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与综合国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2018年11月6日,国内最长的地铁海底隧道青岛地铁一号线贯通。为控制施工风险,施工单位精心组织、创新科技和艰苦奋战,突破了海底隧道海域段最难断裂带,获得了多项世界顶尖的科研成果。这些重大科技成果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竞争力。这表明
①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保证
②科技已成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1-12高二·河北石家庄·阶段练习
名校
2 . “一个只能出口机器设备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这一观点启示我们
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②要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③要积极地向他国输出自己的价值观
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18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3月2日,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上映。

“震撼人心!”这是每个看过电影的观众最直观的感受。这部电影对社会的影响力和教育意义是无可比拟的。电影让我们能够深入地了解强大的国家实力、过硬的技术力量,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骄傲和自豪。回首这砥砺奋进的五年时光,无数的光辉时刻值得中国人铭记:“振华30号”完成港珠澳大桥的最后吊装,“复兴号”动车组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的运营,首个太空实验站“天宫二号”如期升空,全球最大的海上钻进平台“蓝鲸2号”实现首航……这些进步与发展,让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在对国家尖端工程、重大成就展示之后,影片又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主线,集中展示了近5年来中国在精准扶贫、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生态和环境保护、教育、文化等众多民生问题上所出现的新变化。“发展不落下任何一个人”,“让所有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国家的强大,终极目的是人民的福祉,这一部分对于民生改善的生动呈现,前后呼应,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正意义,也阐述了中国强起来的深刻内涵。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和文化自信的有关知识,分析《厉害了,我的国》何以能够震撼人心,让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国家强大的终极目的是人民的福祉的认识。

(3)请你为《厉害了,我的国》写两句影评,并说明其哲学依据。

2018-06-05更新 | 163次组卷 | 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政治试题
4 . 每年的9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伟大抗战精神研究、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有利于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材料说明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②先进健康的文化是民族繁荣振兴的决定力量 ③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提高人的素质   ④爱国主义已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也就是人民生计中的文化层面。促进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   生,是文化小康建设的紧迫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成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到发布《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 -2020年)》等文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加速推进。随着文化设施利用率不断提高,符合群众口味的服务内容不断丰富,老百姓在精神文化上的“获得感”也不断增强。   
扶贫离不开文化,文化有助于扶贫,文化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2016年,贫困地区百县万村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完成,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启动,文化对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不断彰显,文化小康工作“短板”不断补齐。
(1)结合材料和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改善文化民生、补齐文化小康工作“短板”对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知识,指出我国文化小康建设相关措施的合理性。
(3)实现文化小康,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请就农村如何实现文化小康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每条10~30个字)
6 . 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渐加大,在“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大环境下,如何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精神,日益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学者甲:改革的时代,中国大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无数的故事,或悲壮或励志、或神奇或曲折,或寻常或琐碎。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提炼精髓选好故事内容,深入生活获取生动素材,沙里淘金、去粗取精,精选出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好故事;另一方面,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讲好故事,把握受众需求差异,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讲究生动活泼,注重细节,达到打动人、感动人的效果。
学者乙: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再到“朗读者”、“见字如面”,一个个有传统底蕴又有时代创意的综艺节目,如同一股文化清流,触动海内外观众对“诗和远方”的美好遐想。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表达、中国修辞、中国语意;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寻找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
(1)结合上述材料,并运用文化影响的相关知识,阐明讲好“中国故事”的理由。
(2)分析概括出甲、乙两位学者认识中所共同蕴含的对立统一的思想。
(3)请你就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另行补充两条见解及其理论依据。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进展,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
近年来,互联网上不时出现虚构中国共产党及共和国历史、贬损英雄及领袖人物的言论,并被一些人起哄追捧,形成历史虚无主义的歪风邪气。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然而,有些人打着“还原真相”的旗号,恶意剪裁历史或编造谎言,肆意歪曲长征历史,抹黑红军的英勇事迹,丑化和矮化领袖。任由历史虚无主义泛滥,会腐蚀国家的共同记忆,更会破坏整个民族和社会的精神价值,必须引起广大民众的高度警觉。
(1)结合材料,从“质量互变规律”角度,分析如何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说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必要性。
(3)某校召开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征文比赛,要求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假设你是参赛选手,请提出一条核心观点,并作简要阐释。(80字以内)
8 . 有人认为,偌大的中华,如果没有一种道德的凝聚力,那么各种啼笑皆非将俯拾皆是,一个没有独立文化的民族犹如一盘散沙,只能在屈辱中生存,在解体、灭亡的边缘徘徊。这一观点说明
A.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B.文化的力量熔铸于民族的凝聚力之中
C.文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D.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