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学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4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全国人大代表充分审议和讨论的基础上,2024年3月1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

1.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2.关于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的决定;

3.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批准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4.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批准2024年中央预算;

5.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6.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7.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材料二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指出,立法是为国家定规矩、为社会定方圆的神圣工作。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统一权威。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审议法律案34件,通过其中21件,24件次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共收到各方面意见建议20多万条。

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全面发挥宪法在立法中的核心地位功能,每一个立法环节都把好宪法关。统筹立改废释纂,坚持时、度、效相统一,在立项、起草、审议、表决等各环节把好质量关,保证立法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让每一部法律都满载民意、贴近民生、顺应民心。

(1)分析材料一所体现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
(2)结合材料,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提高立法质量的。
2024-06-0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政治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从“小院议事厅”,到“屋场恳谈会”;从线下“圆桌会”,到线上“议事群”;从人大代表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到政协委员参与基层协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民法典草案编纂多次公开征求意见,到“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征求意见、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通过一个个民主渠道,人民广泛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之中,意愿充分表达、诉求有效实现,奋斗新时代的热情和力量得到极大激发和凝聚。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华大地展示出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中国人民的民主自信更加坚定,中国的民主之路越走越宽广。

结合材料,说明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
2024-06-0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周口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政治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相比2022年上升17.4%;其中80%的火灾是在充电时发生的,90%的起火致人伤亡案例发生在门厅、过道以及楼梯间。某校高一(1)班学生开展“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消防安全”的调查研究,下面是各小组搜集的相关资料。

A 组:社会调查--缘何屡禁不止!

此前,国家明令禁止电动自行车在楼内公共区域充电,很多地方或小区也都不允许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可为什么这种现象屡禁不止?首先,大多数居民对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认识不足,不了解它的火灾危险性,也缺乏必要的火场逃生自救能力。其次,不少老旧小区充电配套设施不健全。再次,传统投币式充电设备不安全也是居民不愿集中充电的重要原因,因为缺乏监控手段,一旦付费就没法停止,而且在充电过程中插头有可能被拔掉。此外,也与大众觉得集中充电“不经济”有很大关系。

B组:法文搜集--承担法律责任!

(一)《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三十七条   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对违反上述要求,拒不改正的,由消防救援机构责令改正,对经营性单位和个人处2000 元以上10000 元以下罚款,对非经营性单位和个人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六十四条第二项 因违规停放、充电造成火灾,尚不构成犯罪的,对责任人处10日以上15 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 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警告或500元以下罚款。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二款 因违规停放、充电造成火灾,构成犯罪的,将按“失火罪”或“消防责任事故罪”追究刑事责任,对责任人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1)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消防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社区居民应如何参与社区的电动车停放充电治理,维护消防安全。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国家完善消防安全法律体系的价值所在。
(3)请你模拟市人大代表,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将下列议案补充完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规定:代表提出的议案应当有案由、案据和方案。
案由: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包括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性。
案据:解决问题的依据,可以包括对问题的分析,对事实的阐述,对条件的概括,
方案: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即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观点和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消防安全”的议案
案由
案据
目前,我国电动车停放充电存在停放难、充电难、充电贵的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管理跟不上,执法难落地的现象。
方案
2024-06-0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政治试题(等级)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爱国主义教育,是国家立心、铸魂育人的工作。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的呼声不断高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爱国主义教育立法工作作出重要部署。

材料一   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发展历程

时间内容
2022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牵头启动爱国主义教育法起草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调研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群团组织、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等的意见建议,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
2023年6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对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进行初审,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草案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对草案进行修改完善。
2023年10月24日爱国主义教育法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表决通过。
2024年1月1日爱国主义教育法生效实施。

材料二   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在青少年、基础在学校教育,要注重教育引导,又要注重实践养成。各地党和政府要充分发掘本地红色资源,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化发展轨道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我国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2024-06-04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知临中学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政治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组织法修改工作。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审议并原则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有关问题的请示和汇报,党中央批准并转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2024年2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召开会议,形成了提请本次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2024年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包括完善国务院职权的表述、完善国务院机构及其职权相关规定、增加国务院依法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的制度措施等内容。该法从通过之日起施行。

结合材料,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立法过程所蕴含的《政治与法治》知识。
2024-06-0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十次月考文综试题-高中政治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律援助是指国家建立的为经济困难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的制度,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援助关乎人民群众和案件当事人的权益保障,是暖人心的重要民生工程。自1979年全国人大通过刑事诉讼法规定指定辩护以来,法律援助工作已在我国开展40多年。为了适应新时代新要求,2022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2023全国办理法律援助158.5万件,有效维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法律与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是如何惠及民生的。
2024-06-0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进入新时代,社会各界对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的呼声不断高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2022年7月,根据党中央批准的立法工作安排,中央宣传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牵头启动爱国主义教育法起草工作。法工委经与中央宣传部反复研究修改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后,征求了36家中央有关部门、部分省级人大常委会和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很多普通民众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提出了多方面的意见建议。2023年10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了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职责任务、实施措施、支持保障,确立了运用法治方式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方略。爱国主义教育法聚焦于保障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广泛深入持久有效开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导体制和机制,明确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健全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各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材料二   2023年5月,重庆沙坪坝基层立法联系点接到爱国主义教育立法征询任务,考虑到青少年群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人群,工作人员走进重庆市南开中学认真倾听师生的意见。会上,有5名中学生共提出了12条立法意见建议,充分体现了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认真思考。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制定是如何实现科学立法的。
(2)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原因。
(3)爱国主义教育法使爱国主义教育与法治建设相得益彰。结合材料一,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4)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中学生参与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议征集活动的价值。
2024-06-0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等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政治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10多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先后修订了30多部相关的法律法规,越织越密的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不断改革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实施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河湖长制等一系列制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结合材料涉及的不同主体,说明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2024-06-0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藏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9 .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

20227月,根据党中央批准的立法工作安排,由法工委牵头组成工作专班,抓紧研究爱国主义教育法起草工作。起草专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部署,系统梳理了宪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规定,组织专家对爱国主义教育立法有关问题开展专题研究论证。期间广泛听取中央有关部门、群团组织、省(区、市)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经反复研究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

202310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11日起正式施行,开启了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征程,激励人们把举拳爱国情、殷毅报国志转化为新时代奋斗实践,为民族复兴、强国建设凝聚起磅礴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2024-06-0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智慧上进2023-2024学年高三5月大联考政治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依法履职,主动担当作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助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统筹做好修改公司法,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金融稳定法、增值税法等税收法律等法律案审议工作。修改科学技术普及法并开展科学技术进步法执法检查。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召开联组会议进行专题询问。

在开展相关立法修法工作中,全国人大常委会认真开展立法调研,并运用基层立法联系点等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坚持问题导向,广泛、深入了解情况、研究问题,充分听取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把人大工作建立在坚实的民意基础之上,有效助力高质量做好人大立法工作。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2024-06-0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五)政治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