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方圆之境,一眼千年。在一块宋代铜镜的背面浮雕上,我们有幸目睹一场“镜上足球赛”——有人高髻笄发,作踢球状;有人戴幞头,着长服,半蹲膝,身稍前倾,作认真接球姿势。伴随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铜镜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映照至今。由此可知(     
①浮雕画面蕴含着古代中国人民朝气蓬勃的体育精神
②铜镜与体育的生动融合拓宽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③铜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之一
④铜镜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集中体现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06-26更新 | 7646次组卷 | 49卷引用:第三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
2 . “冰丝带”“雪飞天”“雪游龙”“雪如意”……一座座巧妙蕴含中华文化、中国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冬奥场馆,不仅成就了北京冬奥会的辉煌,让世界领略了独具魅力的东方之美,也成为造福人民的宝贵财富。后奥运时代,传承利用好冬奥遗产应(     
①发挥载体作用,聚焦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②坚持人民共享,丰富群众冰雪赛事和全民健身活动
③探索利用路径,实现冬奥遗产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④弘扬冬奥精神,在消除文化差异中“一起向未来”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2-05-10更新 | 700次组卷 | 6卷引用: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测试

3 . 泛黄的卷轴徐徐展开,一队乐手或坐或立,沉吟拨弦、鼓瑟吹笙,衣袂飘飘间,雅乐声声入耳……不久前的国际博物馆日,人民日报文化时间工作室、人民网社交媒体部与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合作推出的创意视频《古乐新声越千年》,令人眼前一亮。视频以新郑歌钟、王孙诰编磬等9种古代乐器演绎流行音乐,视频全平台曝光量超1.1亿次。网友们留言,“穿越千年的时代强音”“永远会被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动”。守正创新,这是让文物潮起来、靓起来的现实路径。如果不充分依托、展现文物的特色,就容易造成产品的同质化、表面化;反之,如果不考虑产品的实用性和受众的审美、饮食等偏好,把文物元素机械、粗放地应用到各类文创产品中,也很难获得更多人的喜爱和青睐。


运用所学,说说应该如何在守正中创新,让文物潮起来、靓起来。
4 .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上海合作组织要弘扬“上海精神”,加强抗疫合作、维护安全稳定、深化务实合作、促进民心相通,携手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实践探索。习主席的讲话(       
①体现“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核心思想理念
②折射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弘扬了以中华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④诠释了如何融通文化资源以拓宽文化发展路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主流媒体贯彻落实中央“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的指示精神,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用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传播中国抗击疫情声音,展示中国思想和中国主张。坚持用国际社会易于理解接受的话语和表达,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传播快、易受关注的优点,同时,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弥补新媒体和自媒体在历史真实性和责任担当方面的缺陷,用多种形式讲好人民战“疫”的中国故事。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分析如何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6 . “白水当门稻穗深”“过雨忽翻金碧影”,这是明朝刘伯温描绘家乡青田稻鱼相依、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其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农耕智慧,勾勒出农业永续发展的精神价值。水稻为田鱼提供庇荫和食物,田鱼则为水稻耕田除草、松土增肥、吞食害虫,稻和鱼形成互利共生的绿色生态系统。青田这一传承了1200多年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登上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怎样让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农民增收来源?青田积极探索把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价值转化为产业经济价值的有效路径,通过政府扶持、企业推动、科研支撑、农民参与,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多方参与机制,在继承传统上下功夫;在发展“农业+文化+生态+旅游”上做文章,擦亮了稻鱼共生系统金名片,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如今,青田农民从事稻田养鱼的意愿提升了,种植面积稳步扩大,平均亩产水稻900斤、田鱼70斤,实现万元亩产值。

结合材料,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说明青田能擦亮稻鱼共生系统这张金名片的原因。
2023-01-25更新 | 98次组卷 | 4卷引用: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7 . 武术在中国历史悠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青少年喜爱。2020年1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将武术列入第四届青奥会正式比赛项目,这是武术首次成为奥林匹克系列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这有利于(     
A.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宿感
B.提升中国体育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C.坚守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促成民族文化向普世文化的转变
D.贡献中国智慧,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方法和新路径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习近平

(1)结合材料,运用“坚定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材料二   2022年9月15日至19日,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将在山东济南盛大启幕。这是一场“博览中华手造共享文旅盛会”的文化盛宴;是一张丰富“山东手造”“中华手造”品牌内涵的城市新名片;是一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向世界输送中国文化的创新之举……大河匠心——首届沿黄传统工艺高峰论坛将以手造为重点研讨内容,促进山东省与沿黄省(区)在传统工艺领域的对接合作。进一步拓宽沿黄九省(区)手造工艺传承与创新、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搭建手造工艺、文旅资源、产品与资本对接合作平台,引领沿黄各省(区)传统工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2)运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2-11-08更新 | 354次组卷 | 7卷引用:章末检测卷(三)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9 . 真理的力量。

◆铸魂培根。

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中国的先进分子带来了先进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用实践观点赋予了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新内涵……找到了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方向和道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接续奋斗中,点燃了伟大征途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精神火炬,激活了中国人民的“家国天下”情怀,唤醒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基因,并使之成为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同心圆。古老的中华文明重新迸发出强大活力。

(1)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守正创新。

“致广大而尽精微”出自中国古代经典《中庸》,讲的是顺应大本达道、尽心勉力笃行方能化育成事。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2021年12月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了工作的方法论:“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重点要明确,战略要得当,同时要把控好细节,把政治经济、宏观微观、战略战术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

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再次为我们未来干事创业指明了方法路径,要求我们“致广大而尽精微”。

(2)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的知识,分析说明“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古语对新时代青年干事创业的启示。

◆继往开来。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我们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纪伟业,把光荣与梦想写在了历史深处;眺望前方的奋进路……。

(3)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以“继往开来的世纪伟业”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2022-06-22更新 | 15013次组卷 | 25卷引用: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贫困问题,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近年来,某省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振兴传统工艺为抓手,探索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在非遗衍生品开发、旅游商品开发、文旅扶贫、乡村振兴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实现竹艺这项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破销售瓶颈,当地政府引导人们通过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其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使传统工艺更好地融入生活,走进千家万户。一年的时间,当地创新推出20余种竹艺产品。其中,车挂“竹报平安”、皮影灯具等已开始批量生产,广受市场好评。这些举措激活了非遗产品的生命力,助力脱贫攻坚。非遗扶贫为脱贫攻坚开辟了新道路,注入了新活力,让非物质文化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成为扶贫“亮点”。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在非遗扶贫中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