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与经济、政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0 道试题
1 . 搭上电商,非遗飞入百姓家。近年来,电商平台上非遗消费者数量、人均消费支出连年增长,购买非遗商品成为年轻人的潮流,其中八成成交来自商家直播。更多非遗通过直播飞入寻常百姓家,非遗传承也有了新的载体。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②科学技术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③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电商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必要前提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 . 2022年10月至12月,“筑梦——我们的新时代美术摄影作品展”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展览精选150余件美术作品、150余幅摄影作品,聚焦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展现中国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追梦筑梦的信念信心。举办该展览基于(     
①文化源于经济政治又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②文化载体能承载、表达和展现文化的内容
③先进文化活动是培养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
④先进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作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 . 中国式健身走红海外。在外国朋友中,有的人跟着歌曲《本草纲目》跳起了毽子操,有的人伴随着悠扬的禅乐练起太极,有的人穿着中国布鞋玩起我们儿时的运动跳皮筋,这些传统中国式运动走出国门,让外国朋友们感受中国式处事哲学,获得了身体和思想的双重修炼。这说明文化能够(     
①教化育人,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
②引领风尚,提升人们的文明素养
③推动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④服务社会,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 . 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影响深远,其营造技艺一直传承至今。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旅游景区大量修建微缩建筑和仿古建筑,对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需求开始增多。这些景区的需求,成为近几十年来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实践与传承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如何传承营造技艺,值得人们思考。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①需求的增多,反映了文化给予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②借助景区需求这一载体,传承和表现了文化价值
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它的传承和进一步发扬光大,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 . 2022年10月1日,由中宣部、中国文联主办的“筑梦——我们的新时代美术摄影作品展”开幕。展品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用情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由此可见(     
①文化源于政治经济又促进政治经济发展
②任何精神现象都要凝结在一定物质载体中
③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④文化创作要讴歌和展示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9月23日,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的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启幕。

材料一   今年丰收节以“庆丰收迎盛会”为主题。在成都市新津区举办的丰收节主场活动,以乡村大田自然景观为背景,设立了“大国粮仓”科技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国宝与丰收”等主题展览。同时还举办了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大赛、乡村振兴普法宣传等系列活动。金秋消费季活动也提前启动,现场规划约1000平方米、80个展位,营销推介优质特色农产品,开展电商直播活动。乡风乡趣乡味浓的特色活动,吸引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置身千亩稻田,共庆共贺丰收。

材料二   中华农耕文明馆为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组委会设置的永久性展馆。展览运用场景还原、浮雕、微缩模型、艺术装置等艺术手段,增强了人们的沉浸式、互动型体验。通过这些珍贵的展品,与农耕文化一起,将农业界的故事,从书本上搬到了眼前,体验千年农耕传奇故事,感受千年农耕文化精神。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中华农耕文明馆的实景展示,人们可以系统了解中国农业的辉煌历史和成就,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现代农业发展的兴趣。中华农耕文明馆不仅留住了那些与农业生产和生活一脉相承的文化记忆,更是保存了那一缕抹不去的乡愁。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开设中华农耕文明馆的必要性。
(3)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也是首次在我们的家乡成都设置主会场的丰收节。请你为庆祝本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拟写两条宣传语。
7 . 某村依托道德讲堂、红色讲堂等载体,用“家常话”解读“新观念”,用“小故事”释“大道理”,丰润乡村文化生活,构筑文明家园。这表明(     
①文化传播离不开载体
②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④文化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西安“网红”景区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以体验消费为特征,着力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商务为一体的开放式消费场所,带动了西安夜经济,已成为西安最具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地标之一。由此可见(     
①经济决定文化,城市文化传承以经济为基础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作用突出
③城市文化影响力与经济影响力是同步增强的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10-15更新 | 534次组卷 | 65卷引用: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政治试题
9 . 三星堆青铜大面具亮相2022年央视春晚。三星堆青铜面具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三星堆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典型器物,其宽颐广额,面庞夸张,眉、眼、鼻、唇、耳等线条流畅,棱角分明,展示了青铜文明的独特魅力,震撼观众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三星堆文博旅游“热”。可见,青铜大面具亮相央视春晚有利于(     
①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发挥央视节目的传播力,丰富考古文化内涵
③挖掘文化的商业价值,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④加深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坚定文化自信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0 . 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影响深远,其营造技艺一直传承至今。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旅游景区大量修建微缩建筑和仿古建筑,对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需求开始增多。这些景区的需求,成为近几十年来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实践与传承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如何传承营造技艺,值得人们思考。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①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它的传承和进一步发扬光大,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③需求的增多,反映了文化给予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④借助景区需求这一载体,传承和表现了文化内容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2-05-31更新 | 1416次组卷 | 12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政治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