麾下数千骑奔于洛阳北山,其夜,民弃妻子随襄者五千余人。襄勇而爱人,虽战屡败,民知襄所在,辄扶老携幼,奔驰而赴之。温军中传言襄病创已死,许、洛士女为温所得者,无不北望而泣。襄西走,温追之不及。弘农杨亮自襄所来奔,温问襄之为人,亮曰:“襄神明器宇,孙策之俦,而雄武过之。”

周成帅众出降,温屯故太极殿前,既而徙屯金墉城。己丑,谒诸陵,有毁坏者修复之,各置陵令。表镇西将军谢尚都督司州诸军事,镇洛阳。以尚未至,留颍川太守毛穆之、督护陈午、河南太守戴施以二千人戍洛阳,卫山陵,徙降民三千余家于江、汉之间,执周成以归。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自开复/中原展敬山陵/无豫/君事欲来者便前/相见在近/无烦使人
B.我自开复/中原展敬山陵/无豫君事/欲来者/便前相见在近/无烦使人
C.我自开复中原/展敬山陵/无豫君事/欲来者便前/相见在近/无烦使人
D.我自开复中原/展敬山陵/无豫/君事欲来者/便前相见在近/无烦使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史,中国历史上职官名,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负责编载史事兼掌天文历法。
B.中原,又可称为中土、中州等,指以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C.己丑,己为天干第六位,丑为地支第二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D.山陵,泛指山;用来比喻帝王或王后;也指帝王的坟墓。文中取最后一个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温多次上表,请求迁都洛阳并修复园陵,当时并没有得到朝廷同意,这些请求只是在桓温败姚襄、降周成后才得以实现。
B.洛阳久攻不下,姚襄军队困顿受挫,长史王亮针对现实,建议另谋他策,以防敌人乘虚来犯,但姚襄坚持己见,并未接受。
C.记室袁宏认为“运有兴废,岂必诸人之过”,桓温以能吃粮食而不能劳作的千斤大牛被杀掉为例,对袁宏的言论进行反驳。
D.姚襄本来想用隐藏在树林中的精锐伏击桓温,但是桓温并未上当,沿伊水与之决战,大败姚襄,收复洛阳之后,派兵驻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2)承亲帅王师以来,襄今奉身归命,愿敕三军小却,当拜伏道左。”
5.房玄龄评价姚襄“士众爱敬之”,文中哪些事例可以体现这一点?
2022-06-05更新 | 28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山东省烟台市部分区县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帝与北汉主相于高平,命前泽州刺史李彦崇将兵守江猪岭,遏北汉主归路。彦崇闻樊爱能等南遁,引兵退,北汉主果自其路遁去。八月,己酉,贬彦崇率府副率。初,太祖以建雄节度使王晏有拒北汉之功,其乡里有滕县,晏为武宁节度使。晏少时尝为群盗,至镇,恶召故党,赠之金帛、鞍马,谓曰:吾乡素名多盗,昔吾与诸君皆尝为之,想后来者无能居诸君之右。诸君幸为我语之,使勿复为,为者吾必之。于是一境清肃。九月,徐州人请为之立衣锦碑。许之。

冬,十月,甲辰,左羽林大将军盂汉卿坐纳藁税,场官扰民,多取耗馀,赐死。有司奏汉卿罪不至死。上曰:朕知之,欲以惩众耳!初,宿卫之士,累朝相承,务求姑息,不欲简阅,恐伤人情,由是羸者居多。但骄蹇不用命,实不可用。每遇大敌,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国,亦多由此。帝因高平之战,始知其弊。癸亥,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养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羸者斥去之。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诸藩镇所蓄,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其骑步诸军,各命将帅选之。由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选练之力也。

戊辰,帝谓侍臣曰:诸道盗贼颇多,讨捕终不能绝,盖由累朝分命使臣巡检,致藩侯、守令皆不致力。宜悉召还,专委节镇、州县,责其清肃。

河自杨刘至于博州百二十里,连年东溃,分为二派,汇为大泽,弥漫数百里。又东北坏古堤而出,灌齐、棣、淄诸州,至于海涯,漂没民田庐不可胜计。流民采菰稗、捕鱼以给食,朝廷屡遣使者不能塞。十一月,戊戌,帝遣李穀诣澶、郓、齐按视堤塞,役徒六万,三十日而毕。

