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底,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在使用中医药,已有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这意味着中医药已为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民众提供了健康服务。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带动中医药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②扩大了中医药文化的世界影响
③实现中医药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④满足各国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央视一套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于2017年农历正月初二正式开播,节目首播时即被视为黑马,第二季更是在春节期间蹿红成为街头巷尾热议话题,引发了观众的极大共鸣。诗词这种传统文化难得受到如此热捧,相关人士指出,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但需要被激活。《中国诗词大会》走红其实暗合社会中本就埋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也彰显一个事实;文化传承基因具备很强的生命力,如何利用诸如综艺节目.碎片化传播.在线教育等创新形式,影响广大民众的学习热情,是今后传统文化传承不客忽视的发展方向。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的原因所在。       
(2)《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对青少年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2018-01-0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厚德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政治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017525日,“山水·心境——中国传统文化生活艺术演展”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集中展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中国的传承与发展。此次活动的意义在于
①吸收他国优秀文明成果
②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③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
④引领主导世界文化潮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 .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当代检察题材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充分展示了“法治”“正风”“反腐”所取得的积极成效,警示党员干部要铸牢理想信念的根基,也进一步坚定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由此可见(       
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一定的文化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
③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凝魂聚气的作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 .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总书记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习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强调,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材料二   中央电视台陆续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三档节目既有时代创意又有传统底蕴,走红银屏,引起社会热议。伴随着节目的播出,许多学校纷纷开展“古诗词进高校”的活动,在高校掀起了一股诵读古诗词的热潮。“古诗词进高校”使得中国人体内的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中国古诗词丰富的内涵美既温润人心,又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境界,正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爱国、爱家、爱生活这些共通的个人情感和人性思考,正式当代大学生急需的精神食粮。
(1)结合材料一,运用教育的相关知识,分析“教育强则国强”的文化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古诗词进高校”的意义。
2017-11-1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临川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6 . 苏轼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的一生到底有多坎坷,只看文字恐怕根难想象。在“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网站输入“苏轼”,就可以呈现一张生动的“苏轼颠沛流离图”,让我们更直现地感受他的处境,带来别具一格的阅读体验。材料说明
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传媒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
②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④文学艺术对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作用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7年是高考制度恢复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无数个令人感动的高考故事,已经积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实践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选拔了千百万优秀学子。这既是普通人实现梦想、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更是培育人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支撑。时代在变,高考也在变。招生制度从定向招生到“双轨制”再到实行“并轨”,从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到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再到改变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四十年来,高考不断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取人”的窠臼,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教育部决定,到2020年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更好地发挥高考作为教育改革“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破解科学性、公平性等时代课题。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

材料二党的十九大强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文化是人民实践的创造物,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人民对自己创造的文化的信念与信心,这种自信的获取取决于人民主体的发挥,这种自信的彰显也要通过人民来实现。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于内主要表现为人民对中华文化创造力的灵活运用;于外则表现为中国人民“不拒众流”“海纳百川”的包容姿态,以及积极“走出去”等具体行动。可见,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要通过人民来实现。一旦离开人民,文化自信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文化自信也将不复存在。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的理解。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一旦离开人民,文化自信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文化自信也将不复存在”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研究表明,同样一篇文章,从网络上阅读和从书本上阅读都能充实人的精神世界,但给人的感受不同。纸 质阅读更多指向深度思考,数字阅读更侧重于资讯与知识的获取。这说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④不同传媒在文化传播中作用不同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7年是高考制度恢复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无数个令人感奋的高考故事,已经积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实践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选拔了千百万优秀学子。这既是普通人实现梦想、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更是培育人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支撑。

时代在变,高考也在变。招生制度从定向招生到“双轨制”再到实行“并轨”,从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到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再到改变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四十年来,高考不断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取人”的窠臼,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

教育部决定,到2020年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更好地发挥高考作为教育改革“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破解科学性、公平性等时代课题。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的理解。
(2)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谈谈应如何看待四十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
(3)在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周年的时刻,某班以“教育公平”为主题展开讨论,请你为如何实现教育公平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