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9 道试题
1 . 2021年是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掘100周年,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一百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辉煌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这表明(     
①考古发现展示文明成就,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考古实践激发保护热情,开辟文化交流重要途径
③考古成就承载人文精神,展现人类文明多样色彩
④考古探索揭示灿烂历史,描绘中华文化发展轨迹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 . 2022年2月4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取代传统的阿拉伯数字方式,变身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器”,从“雨水”开始一路倒数最终行至“立春”,每一个节气的背后都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古老诗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中华文化用它的极致浪漫点燃了国人浓浓的文化自豪,同时惊艳了全世界。由此可见(     
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一定能得到世界认可
②优秀文化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③文化自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 . 2021年11月12日,巴拿马政府宣布,从2022年起将中国农历新年定为巴拿马全国性节日,并将春节庆祝活动融入巴拿马的国际旅游推介计划。中国驻巴拿马大使表示,春节是中国人最传统的节日,在中国境外的庆祝活动也与日俱增。春节庆祝活动在中国境外的增加(     
①根本原因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提高
②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其他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③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④能够扩大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 . 2022年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古典文学的叙事方式、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意念的流动构建起全剧的精神世界,通过人物的虚实交错、情感的古今交融,将悠远绵长的传统文化意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获得海内外好评。这说明(     
①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源泉
②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③传承民族特色的作品更能唤起人们情感共鸣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发求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⑧④
2022-04-07更新 | 195次组卷 | 6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2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政治
5 . 100多年前,编结之法由欧洲大陆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沿海城市,中国匠人将之融入本土传统结绳技法,变换出不同的针织手法和样式。经代代流传后,许多丰富多彩的编结技艺得以融汇发展。由此,海派绒线编结技艺渐渐自成一家,并于2009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派绒线编结技艺的形成印证了(     
①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征
②中西方文化融合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中华编结技艺创新植根于外来优秀文化之中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章程》申明:“在人类的历史上,对他人习俗和生活方式的互不了解是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猜疑和不信任的重要原因……”事实上,世界上的大多数冲突都有其文化层面的因素。因此,为了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必要开展公开的跨文化对话。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社会、智力、情感、道德以及精神等方面,文化多样性都是发展的主要动力。文化还影响着我们和自然环境的关系。5月21日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主席多次阐述重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亲自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中华文明不断与世界其他文明在交流对话中展现和合之美,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

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类活动范围与强度的不断增加,人类社会遭遇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等5大危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密切相关。10月14日至15日,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生态文明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全球的近2000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论坛。与会人士围绕“同舟共济,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主题,深入交流探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携手谋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前景。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努力达成公约,提出到2050年实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共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有关的知识,说明重视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2022-03-30更新 | 382次组卷 | 6卷引用: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检验卷政治试题
7 .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美学的奇妙结合。倒计时的二十四节气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大雪花中各个国家的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凝聚“一起”向未来,展示着中国人民对祖国强大、民族振兴世界和平的希冀。冬奥会开幕式的精彩表明(     
①保持中华文化生命力需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②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上
③文化创新的本质在于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④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 . 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运用技术手段让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以古典文学的叙事方式、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意念的流动构建起全剧的精神世界,通过人物的虚实交错、情感的古今交融,将悠远绵长的文化意象,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和想象力,一时火爆海内外。这表明(     
①科技推动了文化传承和发展方式变革
②文化的创新是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根基
③每个民族都应认同其他各民族的文化
④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9 . 2022年1月,习近平在赴山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发表讲话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一强调是基于(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文化遗产是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
③文化保护能够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相融合
④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0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多措并举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传递好中国声音,向海外受众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①是展现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②要加强文化建设,强化各国对中华文化认同
③要坚持文化平等原则,推进文化交流融合
④需创新传播内容和手段,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