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奶糖的香”涂在手上,“故宫的美”抹在脸上,“报纸的墨”绣在身上,“花露水的味”掺进酒里,传统文化在当代有了别致的美。


简答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021-12-1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政治期中考试试题(理科)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农村城镇化为农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也带来了农村文化慢慢消失等隐患。

宜宾预计总投资15亿元打造3个“香气飘飘”的小镇:“橘香特色小镇”牟坪镇有着川南橘乡之称,每年都会举办品橘节,当前已经建立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线上线下都可推广橘产品。“茶香小镇”以金秋湖北域早茶之乡为基础,利用邱场镇的交通优势和自然生态环境,拟建包括无公害早茶基地、茶山花海主题园、现代养老庄园等一系列生活服务基地,发展“茶旅”一体的特色小镇。“香醋”小镇思坡镇拥有作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坡醋,其百年传承的传统酿醋工艺保留至今,保存有大量保留着原始风貌的明清建筑,小镇打造包括修缮思坡镇老街风貌,万寿宫修缮,古码头及古牌坊等古迹重塑工程。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探究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打造优秀农村文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相传,端午节是为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材料二   2020年端午节,某学校举办迎端午相关活动。声情并茂的诗词散文演绎,制作龙舟、学包粽子、学做香囊、戴五彩绳等传统民俗互动……为端午节量身定制的这一系列文化活动让学生们体验了端午节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切的认知,坚定了文化自信,增强了爱国情感。近年来,该学校精心策划贯穿全年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推进传统节目、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坚持把好方向、定好基调,深挖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努力做到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承相融合、教育作用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1)有人认为:“中华传统节日只不过是原始信仰的体现,随着时代发展必然会被淡化.”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请你为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两条可行性建议。
2021-11-1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政治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城市发展史上,不同时代累积下来的胡同、牌坊、院落、民居、街道等构成了城市文明的基本形态,不仅是活着的传统,更是代表城市独特性的历史文脉。近些年,在城市改造的大潮中,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老街老巷,摇身一变成为光鲜亮丽的商业街。这虽然在短期内刺激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导致许多历史街区千城一面。眼下,旧城更新改造在许多城市正火热施工。老百姓对旧城更新改造翘首以盼,鼓掌欢迎;然而,旧城更新改造施工中的一些细微问题却伤了群众的心。比如,城市道路重新绿化,几十年的大树树根儿被生生地掘出来;老旧小区的改造,原本楼前一条柏油路能宽松通过汽车,其余全是绿地,改造后,空地全铺上了水泥,群众抱怨声随之而来。相对一些城市建设的粗暴方式,各地也出现各种规划乱象。一些地方缺少科学指导与总体规划,导致一些零星的违章建筑不仅不美观,还影响着城市各项职能的协调性,使老旧小区的改造不彻底。

我国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老旧小区量大面广,要大力进行改造提升,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包容和人文关怀。


(1)一些地方认为,传统街区影响市容市貌,只有“推倒重来”才能使其焕发生机与活力。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
(3)为争取小区居民对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的支持,请你拟定两条宣传标语,要求紧扣主题,朗朗上口,每条在20个字以内。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首次在“云端”举办。“云上文博会”11号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设立了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展示展销专区,重点展示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转化利用成果,突出非遗技艺的活态呈现和传承。

水族马尾绣、苗绣、宋锦、雕漆、蜡染……80多项非遗技艺在现代物品上焕发新彩,设计的赋能功不可没。陕西国家级非遗剪纸技艺将“龙凤呈祥”的中国传统元素以剪纸形式呈现在皮包上,让普通箱包成为文化传播载体,让从前只适合节庆婚礼场合的元素受到当代年轻人喜爱。观众在线上看到的VR展馆全景还原了线下展厅,展示了登上过国际舞台的非遗箱包等。通过传播载体和技术创新,这些非遗转化成果在国际上大受欢迎。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知识,分析“云上文博会”是如何助力非遗从深山走向世界的。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数据时代,人们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能多视角、全方位挖掘数据,梳理、分析相关信息,为生产生活服务。

