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创造的主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这一观点是基于(       
①人们的文化需求具有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②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生活更加色彩斑斓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主体和服务对象
④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交汇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023-03-08更新 | 138次组卷 | 56卷引用:2016届河北承德联校高三上学期期末政治试卷
2 . 2022新春大剧《人世间》破圈热播,该剧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的同名小说。该剧通过创作团队的匠心制作,呈现出质朴可爱的人物形象、令人泪流满面的故事情节以及真实动人的百姓生活,书写了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引发观众心底最深处的情感共鸣及深深思考。这是文学与影视的完美联姻。该剧的热播启示我们(     
①影视创作应提高精神内涵,增强作品的思想性
②文艺创作应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③应坚持文化创新,迎合文化市场的各类需求
④应把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2-06-02更新 | 27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2届高三5月猜题信息卷政治试题(二)
3 . 某镇发掘村庄文艺志愿者,通过广场舞、四平调的培训,逐步形成多支文化演出队伍;同时利用工作日傍晚、周末及节假日时间,开展“理论宜讲”“道德讲堂”等文化惠民活动,达到“节目群众编、节目群众演、节目群众看”的良好效果。该镇开展的文化惠民活动(     
①旨在全面弘扬中华传统道德,引领社会思潮
②旨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③尊重了群众在基层精神文明创建中的主体地位
④能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 . 1961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团队深入江洒采风,把收集到的有关红军的民歌整理马成歌词,以赣离采茶戏等民间曲词为基础,创作了歌曲(十送红军》。半个多世纪来,《十送红军》家喻户晓、传唱不衰,生动诠样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十送红军》的创作告诉我们(     
①革命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②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③文艺创作应真实反映不同时代的差异④社会实践为红色歌曲创作提供了源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1-11-22更新 | 2641次组卷 | 30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 2022届高三考前模拟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广播电视行业一系列文化节目彰显中国之美、文化之美,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

从《梨园春》对待传统戏曲文化、《武林风》对中华武术文化、《汉字英雄》《成语英雄》对汉语言文化的展示,再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弘扬,某省广播电视台在融合、联动的全媒体传播矩阵中发挥传统文化的内容价值,并利用AR、VR、MR技术,将中国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通过跨时空转换、二次元衔接,让视觉产生奇观“唐宫小姐姐”从古老画卷中走出,《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文化宝藏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厚重、古朴、有距离感的历史文化严肃形象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传统经典焕发生机,成为年轻一代喜爱的“新国潮”,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知识,说明“新国潮”文化现象对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启示。
2021-10-14更新 | 521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豫剧历史悠久,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但随着多元媒体的发展和人们文化艺术需求的多样化, 豫剧格式化表演、难懂的行腔归韵,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迅速改变的口味,古老的豫剧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改革。

豫剧工作者们将豫剧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在继承豫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     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从舞台布景到唱腔舞功,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器,将抽象化的舞台表现形象化,将传统戏曲的个人讲故事模式转变为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他们的坚守和创新,让豫剧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豫剧是如何迎来“又一个春天”的。
7 . 长篇纪实散文《如果来日方长》抒写了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武汉抗疫过程。全文以理性客观的视角,详细描述亲人、朋友、同事、邻居,以及或熟悉或陌生的同城中人,与疫情决一死战的具体细节,用大量事实和实际行动表现了武汉人民在抗击疫情中的“拼命”精神,使人理解为何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为何是“英雄的人民”。可见(     
①生动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文化创作的导向
③弘扬时代主旋律是文化创作的根本目的④优秀作品应该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 . 一季、二季、三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使用时尚有趣的方式包装传统文化,不仅自己火了,还带着很多博物馆一起“火出了圈”,一些博物馆及其馆藏文物成为年轻人竞相追捧的“网红”。这启示我们(     
①采用现代艺术表现形式激活传统文化活力
②立足当代青年审美需求解构优秀传统文化
③增强文化创新意识,为传统文化注入优秀基因
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7月19日,《人民日报》刊发《城市地标不应盲目追求网红效应》一文。该文认为,地标,是每个城市的标志性区域或地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生活与时间的积淀。网红建筑的走红往往是凭借一张照片或一段视频,反映的是瞬时、片面、局部的信息,其形成不一定来自人们的真实体验,也不需要时间积淀,甚至可以与当地市民无关,推动其成为网红的流量,完全可能来自不同地域。网红建筑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有其价值与意义,可以触发人们的喜爱、好奇或者惊叹。但由于其形成过程和原因过于简单,照片可能变成“照骗”,打卡可能成为廉价的炫耀。所以,不能简单地把网红建筑与城市地标画等号。该文指出,现代建筑的大量涌现破坏了城市整体性,大规模建设也造成了“千城一面”的问题,城市文化传统未能得到充分尊重,城市个性被削弱,城市辨识度下降。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不断涌现、迭代,网络世界纷繁复杂,面对城市建设问题,规划者、建设者、设计师都需要沉潜下来,坚守住最根本的价值标准和文化立场,为增添建筑之美贡献智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建设好城市地标。
10 . 《国家温度》是一部展现中国扶贫伟业的长篇报告文学,是我国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的一份重要文学记录,具有独特价值。作者先后到陕西榆林、新疆乌鲁木齐和田、贵州铜仁、上海、黑龙江佳木斯和哈尔滨,采写了大量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和扶贫攻坚带来的巨变,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这表明(     
①记录社会巨变是文化创作的根本目的          ②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③文化创作要坚持讴歌人民、讴歌时代          ④引领时代前进是文化创作的正确导向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