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98 道试题
1 . 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展望中国现代艺术的走向时指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令人警醒的著名论断体现了(     
A.文化可以分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两部分
B.民族文化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C.民族文化都值得发扬光大
D.正是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才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2 . 从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开始,我国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天人合一的价值观、象思维(指运用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等象工具来揭示认知世界的本质规律,从而构建宇宙统一模式的思维方式)的认知模式、调和致中的行为方式是中医药文化的三大核心。今天,中医药已传播到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材料表明,中医药(     
①为保护世界人民的健康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
②对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具有关键作用
③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获得了各国的一致认同
④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源远流长的特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1-08-21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名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政治试题
10-11高三·河南·阶段练习
3 .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④尊重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源泉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021-08-20更新 | 265次组卷 | 77卷引用:2011届河南省五市高中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联考文综政治卷
4 .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些书写在从日本运送到中国的抗疫捐赠物资上的古诗词,不仅准确传达了友谊,也传递出携手战胜疫情的力量,感动了无数中国网友,激励人们砥砺前行。由此可见(       
①中日两国文化同根同源,同宗同祖       ②不同民族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③文化能转化为巨大的社会物质力量       ④文化认同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前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 .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也难免会遇到一些误解甚至有意的曲解。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 (     )
A.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B.不同民族文化的渐趋融合
C.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2021-08-07更新 | 84次组卷 | 5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政治试题
6 . “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美国一所孔子学院的老师给美国小孩讲“孔融让梨”,孩子们不接受这个观点,并反驳说小孩不应该吃小的,但也不应该要大的,应该用刀切开,跟他哥哥平分,这才叫公平。这表明()
A.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是不可逾越的B.不同民族间文化缺乏共性和普遍规律
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021-07-31更新 | 208次组卷 | 8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苏省沭阳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政治试题
19-20高二上·福建·阶段练习
7 . 芭蕾之于中国是舶来品。中央芭蕾舞团不断吸纳各种流派的芭蕾特色,并从悠久璀璨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元素。注入芭蕾这一外来艺术中,形成中国芭蕾自己的特色。《红色娘子军》《过年》《鹤魂》等优秀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张靓丽名片”。这启示我们( )
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②在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③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统一必须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④文艺工作者要积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扬中华优秀文化、彰显中国文化自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1-07-18更新 | 118次组卷 | 7卷引用:福建省“超级全能生”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联考政治试题
8 . 近年,我国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以中国艺术演绎西方经典,通过民族特色、民族气质与国际市场审美的有机融合,提升国外观众对中华文化的接受度。如上海京剧院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改编成京剧《王子复仇记》,从编剧、导演到表演形式,都进行了“中国化”和“戏曲化”的处理,受到西方观众的喜爱。这说明(     
①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增强了文化的生命力
②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文化“走出去”应在民族文化的特性与世界文化的共性中寻找创新点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9 . “荫余堂”是一座中国清代徽派建筑,1997年整体搬迁到美国赛勒姆小镇。当人们走进这座宅院时,仿佛真切地穿行在安徽的村落间。岁月的气息和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美感,使每个参观者都忍不住惊叹。这体现了(     
①中国文化得到美国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②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近年来,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数百项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富有中国特色的舞狮表演、川剧变脸让白俄罗斯民众接触到了中国民俗文化;《诗经》吟唱和汉唐乐舞表演将中国风吹至柬埔寨;傣、景颇、彝、佤、藏、阿昌等少数民族音乐跃动塞尔维亚。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
①具有其他民族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③借鉴吸收国外一切有益成果                  ④博大精深,具有独特标识和魅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1-07-11更新 | 239次组卷 | 28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政治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