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名篇名句默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21-22高一下·全国·课前预习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1 . 文章内容理解,根据语境填写。
(1)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宫殿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绘了阿房宫楼阁众多、不计其数的情形,其中展示出“走廊”和“屋檐”的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写复道横越空中,曲折绵延,极言其构筑精巧。
(6)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皇帝的车队仪仗远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7)《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挥霍他人点滴积累起来的财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8)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秦统治者把珍宝、美玉当作石头、土块一样不加珍惜的奢靡生活。
(9)《阿房宫赋》中,写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4-20更新 | 2406次组卷 | 2卷引用:16-1 阿房宫赋-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
21-22高一下·全国·课前预习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2 . 名句默写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2)《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4-20更新 | 1211次组卷 | 1卷引用:16-2 六国论-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
21-22高一下·全国·课前预习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3 . 课文理解。
(1)《鸿门宴》中说明做大事、行大礼不必在意细枝末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鸿门宴》中比喻说话或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形容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鸿门宴》中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残暴无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2-21更新 | 1318次组卷 | 1卷引用:03 鸿门宴-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
21-22高一下·全国·课前预习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4 . 填空。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认为让百姓向善的前提除了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还要做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2022-02-07更新 | 1492次组卷 | 3卷引用:01-2 齐桓晋文之事(第二课时)-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5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以高山大海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化用《史记》中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现作者求贤若渴心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用“朝露”来做比喻,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5)引用《诗经•小雅•鹿鸣》里的诗句来表明自己热情礼遇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写明夜里一群寻巢乌鹊绕树环飞,以此比喻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从,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
2022-02-05更新 | 144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07课 (1)短歌行-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6 . (1)《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当时的人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_____________;对自身:_____________
(4)《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师说》中论述择师标准要不论地位高低,年龄长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师说》中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是可以教学相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师说》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
2022-02-01更新 | 2050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0课 (2)师说-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7 . 《劝学》: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白处。
(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_______”。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表达的思想一致。
(4)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相同。
(6)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荀子《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__________”,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_________”,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
(9)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12)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印证君子只要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道理。
(1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4)荀子在《劝学》中以“木、金”为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15)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16)《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17)《荀子·劝学》篇中作者由“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现象而想到的能提高君子学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18)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19)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0)荀子在《劝学》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无过错。
(2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与省察自己的必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2)荀子《劝学》中指出君子应广泛学习,且不断反省自己才能没有过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会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来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做人的道理。
(24)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拿“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意义。
(25)强调整天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同殆”。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7)荀子的《劝学》中,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从其亲身体验中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空想不如学习。
(29)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的比喻,强调了人们不能仅靠自身,还必须学会借助工具。
(30)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31)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2)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招手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荀子在《劝学》中,用顺风呼喊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荀子在《劝学》中,用车马助行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荀子在《劝学》中用行千里路作比喻,表达成事需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用借助船只能够横渡江河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荀子《劝学》连用多个比喻,论证君子如能广泛地学习且每天省察自己,就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_________________”,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
(38)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本性并非与众不同,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立于善于借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道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9)“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40)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说的是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41)荀子善于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他在《劝学》中用“假舆马”“假舟楫”等有力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42)《荀子·劝学》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3)《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44)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荀子在《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用积土成山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6)古人在举例论证的时候往往比较喜欢把“山”与“水”并列使用,荀子的《劝学》一文也不例外,作者为了论证积累对学习的重要性,在举完“山”的例子后,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例作了补充。
(47)荀子在《劝学》中,用积水成渊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8)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________,_________,圣心备焉”可见。
(49)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如果“________,_________”,那么就能达到“圣心一备焉”的境界。
(50)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善行能够成就美德,使人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
(5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3)老子《道德经》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54)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远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
(55)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揭示了江海之大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道理,通过此例论证积累的重要性。
(56)荀子在《劝学》中,用细流成海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7)钱大昕著有《十驾斋养新录》,其书题目出自《荀子·劝学》“________,_________”两句。
(58)荀子在《劝学》写到,“骐骥”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够人的十步远,与之相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
(59)荀子在《劝学》中,用骏马、劣马正反对比设喻,论述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四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
(61)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62)荀子《劝学》中的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论述如果学习者能做到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以学会。
(63)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
(64)荀子《劝学》中写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65)荀子在《劝学》中,用雕刻为喻,正反对比,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四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荀子在《劝学》中,用蚯蚓为喻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五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69)《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荀子在《劝学》中,用螃蟹为喻反面论述学习不能浮躁的五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劝学》一文中,作者以蟹为例,指出其“_________________”是态度浮躁不专一所致。
(72)《荀子·劝学》中蚯蚓“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用心一也”,而螃蟹“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浮躁、不专心。
(7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
(74)荀子在《劝学》中以蟹为喻,从反面论证学习用心专一重要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75)《劝学》中,作者将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和“蟹六跪而二鳌”,然而“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76)《劝学》中用“蚓”和“蟹”作比,前者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无“_________________”,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_________________”,原因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_________________”。
2022-02-01更新 | 218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0课 (1)劝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
8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齐王纳谏一年后,群臣吏民的情况是 “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李煜在《虞美人》中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为亡国之君的诸多愁绪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2022-02-01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古诗词诵读(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
名校
9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对比的手法正面描写琵琶声。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_______”,以美女衬英雄;再写“_____________”,以曹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
(3)《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诸葛亮希望用尽自己的才能来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表现了诸葛亮对汉室的忠贞。
2022-02-01更新 | 171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五单元学习任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10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类似《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
(2)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看到“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思及自己多年来的辛劳以及丈夫的负心,不由得悲从中来。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的风流余韵,那经历了无数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022-02-01更新 | 208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4课 (1)故都的秋-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