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与经济、政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2 道试题
1 .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一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既体现着中国古人对“天下”构成的认知,又寄托着我们对身处远方的亲朋的思念之情。材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①源于对世界总体结构的创造性想象          ②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理念
③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促进的成果       ④与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相互交融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024-05-3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选择性必修1集训
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2 . 近期,某部电视剧凭借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浓郁的上海风情,成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随着该剧的播出,人们对上海的城市地理及人文历史的关注度不断攀升,从城市街道到影视基地,从美食店到美术馆……众多市民和游客沉浸式“打卡”,掀起上海文旅的新热潮。这表明(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②该部电视剧作品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
④维护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3 .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不久前,河北文旅携手东方甄选,开启了为期6天的“电商+文旅”的直播活动,邀请全国观众观燕赵美景、赏多彩非遗、购河北好物。燕赵大地,数不清的文物宝藏光影蹁跹,带我们融入厚重的历史文化共情古今。这说明,发展文旅产业(     
①必须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
②能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③有利于发挥文化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④是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措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特征。

纵观人类历史的演进,人类生活主流的生产方式是农耕,而农耕文化积淀的和平性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特性。纵观中华文明史,几千年来,“和”观念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刻进中国人民的基因,和平、和睦、和谐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始终是中华民族一贯的处世之道。

今天的中国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从中华民族“天下一家”的传统思想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推动不同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责任共担,并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从中华民族“天下大同”的传统思想到为世界谋大同思想,中国在新时代十年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以自己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从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传统思想到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和“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对“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特征”加以说明。
2024-05-1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宜荆荆高三下学期五月高考适应性考试政治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三闾刺绣”兴起于汉代,已有两千多年民间传承历史。近年来,湖北省秭归县将“三闾刺绣”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通过设立“绣娘工作室”、开展刺绣技能培训、扶持龙头刺绣企业等措施,在“活化”非遗传承的同时,帮助村民通过自己的巧手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绣”出富裕新生活。材料表明(     
①文化具有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②非遗传承需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③“活化”非遗传承需要拥抱市场的热情       
④实现就业增收就能推动非遗传承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 . 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副主席韩正指出,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了文明发展新路,为密切文明互鉴带来新机遇。我们愿同各国携手,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加强共建“一带一路”等合作,为全球发展繁荣注入新动力,绘就现代化新图景。希望世界政党政要、汉学家等各界人士,为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世界汉学研究高质量发展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不仅需要树立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而且需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只有在文化交流中发挥自身优势,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自信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不断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和中国形象亲和力,才能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让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1)联系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谈谈如何密切文明互鉴。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文化知识分析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
7 . 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某村里考出了130多名大学生。该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与高校结对儿,建立村校合作机制,形成新时代的“状元村”文化品牌;联系高校开展暑期实践和主题研学等活动,发展“状元宴”等品牌民宿餐饮,实现了由经济薄弱村向品牌化产业发展。该村的做法(     
A.坚守中华传统价值观念,促进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
B.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厚植文化底蕴促进乡村振兴
C.拓展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D.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容,使其直接转化为兴村富民的物质力量
2024-04-21更新 | 514次组卷 | 6卷引用:押江苏卷第11题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8 .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过去,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年画已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家家都会点染,户户皆善丹青”,形容的是天津杨柳青当年木版年画的繁荣景象,民间艺术家们正是沐浴在这样的艺术生活情境中走过了一代又一代。

传统木版年画随着传统习俗的改变和社会现代变革,出现了濒危局面。现代化的发展使民居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传统年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正带着昔日农耕社会田园牧歌的一抹余晖,艰难地行走在仍在城市化着的乡村以及城市中传统文化爱好者和收藏家中间。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传统木版年画已被列入抢救和保护对象。10多年来,中央政府已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木版年画的保护传承。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和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应怎样保护和传承木版年画。
9 . 近年来,多地开启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工作,以古建筑为数据原型,综合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对古建筑进行非接触式精确记录(如下图)。这些数字化技术让古建筑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也让更多人得以领略古建筑之美。对古建筑进行数字化保护(     

①提高了古建筑保护效率,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激活了古建筑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③说明先进技术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要推动科技赋能文化发展
④融通了不同资源,实现了对古建筑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活动办得越来越好,各项流程越来越熟练,但农民丰收节还有一个更大的提升空间,那就是进一步提高真正参与活动的农民群体数量,给农民更多实打实的好处、实惠。中国是农村人口大国,乡村常住人口近5亿人,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即使未来城镇化达到更高水平,农民的绝对数量依然巨大。历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工作的通知》也都明确提出丰收节活动要坚持农民主体,不能脱离农民群众,重点为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和干事创业的平台。

材料二   今年丰收节将着重突出和美内涵和丰收底蕴,各地各有关部门将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举办“和美乡村”短视频大赛暨摄影大赛等乡村文化活动,组织农业相关非遗、传统民俗技艺展演,推广农民自发性、原创性体育活动,展现乡村建设新风貌,讲好丰收故事。评选“全国十佳农民”等一批农民先进典型,举办农业生产技能比武等趣味比赛,组织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节、村歌大赛等风采展示。继续举办金秋消费季活动,引导电商平台、商超物流企业、行业协会等主体广泛参与,启动“菜篮子”产品暨品牌农产品消费促进行动。

(1)结合材料一,运用哲学知识分析如何发挥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知识说明丰收节为什么要举办丰富多彩活动。
2024-04-17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聚焦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