(《资治通鉴·卷二九二·后周纪三>)

【注释】①帝:指周世宗柴荣,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公元954年~959年)。②太祖:此处指五代时期后周太祖郭威(公元904年~公元954年)。③耗馀:犹耗美。旧时官府征收钱粮时以弥补损耗为名,在正额之外加征的部分。④太祖: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时任殿前都点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奈A何B浚C民D之E膏F泽G养H此I无J用K之L物M乎N且O健P懦Q不R分S众T何U所V劝W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拒,对抗,抵御,与《阿房宫赋》中“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的“拒”含义相同。
B.徙,调职,与《过秦论》中“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的“徙”含义不同。
C.族,灭族,与《六国论》中“族秦者,秦也”的“族”两词含义不同。
D.文中“大泽”与《史记·陈涉世家》“陈涉等起大泽中”的“大泽”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晏受命担任武宁节度使,上任伊始,召集做强盗时的旧日同党,采用招抚吓阻并用的策略,于是,强盗在全境绝迹,社会安定。
B.皇帝非常重视朝廷法纪,能够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且公平公正,严格执法,将贪污耗馀、扰乱百姓的大将军孟汉卿处死。
C.皇帝认为,历朝将缉捕盗贼交付使臣巡视检查,而藩镇、州县等官吏均不用力,应将使臣全部召回,令各级主官各司其职,肃清盗贼。
D.黄河连年东溃堤防,河水弥漫达数百里,又向东北冲毁古堤,直至海边,淹没百姓田地房屋无数,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灾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骄蹇不用命,实不可用,每遇大敌,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国,亦多由此。
(2)帝遣李穀诣澶、郓、齐按视堤塞,役徒六万,三十日而毕。
5.后周世宗为整顿军队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023-04-29更新 | 2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玄武门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

材料二:

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直书》)

【注】①匪躬之节:舍己尽忠的节操。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圣德A在B躬C举D无过事E史官所述F义G归尽H善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中,古代官职名。唐代给事中陪侍皇帝左右,有权驳回和纠正百官奏折中的悖失之处。
B.鸩,毒酒,文中活用为动词,指“用毒酒毒死”,与成语“饮鸩止渴”中的“鸩”字用法不同。
C.风声,在文中是“风化声教”“好的风气”的意思,与成语“风声鹤唳”中的“风声”含义不同。
D.凶,在文中指“不吉祥”,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凶年免于死亡”中的“凶”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对前代君主不能观阅史官记录内容的前例感到疑惑,监修国史的房玄龄向唐太宗解释了原因。
B.唐太宗看了史书,用隐晦的语气提醒房玄龄,授意史官编史可以删去浮华之词,如实记载玄武门事件。
C.刘知几认为人们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宁可顺从权势来保障自身安全,也不愿去违逆权势而让自己遭受祸害。
D.刘知几认为世事如此,就不要去责怪史臣不能保持刚直的性格和舍己尽忠的节操,足以证明世道艰辛,实录难得。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
(2)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5.谏议大夫朱子奢不让唐太宗看史官记史的原因是什么?
2024-02-02更新 | 231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曰:“临下以简,御众以宽。”此百世不易之道也。昔汉高帝约法三章,萧何定律九篇而已。至于文、景,刑措不用。历魏至晋,条目滋章,民无所措手足。唐及五代止用律令,国初加以注疏,情文备矣。今《编敕》续降,动若牛毛,人之耳目所不能周,思虑所不能照,而法病矣。臣愚谓当熟议而少宽之。

