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8年2月25日,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完成了让世界为之惊艳的8分钟表演

8分钟演出中,演员“熊猫”与目前我们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高科技产品“冰屏”共同在地幕上勾勒出了龙、凤凰、中国结、扇子等多个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传统元素,同时高速铁路、中国现代化城市、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大剧院、中国桥梁、高速公路、“中国天眼”、大飞机、未来空间站等纷纷出现在“冰屏”上,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以前有什么”“中国现在有什么”“中国将来还会有什么”,北京冬奥组委会在春节期间还推出了“冬奥有我”的互动,凡在闭幕式开始前参与活动,微信头像将有机会出现在冬奥闭幕式现场。

冬奥会“北京8分钟”引起强烈反响,巴西FSB新闻社的记者说:“这8分钟是关于中国文化的历史课。”韩国志愿者金艺琳表示:“8分钟立意很出彩,简单但富含高科技。”英国人史蒂芬·兰特尔则表示:“中国选对了‘代言人’,熊猫可爱又富有亲和力,是很好的和平友谊使者。”


(1)结合材料,说明“北京8分钟”在推动中国文化创新过程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材料二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

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是如何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的。
(3)就学校教育应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两条具体建议。
2018-12-20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政治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国际话语权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就国家事务和相关国际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近年来,中国国际话语权正在不断提升。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挨骂”就是在话语权上存在问题。当前,中国发展和治理的势头都不错,但在世界上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甚至国家形象屡屡遭到刻意的丑化,究其原因,缺乏话语权是很关键的因素。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提升话语权必须处理好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关系,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话语要为国际所认可,就不能总是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增强中国特色话语的国际融通,一方面要通过对世界上的主流话语加以借鉴改造,即话语上的“借船出海”。中国的发展没有也不能偏离人类文明发展大道。对于人类文明共识的东西,我们另起炉灶是不明智的。另一方面,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1)根据上述材料,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材料二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7年内将有超过3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2)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
2018-12-19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政治试题
3 .        在中印两国2000多年的交往史中,文化的交流成为柱石,印度佛教、音乐、文学等相继传入中国;中国的蚕丝、瓷器、音乐等也传入印度。文化上的交流和传播促进了中印两国之间友谊的加深
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加强中印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2018-08-26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4 . 《小苹果》不仅风靡全国,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歌迷,更在2014年全美音乐大奖评选中一举斩获“年度国际最佳流行音乐奖”。这一现象可以反映出(   
A.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C.世界各国文化具有一致性
D.中华文化具备特有的包容性
2018-08-2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5 . 材料一 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法国名著《茶花女》、英国歌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知,也征服了中国观众和读者;改编自我国爱情名著《牡丹亭》的同名舞剧在纽约上演,鲜明的中国风韵也为美国观众所欣赏。
材料二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是多彩的,文化是多样的。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人类文化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和而不同”是中国人自古尊崇的处世之道,在国际文化关系上我们应坚持“和而不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要重视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应提倡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取长补短。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请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回答:在国际文化关系上,我国为什么坚持“和而不同”?
2018-08-26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集宁一中(东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6 . 当前,一些国家在对外输出文化产品的同时,也输出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另一些国家则充当无条 件接受强势文化产品的倾销地,并逐渐失去自己的文化。这启示我们要       
①树立文化安全意识,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②加强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③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增强中国文化竞争力
④顺应世界潮流,全面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 . 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逐斯融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路中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将其融入中国道路,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完美“超越式传承”。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中国道路意在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强基固本
②坚持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③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18-07-03更新 | 2898次组卷 | 24卷引用:内蒙古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试政治试题(西校区)
8 . 2018年春节,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山区孩子演唱《苔》的天籁之声感人至深,著名歌手演唱的《墨梅》获得网民广泛点赞……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
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
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
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
以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前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18-06-09更新 | 5962次组卷 | 10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政治试题
9 . 20182月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近两年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春节”“气功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中国梦”“一带一路等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这说明
①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
③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
④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18-06-09更新 | 9143次组卷 | 11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政治试题
10 . 201741日,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推进会在上海举行。该工程将在梳理研究中华神话资料、考古发现和各民族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一批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文学、舞台、影视、美术作品。此举旨在                                                                             
创造优秀文化产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增强文化软实力,抵制外来文化在我国的传播
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