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与经济、政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这体现的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     )
A.连续性
B.创新性
C.统一性
D.包容性
E.和平性
(2)(多选)博物馆,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长文脉。习近平指出,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希望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多一些和博物馆的深度接触,进一步增强历史感。发展博物馆事业有利于_____
A.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
B.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C.加强道德建设,发挥榜样作用,弘扬文明风范
D.丰富中华文化传承形式,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
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1)(多选)春节是传承不息的文化纽带,春节文化蕴含着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春节走向世界,世界拥抱春节。在中国的努力与推动下,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是(     )
A.中国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务实行动
B.中华文明所特有的巨大传播力及其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C.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与相互融合的强有力举措
D.联合国大会各成员国对中国重大传统节日的充分尊重
(2)结合材料,从“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和“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角度,说明“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
_______
3.(多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     
A.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
B.有力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机理
C.完整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
D.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深刻认识
4.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盛世修文的宏愿,蕴藏着深沉的家国情怀、民族情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复兴文库》作序,亲自批准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等一系列修文、修典重大项目,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强调:“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

结合材料,运用链接中的原理,谈谈我们要把“盛世修文”这件大事办好的理由。
(链接: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2024-04-1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政治试卷
2 . 不久前,电视理论节目《这就是中国》迎来第200期节目。这档节目从当下人们关心的时政问题切入进行讨论,不仅能贯通古今,将“何以中国”娓娓道来,也在各种观点、立场激荡交锋中树立起鲜明的舆论导向,抓住年轻人的所思所想,解答年轻人的困惑。由此可见,推出这档节目是因为(       
①文化是经济、政治的集中表现和反映
②价值观影响人们的文化实践和文化生活
③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等功能
④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 . 2024年开年最卷的竟然是文旅局。哈尔滨冰雪经济火爆“出圈”,在“尔滨”的带动下,各地网友纷纷喊话家乡文旅局“抄作业”“亮家底”,多地文旅主打一个“听劝”,纷纷出手加码布局,精心打造各自的文旅名片。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挖掘本地文旅资源潜力,能让各地人们过上美好生活
②哈尔滨冰雪经济火爆,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③文旅局打造各自的文旅名片,是政府运用矛盾分析法科学履职的体现
④网友喊话家乡文旅局“抄作业”“亮家底”是运用了逆向思维的方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 . 偏远却便捷、乡土又现代,构成了数字时代的田园图景:盘山路转过一道道弯,泥泞小路通往高山茶园,无人机盘旋空中,手机支架立在茶田,来自四邻八乡的村民主播忙着直播采茶。以数字文化产品为载体,展示乡村特色文化、民间技艺、乡土风貌、田园风光、生产生活,从而带动地域宣传推广、文创产品开发、农产品品牌形象塑造等,实现数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这一现象反映的道理是(     )
A.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优秀文化能促进经济发展
B.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C.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
D.坚持守正创新,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宁夏西海固山连着山,十年九旱,曾是脱贫攻坚主战场,在这里,却诞生了中国首个“文学之乡”、中国首个县级文学馆,走出了茅盾文学奖提名、鲁迅文学奖等知名文学奖项获得者。在往昔的艰苦岁月里,文学为西海固人点亮一盏心灯,其笔下的文字不乏光明与温度。西海固文学的繁荣,印证了“文章憎命达”和“诗穷而后工”。材料表明(     
A.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C.文化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孕育和创造的
D.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化作品具有恒久的魅力
2023-03-10更新 | 381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新高考基地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大联考3月月考政治试题
6 . 2022年10月28日,“屯溪河街荣归暨新徽商品牌盛典”启幕,使摩登与传统交汇焕发出新活力。屯溪河街拥有四大业态主题:“滨江秀场”利用滨江资源,漫享格调空间,形象品质升级;“盛世徽梦”通过木构古建特色打造人文场景体验,活化在地文化;“屯溪新韵”引进旗舰首进品牌,焕发活力新生;“寻味穿越”通过特色主题场景,打造网红打卡空间。这(     
①表明文化保护能够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相融合
②增强了我们坚守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的信心
③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表现
④体现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和活力取决于时代的变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04-12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一模)文综政治试题

7 . 2022年央视春晚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春晚以“新征程上的迎春曲,中国年里的欢乐颂”为主旨,主创人员力求从小切口着手,反映建党百年、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冬奥盛会、中国航天等重大主题。这说明(     
A.文化是经济、政治的集中表现
B.文化要为社会实践服务
C.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和反映
D.社会热点决定文化的发展道路
2.舞蹈《只此青绿》被众多观众评为今年春晚全场最佳。为创作这支舞蹈,编导们先是研究《千里江山图》,后又几乎看遍宋代的诗词、绘画,用时1年8个月才将《只此青绿》搬上舞台。这支舞蹈的成功(     
①在于既继承了传统又推陈出新
②在于借鉴了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③关键在于发挥了当代科技的作用
④说明优秀作品能激发人们的认同感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2-04-09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二模)政治试题
8 . 开封积极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成效显著。2024年元旦假期,开封市文旅接待量102.85万人次,同比增长17%;实现文旅综合收入58569.63万元,同比增长69%。其中,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的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给游客带来一场场璀璨的烟花、一幕幕动人的意境、一个个感动的瞬间、一次次温暖的回忆,精彩的演出得到了各方认可。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在文化与旅游经济的融合发展中促进当地经济不断发展
②实景演出给人的壮美感受表明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
③实景演出的火爆体现了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
④景区创新产品赋予文化新的基本内涵、彰显文化的魅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 .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不仅蕴藏在一条条老街道、一幢幢老建筑之中,也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文化习俗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决定并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
②文化支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③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④文化总要通过一定载体呈现出来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03-10更新 | 392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政治预测卷(四)
10 .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在贵州长顺,布依族农民携手收稻谷、打糍粑;在安徽宣城,家家户户忙着制蜜枣、迎中秋;在四川泸州,邻里聚在一起点桔灯、吃橙子……同一片星空,赏同一轮明月,无数中国人通过各种方式迎中秋、庆团圆。对中秋节的当今文化价值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精神的回望,表达中国人怀远望乡、家国一体的情感与信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②是文化的纽带,促进交流互鉴,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推动国家发展
③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当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也变化发展
④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