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 道试题
1 . 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曾说,“法律是人类最大的发明,别的发明使人类学会了驾驭自然,而法律让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己。”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法律是全体公民意志的体现,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B.人类所发明的“法律”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行为设定了公平规则
C.法律平衡了人们之间的权益,以理性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争议
D.法治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途径,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
2021-08-17更新 | 378次组卷 | 17卷引用:安徽省泗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
2 . 放眼全球,法治现代化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个别现象。但法治现代化进程在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往往有着不同的动因、表现与结果,反映着各个国家法治现代化不同的内在逻辑。因此,我国的法治道路要(       
①在准确把握我国法治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体现西方法治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③要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
④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关起门来开展法治道路探索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N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市某国家5A级景区巨蟒被损毁这一民事公益诉讼案进行宣判,三名被告被判处相应刑事处罚并赔偿环境资源损失费合计人民币600万元。该案件的判处表明(       
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②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③法在国家治理中执行了社会职能
④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公民利益的体现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长江保护法、湿地保护法、噪声污染防治法等7部法律,修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l7部法律,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些重大的立法活动表明(     
①法律是国家实现政治职能的工具
②法律是我国全体公民共同意志的体现
③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④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 . “灋”为“法”的繁体字,由“氵(水)”“廌”“去”三部分组成,“水”代表执法公平如水;“廌”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能明辨善恶是非的神兽,“去”是去除坏人的意思。“灋”字的产生及字义表明(     
①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②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
③法是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④自古法律就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1-09-23更新 | 316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马克思曾说:“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在民主制国家实行法治,在专制制国家实行人治
②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但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③法制是民主制国家所特有,专制制国家没有法制都是人治
④法律是民主制国家人民意志的体现,专制制国家法律体现的是君主的意志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9-20高一·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国家都不可能制定一部一成不变、永远适用的宪法。作为治国理政的总章程,宪法也必须不断适应新形势、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任何国家都不能只有一部宪法,必须因势而定 
②任何国家的宪法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要因时而变 
③我国法治总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 
④我国法治是由党的意志所决定的并与其相适应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020-08-28更新 | 441次组卷 | 10卷引用:安徽省淮南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6月月考政治试题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法治建设新成就。立法工作围绕重点领域展开,如以编纂民法典为中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加强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目的的立法;加强文化领域的立法;就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加强立法;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进公共安全法治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立法,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等,发挥了立法对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依法治国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加速推进,政府工作全面纳入了法治轨道。围绕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这一总目标,司法体制改革聚焦制约司法公正、影响司法公信力的体制性障碍,完成了讨论很多年但没有着手的改革。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享有如此充分的经济、社会、文化及政治权利。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法治体系建构,推进全球人权事业健康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简要概括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人权法治化保障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政府职权法定化,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实施《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有效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人权法治化保障,政府需要(       
①明确行政权力边界,避免法外施权侵害人权
②推进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
③优化决策程序,保障公民有序行使行政决策权
④规范行政执法程序,避免损害当事人的权益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20-08-05更新 | 430次组卷 | 29卷引用:安徽省郎溪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考前仿真模拟考试文综政治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