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学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建党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书写了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期盼,2022年7月,中央宣传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牵头启动爱国主义教育法起草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调研等方式,在广泛听取中央有关部门、群团组织、省(区、市)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586条意见。2023年6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对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进行初审。会后,法工委再次征求意见、实地调研,对草案进行修改完善。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以法之名激发爱国主义伟力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是推动城市更新、缓解老弱人群出行难的民生工程。

近年来,加装电梯是老旧小区改造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问题。在电梯加装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利益和需求不同,业主之间容易产生纠纷。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考验着治理智慧。

2023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规定,国家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或者其他无障碍设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并发挥社区基层组织作用,推动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或者其他无障碍设施。这一规定为破解加装电梯难题增加了法治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应如何破解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难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主流媒体刊登文章,对2022年5月份流行的假科普真谣言逐一进行盘点。一个个谣言被脱去“科普”外衣,露出荒谬的本来面目。“假健康科普”之所以得以流行,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吸引眼球,赚取流量。一些“假科普”文章专门选择公众关心的话题,蹭热点、搭便车,以提高其阅读量和点击率。疫情发生以来,类似“喝茶能够防治新冠肺炎”“勤洗热水澡可以消灭新冠病毒”的谣言不胫而走,就是鲜活的例子。二是贩卖焦虑,兜售产品。许多“假科普”网文出自医药公司的营销团队、广告公司的专业写手,开头“科普范儿”十足,然而不久就话锋一转,瞄准一些热衷于养生或者病急乱投医的中老年人,大肆推销某种药品或者医疗器械。


(1)针对材料中假科普真谣言的流行,请你运用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
(2)某校拟开展“普法进校园”活动,请你为该活动写两条宣传标语(每条标语不超过15个字)。
2024-01-2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是“两会”重头戏。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形成过程与以往基本一致。第一步,国务院报告起草组首先进行调研,形成报告初稿;第二步,报告起草组将报告初稿提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讨论,形成征求意见稿,发到全国党政军群各大单位并召开由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专家学者等参加的座谈会征求意见,形成修改后的报告:第三步,国务院总理正式将报告提交全国人大,接受代表审议。经全国人大审议并通过后的报告,是国务院及各地区各部门今后工作的“蓝本”。

材料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依法治国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方针贯穿人大工作实践。将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纳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日常工作中,大力弘扬宪法精神与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人民性,确保法律反映人民意志;必须坚持依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规开展工作,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阐释政府工作报告的形成过程彰显的制度优势。
(2)结合材料二,运用人民代表大会相关的知识,分析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人大作用?
2024-01-26更新 | 205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十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一头系着基层群众,是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的重要载体。

202310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此法出台过程中,基层立法联系点发挥了重要作用。7月上旬,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委托,昆山基层立法联系点充分发挥直通车作用,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立法意见,通过人大代表深入社区征询,突出区域联动、部门联动、上下联动,以法治方式护航爱国主义教育,推动立法工作飞入寻常百姓家。昆山基层立法联系点本轮共组织开展意见征集活动41场,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近一千人次,收集意见建议165条,推动联系点工作在服务国家立法和昆山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积极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县域典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昆山基层立法联系点在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制定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2024-01-23更新 | 388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一模政治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彰显了执法司法部门依法严惩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维护公民权益和网络秩序的决心,坚定了全社会打击网络暴力的信心。

材料二   7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涉及信息发布审核到监测预警,从举报救助到网络暴力信息处置,网络平台应当承担什么样的主体责任等。

素材三   我国刑法、民法典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多部法律对遏制网络暴力也作出相关规定;近年来,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文件、发布典型案例、开展专项行动等,不断完善治理网络暴力的法律制度,不断扎紧惩治网络暴力的法律篱笆,网络生态持续向好。

有人说,遏制网络暴力,不断扎紧惩治网络暴力的法律篱笆,关键在于推进科学立法。请结合材料,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条:

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条:

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法律规范应当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

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条和第六条法律条文,说明应如何提高我国立法质量。
2023-08-03更新 | 34次组卷 | 12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一模政治变式训练之政治与法治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谁拥有法治化营商环境,谁就拥有竞争优势,谁就能更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为此,我国建立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相继出台了“司法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20条”等一系列司法措施,打出了一套助企纾困解难的组合拳。各地法院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相关法律条款,对于一些资不抵债但又具有挽救价值的企业,充分发挥破产制度的作用,进行后期挽救,使企业走出困境。为企业能公平的竞争,相关部门从源头上防止有权就任性,坚决防止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发生,使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据统计,2022年内蒙古司法厅为企业挽回10多亿损失,贵州全省各级法院共计帮助挽救企业103家,化解债务1292.17亿元,为1.35万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材料二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在新的起点上标注全面依法治国新方位。


(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请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结合材料二,请你从青年学生的角度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人人有责”为主题,拟一个活动方案。要求:阐明活动的目的;活动方案的设计要紧扣主题;字数150字左右。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立法法是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被称为“管法的法”。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这是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又一个标志性成果。下图是本次修改的重要内容和四大看点。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立法法的修订对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开辟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境界。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书写了法治中国前所未有的辉煌篇章,奠定了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法治基石。

从人民大会堂内人大代表的认真审议,到在家门口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再到网上公开征集法律草案意见建议……随着人民群众对立法过程的全过程参与,我国的每一部法律都满载民意。截至2022年6月底,制定修改法律行政法规730余件次,现行有效法律292件行政法规598件。

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和证件管理,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北京市全面启用新版行政执法证,原证停止使用;安徽省预计2022年底前完成14万余名执法人员证件换发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司法质量、效率、公信力显著提高,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更加有力。

近年来,“七五”普法规划全面落实,"八五"普法规划扎实推进,法治逐渐成为全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提升。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是如何开辟全面依法治国新境界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