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政治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全国各地博物馆紧紧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策划实施了大量优秀展览项目,仅2019年国庆期间,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举办的主题展览数量就达1600余项。为充分发挥博物馆陈列展览在对个人成长、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的重要作用,自2015年起,国家文物局连续五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活动,旨在充分发挥优秀展览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扩大博物馆陈列展览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20年8月,国家文物局向社会推介100项2020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其中重点推介展览20项,其内容涵盖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脱贫攻坚奔小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家风家训、民族民俗红色基因传承等主题,既有多馆联合举办的大手笔制作,也有独立策划的小成本精品,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相关知识谈谈全国各地博物馆开展这一主题系列活动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2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7年6月16日,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中,《朗读者》荣获最佳幸福电视节目。《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该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节目不仅展现出传统文化蕴含的魅力,更是让无数观众为文化痴迷。这种返璞归真的制作方式,让人眼前一亮。节目播出后备受好评,不少网友表示:“这是文化传播的又一股清流。”

材料二 《朗读者》第一期压轴出场的是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在国内外出版译著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文的唯一专家。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止境。对于未来的时间,他是这样设计的:两个多月翻译一本,计划有生之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知识,简析《朗读者》节目播出后备受好评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外名著互译共存的意义。
3 . 2017年7月1日,我们迎来了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日。回归20年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保持香港社会经济政治大局稳定,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一国两制”不仅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坚定不移推进“一国两制”事业,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20年来,香港仍然保持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色,保持开放包容的形象,仍然得到不同肤色人们的青睐。近10年在香港居住的法国人翻了一番,总数达到2.5万人,香港已成为全亚洲最大的法国社群局地。喜欢浪漫的法国人如此钟爱香港,也是显示香港魅力的一个例证。香港中西文化荟萃,承担起中西文化融合的工作,对世界不同民族的融合会有很大借鉴、帮助作用。
风雨兼程二十载,浓墨重彩谱华章。在“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下,二十年来,久别重聚的中华儿女始终坚守着民族团结统一之根本,香港这颗璀璨的东方明珠也愈加焕发出耀眼夺目的光彩。
(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取得成功的原因。
材料二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2016年9月15日中秋佳节之际,中国的“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再次引起了国民对中国航天的关注和热情。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以此为标志自2016年起,我国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设立“中国航天日”,旨在宣传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设立“中国航天日”的意义。
2018-01-2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精彩纷呈的电视荧屏上《朗读者》以一脉清流般的文化气韵引发关注并火爆全国。《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该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节目中所选的读本基本都是文学经典,文学形式涵盖了散文、诗歌、小说、剧本以及书信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与嘉宾故事里的国、家、个人情怀相互映衬,产生了叠加效应,整个节目都充满感染力。嘉宾分享的故事、主持人董卿或深或浅的访谈以及专家的简短解析,使节目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节目体现出的熠熠生辉的人性价值让观众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中央电视台主动承担起主流媒体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既立于原创、又立于内容,保证了节目最终的质感,创作出的《朗读者》才能最终成以口碑。这类高质量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满足观众文化需求、情感需求。它所传达的家国责任、家庭温情都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嘉宾分享人生经历、情感故事,让观众感动于他们的亲情、友情、爱情,文学作品一经朗读,无声的文字便在个人故事的背景中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真正做到把文本和人物结合为一体。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和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关知识,分析《朗读者》引发全民关注,并最终成以口碑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谈谈《朗读者》引发观众产生共鸣的哲学意义。
(3)文化创作应该如何主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担当,请你为此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2017-08-06更新 | 34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末)文综政治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由贸易区(简称“自贸区”)是指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主要手段,实现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

2013年,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截至2022年,我国自贸区经历六轮扩容,分批次批准设立了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覆盖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形成了67个自贸试验区片区,形成了东西南北中皆有,沿海成片、内陆连线、层次多元的空间开放格局。截至2021年,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已向全国复制推广278项制度创新成果,进出口总额占到全国的17.3%,吸收外资占到全国的18.5%。

