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

材料一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近代以来,爱国主义精神激励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为救亡图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材料二   国家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各种形式让爱国主义教育“活”起来。在山东,以“逐梦苍穹,点亮未来”为主题的“大国重器”社会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航天展于4月12日在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金沙滩啤酒城正式拉开帷幕。在上海,奉贤区博物馆将于6月启动为期四个月的中国古代科技文物精华展,让学生近距离了解中国古代的辉煌成就。在江西,萍乡创新推出“红领巾摇篮”寻根之旅,吸引省内外15万人次青少年到萍乡交流。在江苏,作为英烈孙津川侄女和雨花英烈故事志愿宣讲员,孙以智坚持带领一批又一批少先队员参观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祭扫革命烈士墓,开展“学烈士、继传统,知荣辱”等一系列时代性、教育性、实效性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1)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知识,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说明阐释。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学校应如何让爱国主义教育“活”起来。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围绕这一主题,结合材料并运用创新思维的有关知识,准备一篇演讲提纲。要求:指出具体的思维方法;学科语言规范;演讲提纲标题自拟;字数150字左右。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雷锋精神是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雷锋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他在日记中深情地写道:“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这是雷锋对共产主义忠诚信仰的表达。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的“一滴水”精神,激励着无数人将“小我”融入“大我”,积小善为大善。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大潮中,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学雷锋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八十年代新雷锋”朱伯儒、“当代雷锋”郭明义、“雷锋奶奶”靳国芳……一个个先进典型,透射出雷锋精神的时代光芒,见证着雷锋精神的实践力量。在雷锋精神的赓续传承中,忠诚于党、奉献祖国、服务人民、向善向上蔚然成风,一代又一代人书写着不同的雷锋故事,为伟大变革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1)学习雷锋精神要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2)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3)在学雷锋月,某学校准备开展以“向雷锋学习,树校园新风”为主题的活动,请你为该学校开展此项活动拟定一个方案。要求:①主题明确;②结合学科知识,说明目的意义;③150字左右;④不得透露任何个人信息。
2024-06-06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信息押题卷(一)文综试题-高中政治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探月工程,也被称为“嫦娥工程”,自2004年立项至今,不断推进中国人对月球的探索。探月工程阶段分为三期,简称为“绕、落、回”三步走。

第一步“绕”,即实现首次绕月飞行。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2009年3月成功受控撞月,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壤特性。

第二步“落”,即实现月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为二期工作进行了多项技术验证和拓展试验。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并于14日实现落月,并开展了月面巡视勘察,获得了大量工程和科学数据,为后期探月工程的实施提供月面的化学和物理参数。

第三步“回”,即实现无人采样返回。在实施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的基础上,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着陆地球。

嫦娥五号任务的完成是收官,也是奠基。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中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台阶。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于2023年经批准启动实施,总体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

材料二   中国是火箭的故乡,中华民族也是最早怀揣飞天揽月梦想的民族。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激励着一代一代的有志青年向着浩瀚苍穹的更远更深处不断迈进,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在新时代不断取得新辉煌的巨大动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中发展的形式的知识,分析中国探月工程发展历程。
(2)弘扬探月精神对于中国探月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并结合材料二对此加以分析。
2024-06-0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合调研测试政治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3年,中国人首次在太空留下足迹;如今,中国拥有了完全独立自主的空间站。20多年来,中国航天人锲而不舍地持续追求,载人飞行实现了从一人一天、多人多天到两人中期驻留再到多人长期驻留,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任务,在浩瀚宇宙书写了用航天梦托举中国梦的壮丽篇章。

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历程,就是一段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成长史。逐梦之路绝非一马平川,面临着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但航天人始终洋溢着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善于创造、善于创新的锐气,在对前一次技术成果的总结、调整和跨越中,不断推进航天科技创新,实现了多项核心技术“零”的突破。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此过程中,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发展航天事业的。
(2)请你结合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以“弘扬航天精神,绽放青春梦想”为主题,针对青年学生写一篇宣传稿。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鲜明;②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③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④字数150字左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战天斗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州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道“人工天河”,创造了人类史上的一道奇迹,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时代内涵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是对“社会主义是拼出来的、干出来的、拿命换来的”生动注解。红旗渠并不仅仅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石砌水渠,而是一条写满了初心使命、承载着价值追求、凝结着勇气智慧、蕴含着创新创造、流淌着奋斗气质的精神丰碑。红旗渠是新中国朝气蓬勃、重整河山的一个缩影,红旗渠精神就是党领导人民愚公移山、干事创业最生动的说明。

