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影响的来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13-14高三下·北京东城·期末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南锣鼓巷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它有着地道的北京味儿,也有各种雅致情调的内涵酒吧。多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在这里浑然一体。让人们徜徉于古今交错、中西合壁的时空之中,被传统与时尚的和谐交融所深深折服。
①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统一      
②北京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环境            
④文化自觉与自信推动文化创新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今年6月11日至17日是第二十七届全国节能宣传周、6月13日是第五个低碳日。宣传周期间,各地方和有关部门围绕“节能有我,绿色共享”“工业低碳发展”的主题举行节能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节能技术推广等活动。之所以要开展这些活动,是因为(  )
①文化活动能对人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撑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④参加健康向上的活动能提高人的素养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 . 近年来,烟台市立足实际,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培育文化产业,围绕胶东文化龙头城市建设,打造“国字号”文化工程,实现了文化建设的新跨越,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市民素质。这说明
①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物质力量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 . 近“墨”者是否“黑”、近“朱”者能否“赤”,关键取决于自身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力。
2017-12-01更新 | 194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诸暨市牌头中学高三政治期中易错题整合
5 . 当前,很多学校开展了“百日诵读我在行动”“21天读书计划”等活动,目的就是引导孩子们养成自觉读书、喜欢阅读的习惯,让孩子们在诵读经典中体会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学校举办这些活动是因为
①名著经典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②诵读经典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③阅读经典能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对话古圣今贤才能理解中华文化精髓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6 . 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上述文字:
①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②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④不同民族的文化既具有各自特色,又逐渐趋同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017-11-22更新 | 484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北省定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10-11高三上·广东中山·期中
7 . 近年来,我国建设了一批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依托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了“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这表明       (       )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17-11-03更新 | 174次组卷 | 29卷引用:2011届广东省中山市实验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政治部分

8 . 创意打破沉寂,传统文化“霸屏”。2017年伊始的电视荧屏,少了几分娱乐的喧嚣,多了几分文化的沉静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引发一股古典诗词阅读品评热潮;网络综艺《见字如面》则靠一封封书信把观众带回从前“慢”的年代。以传统文化为内核,利用观众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来呈现,一系列电视文化节目正是秉承这样的宗旨,让诗词歌赋走出“象牙塔”,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大众视野。中国人的“文化心”一直都在,但需要被激活。不少业内人士期待,借着这股传统文化热,更多高水准的文化产品涌现,用“新瓶装老酒”的方式让中国光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回归大众视野,用最流行的方式去介绍古老中国的文化之美,重拾更多人心底的文化自信。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激活中国人的“文化心”。
(2)运用辩证否定观,谈谈用“新瓶装老酒”的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大众视野的依据。
9 . 材料一     在山东曲 数以千计的祭祀者诵读孔子经典;在海峡台湾举行“三献古礼”,表演传统舞蹈,台南孔庙27日启动“孔庙文化节”系列活动,包括展览、讲座、雅乐表演。香港将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孔圣诞日,向孔子圣像行鞠躬礼及诵读《论语》经典篇目等活动。众多的孔子纪念者们认为,对儒家思想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时至今日仍然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在世界各地继续弘扬推广。

材料二、北京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办、河南省登封市嵩山文化研究会所等协会办的“嵩山国学与软实力建设论坛”近日在河南省登封市召开。与会者围绕国学发展与我国软实力建设等问题就行了探讨。与会者认为,当前,我国的崛起更多地体现在硬实力方面,软实力的提升有待加强。一些学者指出,将国学发展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我国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凸显自己的文化个性,增强对他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些学者则强调,将国学发展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结合起来时,应尽量避免对国学采取工具主义式的理解和利用。发展国学的价值和意义,在许多方面都超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范畴。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相关知识,分析举祭孔活动的文化意义。
(2)根据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一谈如何将国学发展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机结合起来?
2017-05-15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高安二中、宜春一中、万载中学2017届高三四校联考政治试题
10 . 微信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微信成为一天的开始、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结束。即时传递新鲜事和热议话题、收获衣食住行的便利、分享喜怒哀乐和奔涌、拥有随时随地的交往、舒张无聊时刻的排遣……微信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享受微信带来的千般好,就不得不承受其衍生的万般恼。我们可能面对想退又不易退的微信群,接受垃圾信息轰炸的烦扰,忍耐朋友圈里“鸡汤”养生的腻歪……;“明明面对面,心思却飘到微信群”;“我的注意力被微信撕碎了”……在微信无时无刻“假定在场”的推动下,世俗的牵绊将许多人的生活缠绕得无法喘息。微信,不再只是生活层面的课题,也是精神层面的问题。
39.(1)有人根据材料认为,微信会衍生出“万般恼”,我们应弃用微信以远离“万般恼”。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反驳。
(2)结合材料和文化的影响有关知识,探究人们应如何远离微信衍生的“万般恼”。
(3)班级召开“微信与中学生”的主题班会,请就如何对待微信列出发言要点。(两条,每条10-30个字)
2017-05-10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陆川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