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综合探究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党中央特别突出地提出了“实质性推进共同富裕”问题。以下为一些地方实质性推进共同富裕的案例。

三门县积极建设党建引领下的“县一乡一村”三级互动、线上线下联动的帮扶体系。

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引领帮扶对象学习淬炼自身的致富本领;三级平台互动,一站式集成办理兜底线;多元力量参与,全方位跟踪落实保脱贫;多重机制保障,立体化夯实基础防返贫。

制定保障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法规是2022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立法的必答题。人大代表通过调研建议:

◆完善社会保障领域的立法,帮扶低收入人群,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区域协同发展系列法规,打造更多大容量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仙居县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品加工包装+电商”产业化经营模式,为杨梅销往全国,出口世界打下坚实基础。该县升级“亲农在线”平台,通过数据集成、服务集成、监管集成等三大集成模式,聚焦杨梅全产业“一件事”,全面解决杨梅农户“烦心事”,重点盯紧杨梅生长“关键事”。


参考上述案例,就“如何实质性推进共同富裕”撰写一份建议书。要求:①结合《政治生活》相关知识。②紧扣主题,建议科学,逻辑清晰,结构合理。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在250字左右。
2022-04-01更新 | 29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2届高考二模政治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社会治理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世界发展形势的变化为主要依据,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和社会和谐发展为导向,以“善治”为基本治理理念,创新治理方式,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治理之路。

初步探索阶段1978年到1992年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我国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体,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模式,这段时期旧的国家化社会管理体制在延续,但也在逐步走向解体的过程。
基本形成阶段1992年到2002年一是社会自治法律得以完善,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村民自治;二是社会组织法规得以完善,1998年修订完善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三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得以明确,“社会管理”被明确定位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
全面建立阶段2002年到2012年201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思路,这标志着我国国家层面的社会管理格局全面建立。
全面深化阶段2013年11月以来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十九大明确要求推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系首次提出“共治”的概念,是对“共建共享”治理格局的深化。二十大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社会治理之路的。
2023-06-0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以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提高生态环保立法质量,连续四年对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四部专项法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

2022年3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了国务院有关部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情况的汇报,确保法律规定的重要制度、措施、责任落实见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是如何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

4 . 材料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根据党中央批准的立法工作安排,中央宣传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开展立法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该草案于2023年6月26日首次亮相,提请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6月28日向社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并征求公众意见。10月24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并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阐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出台过程中是如何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

材料二   爱国主义教育法涵盖思想政治、国家象征和标志、宪法和法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国防、英烈和模范人物事迹及体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方面。国家对全体人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增进人民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观念,壮大和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准则。该法在规定面向全体公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对国家机关、群团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宗教组织、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等不同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分别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

(2)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的知识,分析不同群体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意义。
(3)有人认为:广大人民群众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就能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2024-04-13更新 | 3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立法是国家的重要政治活动,是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的过程。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时隔8年,《立法法》再次迎来修改。

根据立法工作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法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
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地方人大以及部分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将修正草案印发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设区的市的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部分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征求意见。
立法法修正草案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会议审议后,先后两次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草案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2023年2月1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召开会议,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代表研读讨论中提出的意见和各方面的意见,对立法法修正草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2023年3月13日通过,自2023年3月15日起施行。


结合材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修改过程是如何彰显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优势的?
2023-09-12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政治试题

6 . 材料一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2022年1月4日,针对黑土地保护,中共中央作出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指示。全国人大常委会据此快速推进黑土地保护专门立法,多次开展立法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科研人员、种粮户、人大代表、民主党派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修改完善法律草案。8月1日,《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将黑土地保护上升到法律层面。

材料二   立法不易,全面实施更要攻坚克难。自然资源部发出通知,要求组织开展黑土耕地调查,严格用途管制。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典型案例,介绍基本案情、法律适用、裁判结果等内容。保护好黑土地,还需要农业生产经营者、基层组织、社会力量等各方面积极主动参与到黑土地保护的行动中来。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黑土地保护法》的制定过程如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2)结合材料二,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说明如何推动《黑土地保护法》的落实。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现行立法法是2000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了部分修改。

材料一

12021年,党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等任务要求。
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立法法修改工作。2022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审议并原则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立法法修正草案有关问题的请示和汇报,为立法法修改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遵循。
32022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对立法法修正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2022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对立法法修正草案进行了再次审议,认为修正草案二次审议稿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较好地吸收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各方面的意见,已经趋于成熟,决定将立法法修正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4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调查研究,为推动立法法的出台持续贡献着智慧和力量。立法法修正草案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会议审议后,先后两次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草案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将修正草案印发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组织部署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并征求意见。据此,形成了提请本次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
52023年3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