今御史六察,专务钩考簿书,责发细微,自三公九卿,救过不暇。夫详于小,必略于大,其文密者,其实必疏。故近岁以来,水旱盗贼,四民流亡,边鄙不宁,皆不以责宰相,而尚书诸曹文牍繁重穷日之力书纸尾不暇,此皆苛察之过也,不可以不变。《易》曰:“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先王之理财也,必继之以正辞,其辞正则其取之也义。三代之君,食租衣税而已,是以辞正而民服。自汉以来,盐铁酒茗之禁,贷榷易之利,皆心知其非而冒行之,故辞曲而民为盗。今欲严刑妄赏以去盗,不若利以予民,衣食足而盗贼自止。

夫兴利以聚财者,人臣之利也,非社稷之福。省费以养财者,社稷之福也,非人臣之利。何以言之?民者国之本,而刑者民之贼。兴利以聚财,必先烦刑以贼民,国本摇矣。而言利之臣,先受其赏,近岁宫室城池之投,南蛮、西夏之师,车服器械之资,略计其费,不下五千万缗,求其所补,卒亦安在?若以此积粮,则沿边皆有九年之蓄,西夷北边,望而不敢近矣。赵充国有言:“湟中谷斛八钱。吾谓籴三百万斛,羌人不敢动矣。”不待烦刑贼民,而边鄙以安。然为人臣之计,则无功可赏。人主不察,乃以社稷之深忧,而徇人臣之私计,岂不过甚矣哉?

(选自苏轼《刑政》,有删改)

材料二:

荀子曰:“絜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内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如是,则敌国轻之,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齐闵、薛公是也。故用强齐,非以修礼义也,绵绵常以结引驰外为务。故强,南足以破楚,西足以诎秦,北足以败燕,中足以举宋。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戮。是无他故焉,唯其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四》,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尚书A诸曹B文牍C繁重D穷E日之力F书G纸H尾不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簿书”,指官署的文书簿册,由御史监察、考核,然后由三公九卿来补救过失。
B.“榷易”,指专卖,朝廷当时实行盐、铁、酒、茶专卖制度,禁止民间私下买卖。
C.“捐”,指舍弃、抛弃,和成语“秋扇见捐”“细大不捐”中的“捐”词义相同。
D.“与”,指结交、亲附,和《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中的“与”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对前朝及宋初律法多有称赏,只对当时多如牛毛的律法颇有微词,并不认可。
B.苏轼引用赵充国的话来说明无须兴利以聚财,积粮即可安边境这一主张的正确性。
C.荀子认为国君若以欺诈手段对待人民和他国,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手段来对付国君。
D.齐以权谋治国,拥有强大国势,足以称霸诸侯;可诸侯联兵就不堪一击,身死国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兴利以聚财,必先烦刑以贼民,国本摇矣。
(2)是无他故焉,唯其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
5.请比较文中苏轼和荀子治国理政观点的异同。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戊寅,以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以尚书右丞魏征守秘书监,参预朝政。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玄龄自义旗之始翼赞圣功,武德之季冒死决策,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退之以礼;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顷之,玄龄复避位还家。久之,上幸芙蓉园,玄龄敕子弟汛扫门庭,曰:乘舆且至!有顷,上幸其第,因载玄龄还宫。癸未,以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时房玄龄留守京师,有自京师来者,上问:玄龄何言?对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但云李纬美髭鬓。帝遽改除纬洛州刺史。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以为: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而坐烦中国,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傥录此哀鸣,死且不朽!玄龄之遗爱尚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薨。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
B.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
C.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
D.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二人深相得”的“得”与《游褒禅山记》中“此余之所得也”的“得”含义不同。
B.文中“上果幸其第”的“果”字与《逍遥游》中“腹犹果然”的“果”字含义相同。
C.文中“傥蒙录此哀鸣”的“蒙”字与《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蒙”含义不同。
D.癸卯,是传统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40年。它的前一位是壬寅,后一位是甲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与房玄龄谋事时常说只有杜如晦才能决断,杜如晦来之后,最终采用房玄龄的策略。房、杜二人同心同德,为国效力。
B.房玄龄为人恭谨,虽然深得圣心,有时因某事受谴责,总是一连数日到朝堂内,磕头请罪,恐惧得好像无地自容。
C.房玄龄因犯小过失回家闲居,同僚褚遂良为之进谏,称不可因小过错抛弃老功臣,太宗听后急忙召房玄龄回朝。
D.唐太宗出兵征讨高丽,房玄龄抱病上表劝皇上开拓疆土适可而止,但认为唯独让无辜百姓肝脑涂地的士卒不值得怜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
(2)上幸芙蓉园,玄龄敕子弟汛扫门庭,曰:“乘舆且至!”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欲以高昌为州县,魏徵谏曰:“陛下初即位,文泰夫妇首来朝,其后稍骄倨,故王诛加之。罪止文泰可矣,宜抚其百姓,存其社稷,复立其子,则威德被于退荒,四夷皆悦服矣。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十年之后,陇右虚耗矣。陛下终不得高昌撮粟尺帛以佐中国,所谓散有用以事无用,臣未见其可。”上不从,九月,以其地为西州,以可汗浮图城为庭州,各置属县,乙卯,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