新时代新征程,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需要“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念,需要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气魄,需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

(1)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阐述红旗渠精神对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价值。

[团结奋斗]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红旗渠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同心协力干事创业的典范,红旗渠精神就是“党的统一领导”“团结就是力量”“奋斗才有好生活”的示范和诠释。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

(2)结合材料,运用两个哲学原理,说明“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对新时代青年干事创业的启示。
2024-05-22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中学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热身押题政治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这是顶梁柱,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匠心聚,百业兴。近年来,在工匠精神和大国工匠的引领下,产业工人的技术创新风起云涌,我国的技术进步一日千里。产业升级日新月异。正是他们对产品生产独具匠心、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坚持和追求,汇聚起了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的磅礴力量。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让我们继续秉持其严谨、执着、敬业、创新的可贵品质,遵循其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驰而不息向前进。

结合材料,运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价值。
2024-05-14更新 | 186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萍乡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政治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践行正能量】

他,从十余米高桥一跃而下救起落水女孩,为拯救生命向险而行;他,面对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用生命守护海疆安宁;他,守护烈士陵园近60年,风雨无阻,弘扬烈士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这些平凡人的不凡事,刻画出时代群像,彰显了家国情怀。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分析宣传平凡人的不凡事的价值。

【感悟正能量】

《咬文嚼字》评选十大流行语,主要以反映时代特征、弘扬正能量、引导语文生活为标准。2023年十大流行语依次是:1.新质生产力;2.双向奔赴;3.人工智能大模型;4.村超;5.特种兵式旅游;6.显眼包;7.搭子;8.多巴胺××;9.情绪价值;10.质疑××,理解××,成为××。

(2)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选取3个流行语对流行语的特点进行归纳。
2024-05-14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秦皇岛市部分高中高三二模政治试题

8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材料一

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完善新型举国体制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更是立足世界、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保障国家安全发展的强力支撑。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要加强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坚持国家战略目标导向,瞄准事关我国产业、经济和国家安全的若干重点领域及重大任务,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技术突破口,重点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

(1)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是如何运用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的。

材料二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强调人才自主培养,绝不意味着自我隔绝。要结合新形势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坚持全球视野、世界一流水平,千方百计引进那些能为我所用的顶尖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中国发展需要世界人才的参与,中国发展也为世界人才提供机遇。必须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用好全球创新资源,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全球视野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

材料三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2023年9月9日,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教育家精神,充分体现了他对教师群体的殷切期望和对教师教育的高度重视。

(3)结合材料三,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以“教育家精神划定师德高标”为主题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围绕主题,自拟题目;②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200字左右。

9 . 爱国主义自古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

材料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期盼,2022年7月,中央宣传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牵头启动爱国主义教育法起草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调研等方式,在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材料二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重要对象和践行主体,新时代青年必须自觉践行爱国主义教育法,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你所在的学校积极响应党的爱国主义教育号召,准备组织系列活动,向学生征求活动方案。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的相关知识,请你设计一份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方案。要求:写出活动形式、活动目的或意义,并说明理由。
2024-05-0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政治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总数不超过10亿。中国14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将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材料一   历史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我们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通过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成就深刻表明: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材料二   文化底蕴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丰富的文化滋养。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包含着文化的现代化,而且包含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的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站在人类真理和道义双重制高点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文化来源,从而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上向世界展现了无与伦比的从容、自信、坚毅和淡定。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打破了西方国家对现代化理念的绝对话语权,重新书写了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守正与创新、固本与培元的深度对话,形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气象。

(1)结合材料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解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具有深厚的文化自信。
(3)请你就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加强文化建设提两条合理性建议。
2024-05-0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宁夏吴忠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联考试卷(二)文科综合试题-高中政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