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学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文脉传承】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是增进中华民族自信自立的重要载体。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是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毋庸讳言,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一是一些地区、企业和个人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特殊性认识不足,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当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出现矛盾时,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二是黄河流域范围广,黄河文化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强,跨区域协作机制尚不健全,保护合力尚未形成;三是对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彰显不够,其隐藏的文化背景、历史内涵挖掘得不充分,在保护、传承和弘扬上需要持续用力。

【法治护航】

为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守护黄河安澜,陕西延安一方面开始推行“河长+检察长”依法治河模式,形成行政和检查保护合力,联同水务部门,及时开展违规采砂整治。为实现长效化治理,三方推动政府相关部门关闭问题采砂场,成立国有独资砂资源开发公司,并出台规范管理办法,实现黄河流域依法有序采砂。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对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红色文化保护等专项活动,打击损坏遗址、遗迹以及盗掘、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加大对文化企业特别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印刷包装、动漫游戏等企业的支持力度,维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重点打击侵犯商业秘密、商标专利等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推动文化企业创新发展。同时加强法律监督,督促相关部门依法履职,共同为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贡献力量。

(1)有观点认为,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靠的是激发民族根脉的时代价值。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2)结合全面依法治国和法律的相关知识,阐述陕西延安为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所作的贡献。

2 . 数据显示,我国年快递业务量超过1000亿件,快递已成为现代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递电子运单作为记录用户寄递行为的信息载体,其信息泄露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为此,20234月发布的《快递电子运单》国家标准设立专门章节,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内容。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禁止显示完整的个人信息快递企业、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等应采取措施,避免在电子运单上显示完整的收寄件人个人信息。收寄件人姓名应隐藏1个汉字以上,联系电话应隐藏6位以上,地址应隐藏单元户室号。
二是推荐对个人信息进行全加密处理快递企业、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等宜采用射频识别、手机虚拟安全号、电子纸等技术手段,对快递电子运单上的个人信息进行全加密处理。
三是规范个人信息相关内容的读取权限快递电子运单上隐藏的、加密的信息内容,仅限于快递企业及其授权的第三方、相关管理部门,使用相关设备合法读取。
构建科学完备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制度体系是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的关键。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法律与生活的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评析。

3 .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改革开放之初,很多外资企业对自己的权利能否受到保护心存疑虑。几十年过去,国外申请人在华申请发明专利累计超过177万件,年均增长11.24%。2001年中国对外支付知识产权使用费仅19亿美元,2017年已达286亿美元。2018年,我国全年境内外专利申请432.3万件,比上年增长16.9%。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抄袭、盗版、制假等现象仍时有发生。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节点上,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列为扩大开放的四大举措之一,我国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若干问题的意见》,专利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这些充分展示了我国保护知识产权、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有人说:“保护知识产权,既要完善立法,又要严格执行。”请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其中的道理。
2024-05-0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10 《政治生活》综合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的底线,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然而,我国耕地撂荒问题由来已久,且有蔓延之势。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耕地撂荒最严重的几个省份是重庆、四川、贵州、甘肃和湖北,其中重庆的撂荒比例高达37.9%。

究其原因有多种,而最主要的是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副产品市场价格达不到农民预期,甚至从耕种者角度而言,耕地利用价值出现负值。为此,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大量耕地被撂荒长草。

为此,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规定:撂荒地可由发包方组织代耕代种。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和《法律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评价农民撂荒耕地的行为,并谈谈耕地撂荒现象对完善国家治理的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名拥有重点大学硕士学位和十多年互联网营销经验的求职者的遭遇引发社会关注:张某自求职以来,先后投出上千份简历,多无音讯。她将求职不顺的原因归结为“超龄”,“一些公司明确只招35岁以下人员,还有一家公司已经决定录用,走流程时委婉地说领导年龄比我小,后来以与岗位不匹配为由不予录用”。不少求职者也表示,现在招聘市场门槛越来越高,年纪却越招越小。