◆相关链接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修改过程是如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

材料二从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秘书处获悉,大会秘书处共收到代表提出的议案271件,共收到代表建议8000多件,这些代表议案建议承载着满满的民意。但是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开幕前也爆发出一些不如民意的一些提案,如广东委员熊水龙提案:把双休改成一、三休法(第一周休一天,第二周休三天)的提案,此提案惨遭网友痛批:“不会提就不要提,何必浪费大家时间”。

(2)结合材料,运用人大代表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023-05-04更新 | 24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选修)

8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1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下为一些地方推进乡村振兴的案例。

(1)2021年,由年过八旬的“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领衔的亚夫团队工作室功能性党支部正式设立。党支部成立后,先后与江苏省句容市的大华村、东霞村等多个村级党支部结对共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共产党员在田间地头开设“沉浸式微党课”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为当地发展添劲赋能。

(2)2022727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江苏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草案)》。人大代表通过调研结合江苏的实际提出建议:明确省政府制定农民增收计划,设区的市、县(市、区)政府可以研究制定本地区农民增收计划;强化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用地保障;要加强土地出让收益使用考核监督,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

(3)江苏省溧阳市坚持把厚植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关键。2021年共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27个。戴埠镇牛场村被认定为全国乡村产业亿元村,天目湖白茶入选江苏农业品牌目录区域公共品牌名录。九家企业被评为全省乡村休闲旅游农业。举办四美丰收节、稻田音乐节、白茶开采日、水果采摘节等节庆活动。建成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特色小镇、特色乡村田园、田园综合体、重点产业链等多重业态共同发展的“1+4”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2021年溧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850万人次,实现农旅收入46亿,带动5.6万户农村增收。


参考上述案例,围绕“如何实质性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撰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结合《政治与法治》和《哲学与文化》中“哲学”相关知识。②紧扣主题,建议科学,逻辑清晰,结构合理。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在250字左右。
2022-09-22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联合调研考试政治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贯彻党中央的要求,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昆山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基层立法联系点,重点在基层,核心是联系。昆山基层立法联系点依托区镇人大代表之家和律所、总商会、台协会等,设立首批18个立法信息联络站;依托全市1593个综治网格,布局设立立法信息采集点。

立法信息联络站吸纳具有一定法律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人员参与联络站工作,充分发挥扎根基层、贴近实践、面向群众的基层优势,收集基层意见、传递基层声音,把基层声音“原汁原味”传递到国家立法机关。在广泛征集基层意见的同时,“一站一点”还承担着普法教育的功能,让基层群众了解立法意图,加强舆论引导和法律宣传,为法律的顺利出台和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1)结合材料一,谈谈基层立法联系点如何助力法治中国建设的。

材料二       现阶段,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联络员的素质及法律专业水平普遍不高、专业人员不足、运行经费欠缺等,这些都制约着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发展。有的联络员自身的能力不足,特别是违反相关法律知识,难以胜任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工作,还会导致社会公众对基层立法联系点失去信任,桥梁作用无法发挥。


(2)结合材料二,为基层立法联系点发挥好作用提两条具体建议。
2022-05-11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第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学情调研政治试题

10 . 生态环保关乎人民福祉与民族未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改善生态环境更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之一,将深刻影响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是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

紧跟党中央决策部署,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重大理念贯彻体现在生态环保立法中,先后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等法律,修改《森林法》《草原法》等,并开展相关执法检查。

地方扛起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全力配合中央生态环境治理,为了一汪碧水,深圳发起“驯水”攻坚战,以绣花功夫推进雨污分流、源头治理,投入上千亿元改善水环境;为了一道青山,陕西拆除秦岭违建,1000多栋违建被彻底整治,相关人员受到法律惩处;为了一片蓝天,河北向积攒多年的家底开刀,钢铁产能由峰值的3.2亿吨压减到2亿吨以内。

《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天更蓝,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提高至87.5%;水更清,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提高到84.9%%;家更美,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达到1.18万处。2021年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有力推进,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全球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结合材料,就“如何推动中国生态环境取得明显改善”主题撰写一篇建议书。
要求:①结合《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相关知识;②紧扣主题,建议科学,逻辑清晰,结构合理;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在250字左右。
2022-06-26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1-2022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