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创立了多样和谐的中华传统文化。由此可见(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在交流、碰撞和交锋中不断发展起来
②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深刻影响
③各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寓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
④中华文化凝聚力强,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 . 秦朝政府对鳏寡孤独者的救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汉朝政府通过发放物品救济鳏寡孤独者;北宋设立漏泽园:“贫不能葬,令畿县各度官不毛地三五顷,听人安厝,命僧主之”;明代建立了“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养者,官为存恤”等一套相对完整的救济体系。材料表明(     
①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是激励人民奋斗的旗帜
②养济保民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的精神标识
③传统文化中的养济保民思想源远流长
④优秀传统思想能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 . 中国孝文化产生于商周时期,其原意为“奉先思孝”。随着社会发展,其内涵不断扩展,实现了从“孝之为行”到“孝之为德”再到“孝之为道”的提升。这说明(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②中华孝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③中华孝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④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 .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使其成为人们修养道德、砥砺品格的精神来源。为此我们应(   )
①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③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        
④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农历春节是“红色的”,世界冰雪盛宴是“银白色的”。无论是冬奥会的形象体系、场馆设计,还是吉祥物和会徽、火种灯和火种台,北京冬奥会的每一个元素几乎都蕴含着中国文化;冬奥会的“冰丝带”“雪如意”等高标准、高质量且绿色可持续的场馆设计彰显了中国韵味;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赋能北京冬奥会,为世界呈现了一场独特的“东方文化盛宴”。


结合材料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说明北京冬奥会是如何呈现一场独特的“东方文化盛宴”?
2022-10-17更新 | 2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题
6 .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为今人留下无数名篇,造就无比灿烂的中华诗歌文化。凡中国人,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什么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几乎都熟读“春眠不觉晓”,能诵“床前明月光”,会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由此可见(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③传统文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④传统诗词能够支配和影响人们的文化实践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 .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包含“以人为本”“天下大同”等一系列以和平发展为宗旨的思想理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推动人类共同体作为根本任务,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形成了“世界大同、天下太平”的大国外交思想,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态等领域,善以传统文化之“笔”做好外交“大文章”。这反映了(   )
①文化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精神武器
②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具有历史的连续性
③中华传统文化因传承而具有时代价值
④文化能够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 . 《原本》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17世纪初,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我国数学家徐光启开始将拉丁文本的《几何原本》翻译成汉语文本。《几何原本》全新的思维方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数学学科的发展。徐光启在翻译过程中创造的点、线、面、平面、曲线、钝角、锐角等中文数学术语十分贴切,至今仍为我国现代数学所沿用。可见(     
①西方数学的传入开拓了中国数学发展的新天地
②文学艺术的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③传统文化只有借鉴西方文化才能百花齐放
④不同数学思想的碰撞有助于数学的创新与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 .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通过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萃取时代精华,有效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不断增强中国精神的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文化根基和精神底蕴。这启示我们(     
①中华文化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
②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③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
④文化自信对他国文化生命力、影响力的坚定信念和信心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0 . 隋炀帝下令在洛阳开凿通济渠,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纵横连接五大水系,沟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近年来,洛阳市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展示利用项目,实现了历史遗址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完美融合。洛阳市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
A.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当代价值B.保护历史遗址,避免时代对其产生影响
C.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D.促进文化创新,决定人类文明发展方向
2022-07-07更新 | 291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