材料二:

癸酉,以凉州都督郭孝恪行安西都护、西州刺史。高昌旧民与镇兵及谪徙者杂居西州,孝恪推诚抚御,成得其欢心。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既没杀沙钵罗叶护,并其众,又击吐火罗,灭之。自恃强大,遂骄倨,拘留唐使者,侵暴西域,遣兵寇伊州,郭孝恪将轻骑二千自乌骨邀击,败之。乙毗咄陆又遗处月、处密二部围天山,孝恪击走之,追奔至遇索山,降处密之众而归。

初,高昌既平,岁发兵千余人戍守其地,褚遂良上疏,以为:“圣王为治,先华夏而后夷狄。陛下兴兵取高昌,数萧然,累年不复;岁调千馀人屯戍,远去乡里,破产办装。又谪徙罪人,皆无赖子弟,适足骚扰边鄙,岂能有益行阵!所遣多复逃亡,徒烦追捕。加以道涂所经,沙碛千里,冬风如割,夏风如焚,行人往来,遇之多死。设使张掖、酒泉有烽燧之警,陛下岂得高昌一夫斗粟之用,终当发陇右诸州兵食以赴之耳。然则河西者,中国之心腹;高昌者,他人之手足;奈何糜弊本根以事无用之土乎!且陛下得突厥、吐谷浑,皆不有其地,为之立君长以抚之,高昌独不得与为比乎!叛而执之,服而封之,刑莫威焉,德莫存焉。愿更择高昌子弟可立者,使君其国,子子孙孙,负荷大恩,永为唐室藩辅。内安外宁,不亦善乎!”上弗听。及西突厥入寇,上悔之,曰:“魏徵、褚遂良劝我复立高昌,吾不用其言,今方自咎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
B.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
C.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
D.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干支纪时制度叫做干支历,文中“乙卯”和苏轼《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用法一致,都为纪年。
B.“郡”是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战国时郡县并置,秦统一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汉以后,“郡”成为“州”的下一级行政区。
C.“烽燧”也称烽火台、烽台、烟墩。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叫烽,夜晚放火叫燧,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快捷有效的方法。
D.古人“东为左,西为右”。文中“陇右”,指陇山以西的地方,而姜夔《扬州慢》中“淮左”即指淮河以东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想将高昌改为一个州县,魏征认为这样做不仅不能获得高昌的粮食布匹,还会消耗唐朝国力,这个做法不可行。
B.高昌旧部、镇兵与犯人混居西州,不便管理,郭孝恪从中斡旋调解,诚心诚意抚慰治理,因而深受他们的欢迎。
C.乙毗咄陆杀死沙钵罗叶护吞并其部众后,乘胜侵犯西域和伊州,结果被郭孝恪打败,郭孝恪一直追击他到遇索山才凯旋。
D.等到西突厥进犯高昌,太宗才感到后悔自责,认识到没有采取魏征和褚遂良的意见是错误的,高昌的局面是咎由自取。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谪徙罪人,皆无赖子弟,适足骚扰边鄙,岂能有益行阵!
(2)愿更择高昌子弟可立者,使君其国,子子孙孙,负荷大恩,永为唐室藩辅。