就业是最大民生,保证所有求职者平等就业,是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我国与就业歧视相关的法律法规较为零散,且多为原则性规定,这不仅给就业年龄歧视留下了“后门”,也让监管执法缺乏足够依据。尤其是因法律规定不明确而产生的就业年龄歧视概念不明、适用范围不清、法律责任不细化等诸多司法实务问题,让司法不能精准惩治就业年龄歧视行为。而且针对这一领域的维权,主要靠劳动者的自力救济,由相对弱势的劳动者对抗较为强势的用人单位,结果往往以劳动者败诉告终,这使得不少有同样遭遇的劳动者放弃维权的想法。“劳动者越沉默,企业越无所顾忌。”

凝聚各方力量,全力打造良法善治新格局已成为遏制就业年龄歧视的必然选择。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如何通过打造良法善治新格局遏制就业年龄歧视。
(2)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评析就业年龄歧视现象。
2024-03-23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星金考卷】2024年高考领航卷(一)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某与被告丙某之间存在感情纠纷,丙某为了发泄情绪,在使用其微博账号发布一系列微博,攻击甲某及甲某的未成年人女儿丁某、戊某,其中一则公开了丁某的肖像照;除此之外,丙某还发了数十条短信对甲某及丁某、戊某进行辱骂。丙某发送的攻击和辱骂内容包括了针对丁某外貌的侮辱性评价和“戊某系非婚生子女”“戊某没有资格就读某某学校”“戊某向某教授行贿”等。甲某认为被告丙某在微博上对丁某、戊某进行恶意侮辱诽谤,导致其社会评价明显降低,给女儿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巨大困扰,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精神伤害,因此要求丙某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材料二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当下的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早、上网热情高,尽享互联网发展红利。但网络空间良莠不齐,信息纷繁复杂,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自控力、判断力较弱,引诱未成年人犯罪以及对未成年人实施犯罪,两种情况都非常严重。2023年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重点就规范网络信息内容、保护个人信息、防治网络沉迷等作出规定。

(1)结合材料一,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甲某的主张能否得到法院支持?
(2)有人说,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关键在于推进科学立法。请结合材料,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爱国主义教育,是国家立心、铸魂育人的工作。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的呼声不断高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爱国主义教育立法工作作出重要部署。

材料一   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发展历程

时间内容
2022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牵头启动爱国主义教育法起草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调研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群团组织、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等的意见建议,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
2023年6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对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进行初审,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草案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对草案进行修改完善。
2023年10月24日爱国主义教育法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表决通过。
2024年1月1日爱国主义教育法生效实施。

材料二   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在青少年、基础在学校教育,要注重教育引导,又要注重实践养成。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此,有网友提出:只要抓好了学校这一主阵地,就能扎实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化发展轨道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关知识,评析“只要抓好了学校这一主阵地,就能扎实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观点。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法律是社会生活、国家治理的准绳。对外开放向前推进一步,涉外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联系互动越来越密切频繁,涉外事务领域不断拓宽。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公民走出国门,如何保证企业合规经营、如何维护企业和公民的安全与利益等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从制定实施《外商投资法》《反外国制裁法》,到2023年通过的《对外关系法》《外国国家豁免法》,再到《民事诉讼法》涉外编的修订,我国不断加强涉外法律制度建设,对推动涉外法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涉外法制建设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立法先行、立改废释并举,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对此,有人认为,推动涉外法治工作必须加强涉外法律制度建设。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对不同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分别作出规定,明确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人民解放军、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学校等各自的职责范围,对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教育、文化旅游等各部门应该及时制止,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应当责令及时消除影响,并由司法机关依照有关法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有人认为,推进科学立法就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材料,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爱国主义教育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了政府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要履行的责任,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县级以上地方文化和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网信、文物等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市民公约、村规民约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和支持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群众性文化、体育等活动;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教材中。

有观点认为,保障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开展要靠政府严格执法。请你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