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科学精神贯穿于抗击疫情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以科学研究助力疫情防控,加强病毒溯源和病源学检测分析,加快治疗药品和疫苗研发,深化对病情特征与治疗方法的科学认知,提高了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科学治理遏制疫情蔓延,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根据不同群体、行业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策略。发挥科技在防控中的重要作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5G等前沿科技,在疫情科普宣传、政策发布智慧监测等环节助力。围绕“防疫病、防恐慌”,积极开展应急科普,用事实、用科学说话,科学分析疫情形势、抗疫指导和心理疏导,有效增强了整个社会防控疫情的意识和能力。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全程参与,亮点突出,作用独特。

“大疫出良药。”这次疫情虽然没有特效药,也没有疫苗,但身赴一线的中医专家们通力合作“边救治、边总结、边完善”,从老药里筛选出有效药物,并研制了几个新药新方,形成药三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和胶寰、血必净注射液,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这些药在此次抗“疫”中功效显著,如清肺排毒汤,是由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多个经典方剂优化组合而成。患者服用清肺排毒汤6天后,通过肺部影像学对比显示,93%的患者肺部病灶显示不同程度缩小和吸收,在阻止轻症、普通型转为重症、危重症方面,降低病死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在疫情防控中“三药三方”显著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新技术的“加持”’如全自动煎药机、空中药房、远程诊疔、大数据分析等。

在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1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随着疫情在全球的扩散,中医药的疗效引起国际社会关注,部分中药出现脱销现象,海外市场对中药的需求也成增长态势。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科学精神在战胜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谈“三药三方”的研制及推广对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华字典》时隔 9 年再次修订,新版于 2020 年 8 月 10 日发行上市。本次修订增录的“初心”“点赞”“拼车”“截屏”"“二维码”等新词,记录着当下中国的新现象、新概念、新事物。一个个新词,勾勒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当代文化风尚,在生活内外、线上线下,供全民共用共享。远可鉴历史,近能征时事。综观词汇发展历程,无论是旧词消失、新词诞生,还是外来词引进与本土化融合。抑或打破词汇既定含义翻用新义,无不体现语言和时代的同频共振与无缝对接。语言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流变发展、不断被整理规范,进而保持着生机。一代代读者通过翻阅和检索这本小小的字典,识得更多文字,规范汉语用法。也正是因为语言文字的规范,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基础更牢固,步伐更坚实。从古至今,人们用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人们用语言承袭旧章,创造新器。一个个新词语不断萌发,一个个新寓意脱颖而出。这些词语不仅会在使用中获得意义,也会汇入历史的长河,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华字典》收录新词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知识,说明语言如何才能在不断流变发展中保持生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古村落都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的美好愿望。如今古村落在快速消失,依附于其上的文化也在迅速瓦解。有人对此“痛心疾首”,感叹“依依墟里烟”、老牛耕作的景象不再;也有人认为人类从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再到现代的信息社会,原有的粗放农业生产方式必然被淘汰,村落作为村民居住的载体也会自己消失,对待传统村落文化应该顺势而动,最好还是让村民选择他们的居住地、选择他们的生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回答,应如何对待传统村落文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桂林灵川九屋江头村,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后裔生活的地方。全村依山傍水,风景秀美,民风淳朴,村内保存有完整的元明清三代时期的建筑100多座,是典型的桂北古民居。独特的“科举士官文化”和“江头爱莲文化”,优美的自然景观,享有广西古村落中“历史文化以及数量第一,房宇建筑工艺第一、镂花种类第一,名人数量第一、数代为官同职第一”等美誉,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获批广西特色名村建设项目等。

为了更好地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江头村在县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坚定地走“文旅融合、文化兴村”之路。该村大大改善了公共基础设施,培训提升了村民素质和旅游接待能力,还在村前连片种植莲荷近200亩。每年夏季,江头村的男女老少都会载歌载舞,在花香中欢度一年一度的传统民俗“姑娘节”(已被列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沐浴书香”的古文诵读、“莲舞清风”的文艺演出和系列民俗巡游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从而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给江头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江头村正朝着“科第、爱莲”文化品牌、桂北明清特色古民居、生态观光农业、休闲文化旅游、手工艺商品交易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名村迈进。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说明江头村开展这些文化活动的作用。
(2)结合材料,运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知识谈谈江头村是如何走文化兴村之路的。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18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当前,一些乡村仍存在留不住乡情、记不住乡愁,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退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习俗是一个地域的生活文化,是农村精神家园的底色。习近平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我们要发挥传统文化在农村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势,摒弃铺张浪费、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注重培育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乡风,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2)请你为乡村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提出两条活动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