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学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和公德之心,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和谐、更有尊严、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材料一 文明行为是市民文明素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为此,X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通过制定《条例》,将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求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建立健全X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保障机制。贯彻落实X省委决策部署,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国家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动创建朝着法治化的方向迈进。202151日起该《条例》正式实施。

材料二 《条例》所涉及的不文明行为,有的已被纳入相关法规,如《居民养犬管理条例》、《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等。同时,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控制吸烟等已列入省人大立法计划。


运用政治与法治的有关知识,说明《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

材料一   南宁市长道歉了!就近期广大市民和网友反映该市道路停车收费标准偏高、停车位划定不合理、收费存在乱象等问题,南宁市举行新闻发布会作出回应。南宁市长代表市政府向广大市民朋友表示深刻的检讨和深深的歉意,他表示:“对广大市民和网友提出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高度重视,深刻反思,立即行动,将针对城市道路停车收费管理作全面调查,开展相关工作,边查找问题边整改。”

面对争议,当地积极回应舆论关切,展开了一系列整改行动。召开南宁市道路停车位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标准听证会,派出调研组开展停车收费实地调研,……这些亡羊补牢的举措是正视民意、尊民意的体现,表明当地政府取信于民的努力、知错就改的决心。


(1)有市民说,只要政府严格执法,就能使城市管理规范有序。请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法治应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着色,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彩。


(2)请你以“法治,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鲜明,符合逻辑;②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③字数不少于150字。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法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巨大变化。我国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遵循民事立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

民法典的编撰,是我国科学立法的典范。它的颁行,必将掀开新时代法治社会建设的新篇章,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据此,有人认为,良法乃善治之端,有了良法就能实现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请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对这一认识予以评析。

2024-04-02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上海世外附属海口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卷(选考)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民法典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法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巨大变化。我国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遵循民事立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专家称:民法典的编撰,是我国科学立法的典范。它的颁行,必将掀开新时代法治社会建设的新篇章,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编纂民法典是科学立法的典范。
(2)《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据此,有人认为,良法乃善治之端,有了良法就能实现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请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对这一认识予以评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全国人大代表充分审议和讨论的基础上,2024年3月1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

1.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2.关于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的决定;

3.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批准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4.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批准2024年中央预算;

5.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6.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7.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材料二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指出,立法是为国家定规矩、为社会定方圆的神圣工作。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统一权威。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审议法律案34件,通过其中21件,24件次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共收到各方面意见建议20多万条。

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全面发挥宪法在立法中的核心地位功能,每一个立法环节都把好宪法关。统筹立改废释纂,坚持时、度、效相统一,在立项、起草、审议、表决等各环节把好质量关,保证立法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让每一部法律都满载民意、贴近民生、顺应民心。

(1)分析材料一所体现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
(2)结合材料,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提高立法质量的。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政治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护黄河立法工作,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是以法律形式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于2022年10月30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2023年4月1日起施行,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水利部将加快制定黄河保护法相关配套制度,完善流域水利制度标准体系,并加快构建黄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2023年6月下旬,甘肃省首例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行政处罚案件在庆阳市庆城县结案,执法部门责令违法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恢复河道原状,足额缴纳罚款。当事人对非法垫地侵占河道的行为进行了深刻悔过。

材料二   近年来,甘肃省着力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取得实效:开展炳灵寺石窟等10余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工程,加强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有效改善了黄河文物的保存状况;推动黄河文化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实施马家窑遗址等10处史前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和永泰城址等34处黄河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致力于打造黄河文艺精品创作演出,创排反映黄河文化的精品剧目和大型综艺节目,举办系列惠民精品演出,打造丰盛的黄河文化盛宴;致力于打响黄河旅游主题形象品牌,着力打响“天下黄河第一弯”等黄河旅游主题品牌。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我国是怎样在法治轨道上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说明甘肃省是如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
(3)结合材料一、二,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说明黄河流域生态和文化保护的相关措施是如何体现科学思维的。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

材料二   2019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民法典草案。与此同时并将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旨在形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

材料三   2020年两会期间,代表们对民法典草案展开认真审议和讨论。根据各方面意见,又作了100余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40余处。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

(1)良法善治是法治的本质内涵,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结合《民法典》的出台过程说明应如何制定良法以保障善治。
(2)假如你是一名人大代表,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你将如何推动《民法典》的实施。
2024-02-0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塘沽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等地设立首批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自此,国家立法机关在法律草案的立项、起草、调研、宣传等立法全过程、各环节,都通过立法联系点听取基层群众“原汁原味”的意见建议。

6年多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联系点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从最初的4个增加到22个,涉及21个省(区、市),带动各地建成基层立法联系点4700余个。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直达国家立法机关,保障了国家立法直接反映和体现民情、民意、民智、民心,真正实现立法由人民参与,法律由人民制定,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立法为民理念,更加注重立法质量,一大批反映人民呼声、体现人民利益的法律相继出台。

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的制定,食品安全法的修订等,坚决维护国家、人民的安全和利益;民法典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民事权利,守护人民福祉;高空抛物坠物、冒名顶替上大学等入刑,有力地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等,助力打赢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202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计划围绕加强民生领域立法,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修改职业教育法、体育法、学位条例、文物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制定学前教育法、社会救助法等。

要坚持立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回应人民群众对立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我国新时代立法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023-06-23更新 | 23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临沭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模拟预测政治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基层立法联系点是人大常委会根据立法工作需要,在基层设立的协助收集和反映立法工作意见的单位或者组织。基层立法联系点被群众形象地称为接地气、查民情、聚民智的“直通车”,为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国家立法提供了现实有效的途径,即立法机关在法律草案的立项、起草、调研、审议、评估、宣传、实施等立法全过程、各环节,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建议,并把群众诉求“原汁原味”反馈给国家立法机关作研究吸纳的参考,有益的建议在法律中得到体现。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说明基层立法联系点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
2023-04-15更新 | 31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3届高中毕业生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二模)文综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