5.在如何对待高昌的问题上,魏征与褚遂良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后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下显德六年二月,丁亥,开封府奏田税旧一十万二千余顷,今按行得羡田四万二千余顷,敕减三万八千顷。诸州行苗使还,所奏羡田,减之仿此。淮南饥,上命以米贷之。或曰:“民贫,恐不能偿。”上曰:“民吾子也,安有子倒悬而父不为之解哉!安在其必偿也!”上欲相枢密使魏仁浦,议者以仁浦不由科第,不可为相。上曰:“自古用文武才略者为辅佐,岂尽由科第邪!”己丑,以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如故。仁浦虽处权要而能谦谨,上性严急,近职有忤旨者,仁浦多引罪归己以救之,所全活什七八。故虽起刀笔吏,致位宰相,时人不以为忝。上尝问大臣可为相者于兵部尚书张昭,昭荐李涛。上愕然曰:“涛轻薄无大臣体,朕问相而卿首荐之,何也?”对曰:“陛下所责者细行也,臣所举者大节也。昔晋高祖之世,张彦泽虐杀不辜,涛累疏请诛之,以为不杀必为国患;汉隐帝之世,涛亦上疏请解先帝兵权。夫国家安危未形而能见之,此真宰相器也,臣是以荐之。”上曰:“卿言甚善且至公,然如涛者,终不可置之中书。”涛喜诙谐,不修边幅。与弟擀俱以文学著名,虽甚友爱,而多谑浪,无长幼体,上以是之。上在藩多务韬晦及即位破高平之寇人始服其英武其御军号令严明人莫敢犯。攻城对敌,矢石落其左右,人皆失色,而上略不动容。应机决策,出人意表。又勤于为治,百司簿籍,过目无所忘。发奸擿伏,聪察如神。闲暇则召儒者读前史,商榷大义。性不好丝竹珍玩之物。常言太祖养成王峻、王殷之恶,致君臣之分不终,故群臣有过则面质责之,服则赦之,有功则厚赏之:文武参用,各尽其能,人无不畏其明而怀其惠,故能破敌广地,所向无前。然用法太严,群臣职事小有不举,往往置之极刑。虽素有才干声名,无所开宥,寻亦悔之,末年浸宽登遐之日,远迩哀慕焉。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在藩/多务韬晦/及即位/破高平之寇/人始服其英武/其御军/号令严明/人莫敢犯。
B.上在藩/多务韬晦/及即位/破高平之/寇人始服其英武/其御军/号令严/明人莫敢犯。
C.上在藩/多务韬晦/及即位/破高平之寇/人始服其英武/其御军/号令严/明人莫敢犯。
D.上在藩/多务韬晦/及即位/破高平之/寇人始服其英武/其御军/号令严明/人莫敢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亥,文中是纪日,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六十天一周,循环记录。
B.刀笔,古时书写于竹简,有误用刀削去重写。因刀笔并用,古代文职官员称作“刀笔吏”。
C.薄,冷淡,不热情。文中指世宗冷淡李涛,和“薄幸”“薄情”中“薄”的意思相同。
D.登遐,犹言登仙远去,也是对人死的讳称,文中特指帝王之死,与“晏驾”“崩”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周世宗敕令开封府减免百姓的租税,各州巡视苗田使者回来,羡慕这种做法,也仿照开封府的比例减免了租税。
B.张昭认为李涛具有能预见国家安危的才能,所以举荐李涛为宰相,但世宗却认为李涛为人轻薄,没有大臣的风度。
C.魏仁浦出身文职,在官居高位后却谦虚谨慎,为人宽厚,当有大臣违背世宗旨意时,他常常引为已过以救助他们。
D.世宗以史为鉴,常召见儒生诵读前代史书,商讨经书中的要义,他常以先帝太祖姑息惯养王峻、王殷为前车之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吾子也,安有子倒悬而父不为之解哉!安在责其必偿也!
②虽素有才千声名,无所开宥,寻亦悔之,末年浸宽。
5.请简要概括文末“远迩哀慕”的原因。
2023-04-07更新 | 2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