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与经济、政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为了让非遗项目“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些非遗传承人另辟蹊径,比如,有的将相关技艺、纹饰、寓意等与服装、饰品、文具等创意融合,独特的审美、鲜明的特色又不乏时尚的面貌,物美价廉,赢得市场欢迎;一些非遗传承人积极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还上网做直播、搞推介,多彩非遗得以被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些做法(     
①找到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②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转化                                                                                
③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发展了传统文化
④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时尚融合、与现代生活融合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重要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忽视和放松。

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将保证粮食的稳定生产和有效供应作为治国安邦的重要任务。面对“谁来养活中国?”的世纪难题,1996年发布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白皮书,提出了“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基本方针。经过不懈努力和奋斗,我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的基础上,依靠自身力量有效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综合考虑国内外环境后,审时度势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免于饥饿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权,联合国致力于实现全球粮食安全,并将消除饥饿和实现粮食安全作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实现了由“吃不饱”向“吃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近20%的人口,并积极参与全球消除饥饿行动和粮食贸易,不仅成功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能用全球 9%的耕地养活占全球近20%的人口的原因。
2023-01-19更新 | 155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3 . 时下,消费领域刮起了一股国潮风。除了汉服、博物馆文创产品、特制文创雪糕,还有国潮风格的家具、家电、电子产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商品日渐成为消费时尚。它们之所以如此受欢迎,除了品牌自身的产品质量或高性价比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之外,还在于品牌文化充分体现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消费者获得了民族认同。以下与材料主旨内容一致的是(       

①文化因素是消费需求产生的重要动力之一
②民族复兴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中
③挖掘文化内涵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先决条件
④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能够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2-05-23更新 | 428次组卷 | 7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4 . “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郴州这片红色革命热土上,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光辉足迹,培育了邓中夏、黄静源、曾中生、黄克诚、萧克、邓华、邓力群、唐天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湘南起义纪念塔、《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地旧址、湘南起义指挥部旧址、邓中夏故居等革命纪念地等161处红色旅游资源。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郴州把学习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基因作为重要政治任务,高位推动,统筹推进,用活资源,放大优势,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大课堂”,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活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好教师”。2020年以来,全市先后投入2亿余元完成了黄克诚故居、“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地等20多处重要革命旧址修缮复原工作;强势推进红色文旅项目建设,重点打造了汝城沙洲红色景区、湘南起义旧址群、桂东“第一军规”广场、桂阳“夜宿梨山”纪念馆、安仁轿顶屋等多点红色研学之路及“不忘初心·重走长征路”湖南省精品旅游线路,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前来瞻仰参观学习。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郴州市加强革命旧址遗迹保护的意义。
2021-10-28更新 | 438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秉承了天人合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作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对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意义。
6 . 2020年11月,四川省理塘发布了文旅宣传片《丁真的世界》,迷人的高原风光不仅点燃了丁真爆红的引信,也点燃了千万网友心中的“诗和远方”。丁真喊你来甘孜的“丁真效应”持续发酵,使2020年11月甘孜机票预订同比增长2成,为四川当地的旅游业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这说明(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③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2021-10-17更新 | 222次组卷 | 28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决定,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运用文化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说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作用。
8 . 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6月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以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完善服务机制,加快实现文化资源网上配送、场地网上预订等功能,统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出上述要求是基于(     
①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促进人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③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又可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等强大功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 . 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问世,到代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立法水平的《唐律疏议》出台,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诞生,历史表明,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这表明(     
A.一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都应富有B.文化对政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C.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基础D.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10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19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文化软实力,这(     
①是因为文化软实力是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②促使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不可分离
③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平稳发展提供重大支撑
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创造重要条件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