各个自贸区依据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禀赋特征,形成了鲜明和清晰的战略定位。如,上海自贸区旨在进一步探索中国的金融开放创新,陕西自贸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辽宁自贸区为东北工业基地转型提供经验探索,广西自贸区重在对标东盟构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等。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说明我国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国内意义和世界影响。
2023-04-18更新 | 89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政治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作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RCEP是亚太地区15国达成的现代、全面、高质量、互惠的新型自由贸易协定,构建了开放包容的国际经贸合作机制。在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情况下,各成员国积极推进协定生效实施,展现了深化地区经济合作的良好意愿。这项旨在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推动区域内贸易自由化的协定,不仅有利于其成员国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繁荣。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疫情冲击、保护主义抬头等诸多不稳定因素影响。协定覆盖人口数量、经济体量和贸易总额均占世界总量约1/3,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协定成员国之间经济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区域内生产要素齐全。协定致力构建产业链分工体系,提升供应链效率。协定设定清晰、透明的规则程序,促进亚太地区经贸规则协调。协定还纳入了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等议题,设定了平衡各国利益诉求的规则体系。据统计,到2030年,RCEP有望带动成员国出口净增加5190亿美元,国民收入净增加1860亿美元。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全球化”的知识,分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实施的意义。

7 . 近年来,全国各地学校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很多学校每年都举办文化节、体育节、艺术节、英语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旨在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引导学生参与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生活,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活动,为校园增添了文化气息,也营造了团结、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文化对人的影响知识分析说明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2021-11-28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余干县黄金埠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政治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入夏以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安徽遭受洪涝灾害,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全省上下军民团结、干群齐心,不畏艰险,抗洪救灾,涌现了一件件感人事迹,展示了一幕幕动人场景,书写了江淮儿女共甘共苦、坚韧不摧、团结向上的伟大精神。

2020年7月25日,为记录温暖瞬间,抒发感人情怀,凝心聚力共同打赢防汛保卫战,安徽省委网信办现举办“抗洪守家情暖江淮”网络正能量作品征集活动。此次征集活动,旨在通过开展线上互动,记录抗洪救灾的英勇场面和温暖瞬间,凝聚线上线下齐心协力共同打赢防汛保卫战的强大精神力量。征集的优秀作品将在安徽省委网信办官方平台进行宣传展示。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举办“抗洪守家情暖江淮”网络正能量作品征集活动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在二十国集团外长会上就粮食和能源安全问题阐明立场,并提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

主要粮食生产和净出口国释放自身出口潜力,减少贸易和技术壁垒,控制粮食能源化利用,舒解市场供给紧张局面;为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农产品和投入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便利,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生产、收储和减损能力,支持国际农业研究碰商组织及各国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减少高新科技交流限制;减少粮食损耗,中方已举办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愿共同落实会议共识。支持联合国中心协调作用,加强而非削弱联合国作用,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农发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工作。

粮食和能源攸关世界经济健康运行,影响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效落实。当前形势下,二十国集团应承担应尽责任,建立大宗商品合作伙伴关系。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阐释我国提出的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对于坚持合作共赢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意义。
10 .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治理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材料一   2019年12月,欧盟委员会公布“欧洲绿色协议”,旨在使欧洲到2050年成为变化总体影响为零的气候中和第一大陆。《2020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吉隆坡宣言》提出,支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的努力。2020年12月,联合国及有关国家倡议共同举办的气候雄心峰会在线上举行,本次峰会中共有45个国家作出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新承诺,24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

材料二   2020年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讲话;对未来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了三点倡议,并宣示了提高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的四项新举措。

三点倡议

团结一心,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单边主义没有出路。我们只有坚持多边主义,讲团结、促合作,才能互利共赢,福泽全国人民。

提振雄心,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各国应该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国情和能力最大程度强化行动,发达国家要切实加大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

增强信心,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动力

四项新举措

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左右。

中非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

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

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运用“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的知识,对“全球气候治理,中国作用不可替代”观点加以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