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 道试题
1 . 牛在先民告别“刀耕火种”进入“有史以来”的文明社会过程中,助过一臂之力,人们遂称牛为“仁畜”,牛文化也随之产生。有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有齐白石自称“耕砚牛”;有朱自清“老牛以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以牛为标,化牛入性,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牛文化及勤劳奉献的民族个性。我国的“牛”文化(       
①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②体现出了奋斗创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③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
④促进中华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发展繁荣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 . 上海博物馆将于2023年12月10日至2024年4月14日隆重推出“对话达·芬奇—一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展览臻选18件文艺复兴艺术珍品真迹,向观众讲述东方与西方的和而不同、艺术与科学的完美交融。同时,上海博物馆以中国古代绘画传世名作与之对应,通过创新布展方式,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予以呈现和对话。艺术特展(       )
①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促进文化交流
②借助文化载体,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③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
④旨在展现文化多样性,发展世界文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 . 良渚、宋韵、诗词、丹桂,从风雅颂歌到梅兰竹菊……2023年9月23日,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以文化为底色,融科技之力与艺术之美,满满的东方文化元素“刷屏”现场。中国向八方宾朋展现了一个文明古国如何在守正创新中彰显文化自信。由此可见(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连续性
②中华文化因包容性而交流,因交流互鉴而发展
③守正创新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 . 十年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携手,广泛开展文化、旅游、媒体等方面的合作,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世界在更加频繁的人文交流中,激荡出相知相交、团结共荣的“和合之美”。由此可见,推动文明交流应(     )
①向共建国家输出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
②相互尊重,在求同存异中增进相互理解
③胸怀天下,在开放中推进不同文明的交融
④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其他民族文化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中华文物的回归,是中国志气、中国骨气、中国底气的回归。

材料一   2023年10月,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为了更好反映文物回归问题,短剧创作者采用拟人手法,讲述了一盏来自中国的小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时,带回了在屈辱年代被非法运往英国的中国文物们的一封封“家书”,表达了文物们返回中国的热切愿望,字字戳中网友的泪点。

材料二   文物回归“道阻且长”,但我国追讨文物的脚步从未停止。从2014年至2023年,我国成功追回15万件流失文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持续加大文物追讨力度,成功促成1800余件(套)流失文物返还。2023年8月25日,瑞士向我国返还了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这是中瑞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分析我国追讨文物为什么能不断取得成功。
(2)运用“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知识,对“文物回归,实则是中国志气、中国骨气、中国底气的回归”这一判断的逻辑性质作简要分析。
2023-12-12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上饶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政治试题
6 . 杭州亚运会的吉祥物“琮琮”,这个名字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琮琮”的设计灵感源自良渚玉琮,代表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的精神。“琮琮”全身以源自大地、象征丰收的黄色为主色调,头部装饰的纹样取自良渚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意寓“不畏艰险、超越自我”。这是对良渚古城遗址的最好致敬,也是对中华文明的最好传承。良渚玉琮(     
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②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③表明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④表明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7 .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近日,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们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致敬“时代楷模”是因为他们(     
①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引领文化发展方向
②帮助人们提高科学文化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身上共同彰显着中国担当、中国力量、中国价值
④推进人类文化交融,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 . 表格揭示了中西文化差异在诗歌中的反映。这告诉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       

山水诗

爱情诗

悼亡诗

中国

赞美、寄情、融入、欣赏自然

通过意象委婉含蓄表达出爱情

多展现悲伤与惆怅

西方

展现人与自然斗争、研究思考自然

表达大胆直白,甚至异常狂热

有宗教色彩,多展现希望与寄托

①坚持聚同化异,充分尊重诗歌文化的多样性
②尊重中西诗歌文化差异,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③加强中西诗歌文化交融,在交流中为我所用
④充分理解个性,推动中西诗歌文化共同发展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023-12-04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
9 . 2023年10月18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外方领导人夫人参观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工艺美术馆中央大厅内,“中华福树”、剪纸、风筝、宫灯相映成辉,意趣盎然;玉雕、织绣、竹编木雕等工艺精品精美绝伦;行云流水的古琴演奏、华丽婉转的昆曲唱腔、独具神韵的京剧表演让人流连忘返……本次活动让来宾们充分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这一做法(     
①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②加强了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对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③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④能够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中国民族舞剧《花木兰》借助中国民族舞蹈语言和现代舞台技术,以“孝、忠、爱”为主线,将一位女性从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追求爱情到回归和平的成长故事进行重塑。2023年9月该剧在美国波士顿进行演出,群舞铮铮,气势磅礴,乐声悠扬,荡气回肠,征服了美国观众。该剧的成功在于(       
①其技艺独领风骚、领先世界的发展            
②融通不同文化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③传递正确价值导向,激发情感共鸣            
④坚持开放心态,博采外来文化所长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